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L3!正在成为“下一风口”

导读:现阶段的DLL3靶向药领域究竟是怎样的格局?


在肿瘤治疗领域,历经20年沉寂的DLL3靶点,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小细胞肺癌(SCLC)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格局。作为Notch通路的抑制性配体,DLL3凭借其高表达于肿瘤细胞、近乎零表达的“干净”正常组织分布,以及独立于PD-L1等传统靶点的调控机制,成为精准治疗的新星。


2024年安进塔拉妥单抗的加速获批,不仅验证了DLL3靶向治疗的临床价值,更点燃了全球药企对这一领域的研发热情,短短两年内超10项重磅交易、超40款在研管线喷涌而出,昭示着DLL3靶点从“冷门”向“必争之地”的跃迁。


2025年4月24日,再鼎医药宣布靶向DLL3的ADC ZL-1310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全球1期临床研究数据将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而深究之下,除ZL-1310之外,本次ASCO大会上安进的Tarlatamab、Gensun的ZG-006、勃林格殷格翰的BI-764532、Phanes的Peluntamig以及诺华的LB2102等诸多DLL靶向新药均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此大会上露脸。


短短几年,DLL3到底是如何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中?又是如何转瞬间成为ASCO的热门?更关键的是,在上述管线之外,现阶段的DLL3靶向药领域究竟是怎样的格局?


20年沉寂

DLL3靶点负重而行


所谓DLL3,即Notch信号通路的抑制性配体,属于DLL家族(包括DLL1、DLL3、DLL4),近年来因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独特潜力逐渐成为较为创新的潜力靶点。


而其之所以能成为肿瘤治疗的关键靶点,主要原因有四:

  • 高表达特性:作为靶向性的载体,DLL3在部分肿瘤中的高表达特性决定了其主要潜力,比如研究表明,其在85%的SCLC患者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使其成为一个广泛适用的治疗靶点。

  • 高特异性:由于靶向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区分肿瘤与非肿瘤环境,因此DLL3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的特性,使其成为部分肿瘤的精准治疗靶点,可以极大地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

  • 独立的作用机制:由于DLL3表达水平由ASCL1转录因子调控,其独立于如PD-L1等疗法,且疾病过程中相对稳定,这使其可作为PD-L1阴性或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疗法无效患者的替代治疗选择。

  • 潜在影响足:高表达DLL3的患者在BiTEs和ADC研究中的疗效可能更佳,但具体的生物标志物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DLL3表达水平与治疗反应的直接相关性。


e1170f15ddae86ba5615087aaed2277d.png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而纵观历史,从2006年Ayyanan揭示了DLL3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以来,到2024年全球首款DLL3靶向获得FDA加速批准上市,可以发现DLL3靶点的研究开发历史明显不及PD-1、GLP-1等绝大多数热门疗法。


但是,就是如此一个新生代靶点反向却又有何魅力引得市场青睐,以至于诸多MNC不惜失败也要接连入局?


一款产品

引发领域频繁交易


近年以来,随着DLL3作为抗肿瘤靶点的潜力显现,其作为靶向疗法得以在当下快速发展,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BiTE)、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以及RDC/PDC等不同的技术方向,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


2024年,安进自主研发的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DLL3靶向疗法成功获FDA批准上市,其技术方向选用的则是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BiTE),通过连接DLL3阳性癌细胞和CD3阳性 T 细胞,引发MHC-I非依赖性 T 细胞活化,促进肿瘤细胞裂解。


市场表现方面,自2024年5月上市后,Tarlatamab仅用半年时间,销售额就已达到1.15亿美元。而随着其适应逐渐从二线向一线扩展,资本市场预测其销售峰值可能会达到15-20亿美元,之后则需要依靠多维度适应症扩展来进一步提高市场天花板。


适应症方面,Tarlatamab率先获批上市的适应症为“小细胞肺癌”(源于在85%的SCLC患者中高表达);其次是“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目前已进入注册申请阶段;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等适应症临床进度则相对靠前,尚处于临床I期阶段。


72aa665e1372bf226bfea690e4128646.png

图注:SCLC临床常用治疗方案

数据来源:2025 CACA小细胞肺癌诊治指南


针对已获批的“小细胞肺癌”适应症,Tarlatamab主要用于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目前尚处于ES-SCLC的二线疗法,其疗法最大突破性意义有二,一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治ES-SCLC患者的耐药问题;二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持久临床缓解及超长的生存获益,将已治ES-SCL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平均4.9个月提升到了17.9个月,甚至比很多一线治疗还长(下图)。


ES-SCLC的抗癌疗法数据对比

11.jpg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并且,Tarlatamab作为DLL3靶向疗法的代表产品,其并未止步于二线疗法,相反,其还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联合疗法与一线疗法的头对头实验。如果Tarlatamab最终能拿出惊艳的结果,或将带领整个DLL3靶向药领域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很明显,Tarlatamab无论是ORR、mPFS与mOS方面均明显优于同类二线疗法,甚至超越部分一线联合疗法。侧面预示着DLL3靶向药在SCLC领域的强大竞争优势,未来甚至有望成为该领域中的颠覆性疗法类型。


而事实上,市场层面已有不少企业开始注意到了DLL3靶点的潜在优势,两年时间内已有超过10项BD交易集中于此,其中不乏体量巨大的MNC药企。


部分DLL3靶点管线交易情况

4b7f1cf5a01e247e397138909132dd82.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点击查看大图)


  • 2016年6月,艾伯维以58亿美元收购Stemcentrx,将其重要资产Rova-T(DLL-3 ADC)收入囊中,可惜Rova-T在后来的Ⅲ期中表现不尽如人意,被迫终止。

  • 2023年11月,诺华以1亿美元首付款+10.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获得传奇生物处于Ⅰ期临床的靶向DLL3 CAR-T疗法,再度将DLL3靶点拉到了舞台中央。

  • 2024年1月,默沙东通过6.8亿美元的整体收购拿下Harpoon Therapeutics公司,由此获得后者一款DLL3/CD3/Albumin三抗MK-6070(HPN328),又在7个月后将该管线除日本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了日本药企巨头第一三共,仅首付款已达1.7亿美元。

  • 2024年5月,诺华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Mariana Oncology及其前景广阔的产品线,其核心是MC-339,这是一种正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进行研究的基于锕的治疗药物。

  • 2024年12月,恒瑞医药宣布将其DLL3 ADC(SHR-4849)的海外权益以7500万美元首付及超10亿美元的总额授权给美国IDEAYA Biosciences公司。SHR-4849于2024年6月获批临床并于12月公布早期临床数据,在小细胞肺癌(SCLC)的1期临床研究中展现了73%(8/11)的总应答率(ORR)。

  • 2025年1月,信达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DLL3 ADC(IBI3009)的全球独家许可协议,首付款8千万美元,总额约10亿美元。IBI3009目前已在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获得临床申请(IND)批准,并于2024年12月完成1期临床研究首例患者给药。


很明显,从全球首款DLL靶向药因表现不佳而被迫终止,到塔拉妥单抗成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DLL3靶向药物,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正在有目共睹的提升,兼具成药性与商业化可能的潜力也让越来越多制药企业加入竞争,未来可期。


40种新药

ADC、BiTE已为在研主导


在全球制药企业紧锣密鼓入局DLL3靶向药的同时,该领域的全球在研管线数量也水涨船高,截至目前全球在研DLL3管线超过40款,其中活跃管线占比超60%(共计26款)。


就临床阶段而言,26款活跃DLL3管线中,绝大多数均处于临床前期阶段,其中活跃临床Ⅲ期管线仅Rova-T一款(终止)、活跃临床Ⅱ期管线6款、临床I期管线9款、临床申请与临床前管线9款。


b08611ec5256cd5017f652a4f307161c.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就技术方向而言,ADC、TCE(包括BiTE与TiTE)是现阶段DLL3靶向药领域最主要的技术方向,其中TCE数量最多,可分为BiTE(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与TiTE(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两类,分别有6款与7款新药管线;之后是ADC技术领域,共有8款活跃管线在研,占比30%;最后,CAR-T、RDC、普通双抗虽数量不多,但也是DLL3靶点的重要潜力方向之一。


0afa590d5ec6e89a1f03abbd9bd27a56.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 在BiTE(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技术方向上,作为DLL3靶向药领域最早诞生的类型,是早期企业布局的主要方向,但目前该技术层面已有安进的塔拉妥单抗获批上市,这对后续在研管线研发有一定不利影响,目前在研管线分别有勃林格殷格翰的BI-764532(临床Ⅱ期)、齐鲁制药的QLS-31904(临床I期)、信达生物的IBI115(临床申请)等。

  • 在TiTE(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技术方向上,作为迭代技术,其理论上可具备更灵活的靶向策略,实现多种作用机制并存的同时,有利于将药物重定向至肿瘤局部,增加结合特异性,提升药物靶向肿瘤细胞的准确性,降低脱靶毒性,增强抗肿瘤能力。目前全球领域尚无任何三抗获批上市,更别提DLL3的TiTE层面,目前活跃TiTE层面临床进展最快的为Gensun的ZG-006、Harpoon的HPN-823与默沙东的HPN-328,三者均处于临床Ⅱ期阶段。

  • 在ADC技术方向,其作为国内优势领域,与TiTE中国产药企管线数量稀少有所不同,在该领域中国内管线占据主要,再鼎医药的ZL-1310(临床Ⅱ期)、信达生物的IBI-3009(临床I期)、恒瑞医药的SHR-4849(临床I期)与复旦张江的FZ-AD005(临床I期)均是极具代表性的管线。


总体来看,Tarlatamab作为行业的颠覆者,其为整个DLL3靶向药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市场格局,打破了ES-SCLC原有患者临床仅PD-1+化疗可用的窘境等各方面的成就值得肯定。


但同时,其也并非完全不可超越,相反,在目前不同技术方向的数十款新药中,也有不少潜力管线有望在疗效、安全性以及给药便利性方面,做出巨大的改善。


结语


从BiTE、ADC到三抗与CAR-T,很明显DLL3靶向治疗的技术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而跨国药企的频繁BD与管线布局,更凸显其商业化潜力。


尽管挑战犹存——如生物标志物验证不足、脱靶毒性风险等,但以塔拉妥单抗为代表的DLL靶向药在LS-SCLC领域的疗效突破已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未来,随着前线治疗数据的揭晓、多技术路径的协同探索,DLL3靶点或将从“潜力股”蜕变为肿瘤精准治疗的新支柱,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低毒的治疗选择。


而对于更关键的“DLL3竞争格局”而言,其三大特征有望继续延续:


  • ‌技术路径百花齐放‌:ADC(如再鼎ZL-1310的73%ORR5)、三抗(默沙东HPN328的精准靶向设计)等创新机制持续突破,形成对BiTE疗法的补充与超越。

  • ‌临床价值纵深拓展‌:安进Tarlatamab向一线治疗迈进,若验证其对PD-L1阴性患者的替代价值,或将重构SCLC全程治疗体系。

  • ‌全球化研发竞速‌:恒瑞、信达等中国药企通过BD快速切入赛道,诺华、默沙东等MNC则通过收购加速技术整合,形成跨国跨技术平台的立体竞争网络。


展望未来,DLL3靶向药的真正潜力或许还未完全释放,SCLC某种层面来看更像是DLL3靶向药全面进军的敲门砖,这场靶向革命有望向着更宏伟的经内分泌肿瘤疆域延伸。


药智新闻底图.png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