当乳腺癌进入慢病管理之后?

导读:随着乳腺癌治疗进入慢病管理时代,原则上或许对现有临床需求满足、新药研发方向等维度产生诸多影响?

2023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15日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其中重点提出了2030年癌症五年生存率目标,提出以乳腺癌等为代表的一些癌症已经处于慢病化,全程管理和长期管理尤为重要。


而随着乳腺癌治疗进入慢病管理时代,原则上或许对现有临床需求满足、新药研发方向等维度产生诸多影响?


其中传统治疗方面,由于其着重于临床有效性的达成,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的核心目的均为最大可能杀灭肿瘤细胞,达成更高的5年生存率。而慢病管理趋势下,在单抗、双抗、PD-1、ADC、内分泌等创新疗法的加入,可以根据不同乳腺癌分型,进行精准定制化治疗,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化疗、放疗的治疗比重,并且其核心目的也不再是单纯提升临床有效性,反而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优先。


比如,内分泌治疗管理、靶向治疗管理、化疗后管理、生活方式综合干预等宏观内容,再比如以皮下注射剂替代静脉注射、以口服小分子替代皮下注射,借此缩短患者的入院周期、让患者更多的回归生活与工作。


两大维度

奠定乳腺癌慢病管理发展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最为常见且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年以来的治疗策略与观念经历显著变迁。


据悉,对于乳腺癌而言,其5年生存率已接近90%,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乳腺癌患者均能有希望实现真正的临床治愈,这也是为何乳腺癌能率先迈入“慢病化”时代的原因。


可为什么是乳腺癌?为什么不是肺癌、结肠癌甚至前列腺癌?


证据1:早期生存率较高,临床治愈机会更大


一直以来,临床上对于肿瘤治疗都在广泛强调“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一者早期肿瘤的5年生存率是晚期的5倍以上,二者早期肿瘤的治疗费用也仅有晚期的1/5-1/3;三者,晚期肿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劳动力影响更强。


可实际上,在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多数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中,绝大多数患者均是在有明显症状才选择就医,结果就是“确诊即晚期”,直接导致手术等根治性较强的临床手段面临巨大局限性。


但乳腺癌却有所不同,一者其发病部位浅表,其日常关注度较高,导致其容易在早期症状时被发现;二者临床诊断措施简单,多数门诊触诊即可做出简要判断,间接导致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变向拉高(早期无扩散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99.6%)。


证据2:治疗手段多样化,新药层出


除了上述早期诊断率高的原因,乳腺癌较高生存率的背后,也离不开其基础研究火热、多样化的治疗手段、不断上市的新药。


首先,得益于临床研究工作者对乳腺癌肿瘤的青睐,乳腺癌的基础研究深度和广度在恶性肿瘤领域均有显著优势,其发病机制与临床分型研究也相对成熟。


尤其是临床分型上,不同的亚型由不同的分子特征、行为和治疗反应定义。目前,约75%的乳腺癌为雌激素受体阳性(ER+),其次,乳腺癌还可能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或阴性。最后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则是既无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也不表达过多的HER2,这种类型的乳腺癌生长和转移速度较快,治疗选择也相对较少。


01.jpg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而在常规放化疗基础上,针对各个分型(ER+、HER-2+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上分别诞生了芳香化酶抑制剂、CDK4/6抑制剂、靶向HER-2单抗、TKI抑制剂、HER-2 ADC与PD-1单抗等对应疗法,极大地提高了乳腺癌领域整体的生存率。


乳腺癌慢病管理下的新需求


随着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加入,单抗、双抗以及抗体偶联药物及ADC类药物的出现,使得乳腺癌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很大一部分的患者实现了带瘤生存。


但同时,在较高生存率与慢病管理趋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如今乳腺癌的临床需求重点,不再是“无药可用”,而是如何在药物和技术选择中,为不同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需求1:皮下制剂开发


就目前而言,乳腺癌的抗肿瘤药物多数均为静脉注射剂型,但长期注射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一者入院治疗耗时较长,给患者及其家庭的劳动力带来损失;二者还伴有静脉通路并发症风险与额外治疗费用等问题。


在一项关于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联合化疗对比曲妥珠单抗静脉注射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Ⅰ-Ⅲ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开放Ⅲ期临床研究(HannaH研究)中,证实了皮下给药有利于乳腺癌慢病化管理。另一项乳腺癌PrefHER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调查患者的用药偏好研究中,大多数患者(86%)更偏好于皮下注射,而不是静脉注射。


抗HER2皮下制剂与静脉制剂的区别

02.jpg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基于此,2022年,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已被我国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2023年,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正式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患者不再需要入院,仅在门诊即可完成注射。2024年csco乳腺癌指南中,更是新增了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的皮下制剂推荐。


此外,乳腺癌皮下制剂除了在患者顺应性、经济负担性上具备优势外,其也更利于患者向基层下沉,更加符合分级诊疗的医疗资源优化趋势,能够助力基层医院开展同质化、标准化的诊疗服务,从而提升基层乳腺癌患者的服务与管理效能。


同时,受上述皮下制剂成功案例的启发,不仅HER-2单抗存在皮下制剂开发的风口,对于其中抗癌领域与抗癌技术类型,皮下制剂都正在成为MNC药企的必争之地,比如:


  • 2023年8月,罗氏制药宣布,其PD-L1单抗Tecentriq(阿替利珠单抗)的皮下注射版本已获英国MHRA批准上市。

  • 2024年1月,BMS也披露皮下注射PD-1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Opdivo)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患者的Ⅲ期CheckMate-67T研究数据。结构显示皮下剂型显示出明显非劣效性。

  • 2024年9月,罗氏的多发性硬化症(MS)重磅药物Ocrevus的皮下注射剂型Ocrevus Zunovo获FDA批准上市。

  • 2024年9月,FDA正式批准了罗氏制药旗下基因泰克的皮下注射药物Tecentriq Hybreza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 2024年11月,默沙东K药皮下注射剂型Ⅲ期研究成功,帕博利珠单抗的AUC暴露量显示出非劣效性。

  • 2024年11月,第一三共与韩国生物技术公司Alteogen签署了一项价值高达3亿美元的协议,旨在共同开发Enhertu的皮下(sc)注射剂型。

  • 2025年5月14日,CDE官网显示,强生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


而在国产企业中,其对于单抗皮下制剂开发的热情同样高涨,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联合开发的皮下注射PD-L1抗体药物恩沃利单抗已经上市并商业化;除此之外,百济神州(SHR-1901)、恒瑞医药、君实生物(JS001sc)等也在积极布局。


2024年11月,康宁杰瑞HER2双抗ADC与PD-L1抑制剂的高浓度皮下注射复方制剂 JSKN033的首次人体临床研究结果在2024 SITC年会上以壁报的形式公布,并被组委会选为LBA(突破性产品)。


很明显,无论是HER-2单抗,还是PD-1单抗,无论是靶向生物疗法还是免疫疗法,在目前以乳腺癌为首的肿瘤慢病管理趋势下,皮下制剂正在成为众多药企新药研发的破局手段,相关企业各显神通,提前布局下一轮的增长曲线。


需求2:口服小分子


如前文所讲,乳腺癌分型中,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数量占比最高(约70%),而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HER-2单抗、PD-1单抗等生物疗法的效果不佳,反而是内分泌治疗乃是基石。


目前,获批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中,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氟维司群是HR+/HER2-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尤其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作为二线治疗应用。然而,氟维司群需通过肌肉注射,且月剂量限制在500mg,不能完全降解雌激素受体(ER),其疗效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开发更有效且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的SERD成为迫切需求。


  • Camizestrant:作为阿斯利康新一代口服SERD,其既能抑制ERα驱动的肿瘤细胞生长,又能导致ERα受体的降解。既往研究已证实Camizestrant单药或联合治疗在HR+/HER2-乳腺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正处于3期临床研究阶段。

  • Imlunestrant:作为礼来一款可穿越血脑屏障的小分子SERD药物。它的设计目标是无论ESR1突变状态如何,均能够在整个给药期间持续抑制ER靶点的活性。ESR1突变是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主要变异形式,在晚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曾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20%~50%。


以新一代口服SERD的有效性成果来看,对比传统疗法,其不仅在mPFS、ORR、CBR等多项临床数据上占据优势,且还能解决由ESR1突变引起的内分泌耐药问题,并且其口服小分子特性也导致其在目前乳腺癌慢病管理趋势下,作用进一步加大。


小结


总结而言,随着以乳腺癌为首的肿瘤治疗领域进入慢病管理时代,较高的生存率条件下,乳腺癌的临床需求重点,已不再是“无药可用”,而转向了如何在药物和技术选择中,为不同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多元化需求。


结合当前临床实践与研发动态,乳腺癌新药未来发展或将呈现出几大核心趋势:


1. ‌皮下制剂的逐渐普及‌


由于‌患者依从性驱动影响,基于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的成功案例,接近90%的患者更偏向于选择皮下制剂类型,而这样的趋势下,无论是MNC还是国产药企,均在积极布局皮下制剂的开发,比如罗氏、BMS、默沙东等跨国药企已加速推进阿替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皮下制剂的上市,康宁杰瑞JSKN033更是以皮下ADC制剂特点获得SITC大会LBA称谓。


2. ‌口服小分子药物突破


在占比居首的HR+乳腺癌领域,新一代口服SERD药物不仅在有效性上取得显著突破,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mPFS),并在应对内分泌治疗耐药与注射剂顺应性不佳领域上优势显著。


3. ‌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深化‌


对于更细分‌亚型特异性新药研发‌,针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PD-1单抗、HER2低表达患者的ADC药物(如Enhertu)持续迭代,填补现有治疗空白。


整体来看,乳腺癌的慢病化管理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从“治愈”到“长期高质量生存”更是肿瘤治疗范式的核心转变,对于未来,‌皮下制剂与口服小分子药物有望成为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核心方向。


药智新闻底图.png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