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License out:MNC药企与Bh的双向奔赴

导读:2025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总金额更是已接近660亿美元
  • 2025年1月,启德医药与AimedBio(韩国)达成偶联平台技术授权的多靶点创新ADC药物开发合作协议,“赋能”其21个靶点的 ADC 药物创新,交易总金额超过 130 亿美元,成为史上单项合作授权金额最高的交易。

  • 2025年6月,三生制药将其PD-1/VEGF双抗SSGJ707的海外权益授予辉瑞,首付款12.5亿元,交易总金额超60亿美元,成功刷新了单药授权合作交易纪录。


短短半年,不仅单项合作与单项管线的授权交易金额屡屡刷新,2025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总金额更是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2024年BD交易总额640.8亿美元,License out总金额557.5亿美元)。


c13def2cf0168904eacef5e254eb82e1.png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从新一代靶向抑制剂到ADC,再到双抗,中国创新药研发项目频繁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既意味着本土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越来越受海外药企认可,同时也意味着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塑。


值此时机,或许理清License out变化规律,洞悉BD合作的底层逻辑,搞清楚MNC药企究竟想要什么更显重要。


MNC究竟在寻找什么?


就创新药出海话题而言,近几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License out背后,其真正有意义的并非交易数量多少、交易的金额是否创记录,而在于交易背后的逻辑是否变化,MNC等受让方的管线需求是否变化?


ADC/双抗:BD合作的明星赛道


从上半年License out具体数据上来看,73项License out交易中,ADC与双抗是毫无疑问的新药出海热门赛道。


  • 交易数量上,单抗领域数量最多,上半年共有16个单抗管线完成了授权出海,其次是ADC、小分子、双抗、三抗等技术领域,各完成11项、10项与6项出海授权交易。


9c20707f83c6accb41b93d5a595047c2.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 交易总金额上,单抗领域未能再次登顶,反而是ADC领域的交易总金额占比最高,共计完成200.14亿美元的授权总金额,占整体出海交易金额的31%;之后,则是双抗、小分子与融合蛋白,各自完成101.22亿美元、84.07亿美元与42.3亿美元,占比总金额的15%、13%与7%。


0c97ea24ed9af7c730b9779789473782.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 最高交易金额上,ADC依旧出彩,是技术领域中交易总金额最高的存在(130亿美元),由启德医药的21个靶点ADC授权完成;其次是双抗(三生制药)、小分子(石药集团)、融合蛋白(荣昌生物),最高项目金额分别为60.5亿美元、53.3亿美元、42.3亿美元。


2025上半年License out各技术领域最高交易金额项目

01.jp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很明显,从上半年各技术领域的交易数量、交易总金额、交易最大金额来看,ADC在经历临床和商业价值的双重验证之后,已成为国内License out的集中区域。同时,随着现阶段中国在ADC领域的全球竞争力逐年增强,国产ADC在MNC药企心中的地位也在水涨船高,预计未来合作还将进一步深化。


fb303b8dfd8813a351eff402f5fa1462.png

图片来源:博药


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的ADC靶点超过40个,其中国内药企优势靶点约20个,占比接近50%,与过去海外药企一家独揽的情况相比,已大有改善。比如Claudin18.2 ADC领域中临床后期管线基本均由国产药企霸占,再比如CDH17、CD73、GPC3等ADC新靶点领域的头部企业也都是国产药企。


免/代谢:管线比例大涨


虽然,目前来看肿瘤领域仍是全球新药研发最集中的疾病领域,但随着新药研发人群的扩大,市场格局的逐年演变,如今的肿瘤却也早已不是新药研发的唯一选择。


据报道,从2023年至2024年,肿瘤管线出海授权交易占比从72%下降至了61%,而代谢内分泌、自身免疫两大疾病领域的占比快速上升,由2023年的12%提升至25%。


31a3a2b17574340cfa86fcf92a808683.png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点击查看大图)


时至今年,变化趋势依旧,2025上半年的License out管线数量肿瘤领域进一步下降,由2024年的61%缩减至38%,与之相反,自免与代谢领域的占比则继续上升,由2024年的25%提升至目前的32%,甚至有望在2025年期间反超肿瘤,成为License out新的的主力方向。


而这样的趋势背后,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驱动:


  • 一者,代谢与自免领域本身就具备庞大的市场容量,为商业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且近年来其市场规模正处于上升阶段。

  • 二者,两个领域相继涌现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爆款"产品,比如前代药王阿达木单抗属于自免领域,正在争夺未来药王的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则属于代谢领域。


当然,不止License out领域自免与代谢领域的交易数量上涨,就算是医药终端市场的市场规模上,自免与代谢也有着同样的趋势,从2020年至2024年全球药品销量TOP10的疾病分布情况来看,短短几年,肿瘤管线占比缩减了50%,相反自免与代谢产品则是榜单中唯二占比上涨的疾病领域。


26ad02cb43953f2bf416fa1856de5439.png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点击查看大图)


很显然,自免与代谢两大领域已是目前MNC药企的必争之地,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两大领域也将是国内License out最主要的集中区域。


临床阶段:合作后移


有关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License out合作项目接近80%为临床前项目,2024年跨国公司引进的产品中,临床前和1期阶段的产品占比高达86%,充分显示了彼时跨国药企对早期研发项目的重视(主要性价比更高)。


而2025年上半年,该趋势有所变化,数据显示,73项License out项目中,早期临床项目(临床前+临床申请+临床I期)共计23项,占比31.5%;临床后期项目(临床Ⅱ期至获批上市)共计33项,占比45%;空白与技术平台合作项目共计17项,占比23.28%。


很明显,今年以来License out中临床后期管线的占比明显升高,其中主要考虑是合作双方的双向奔赴所致,对于MNC药企而言,在百利天恒、迪哲医药、远大医药等优质后期管线的优秀数据洗脑之下,加之专利悬崖的紧迫性更强,后期管线既有较强的成药确定性,也能更快的填补现有管线缺口;对于国内Biotech企业而言,后期管线的风险收益也更高,首付款均值是前期管线的十数倍以上,且短期内拥有上市可能(里程碑金额更容易拿到手),也不至于被MNC收入囊中后,惨遭雪藏。


从这一趋势来看,随着MNC对确定性管线的需求愈发强烈,除了某些创新性疗法之外,绝大多数BD管线,或许都会更倾向于有部分数据验证之后的后期管线。


靶点:从单一走向多元


早期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多集中在一些传统热门靶点,如EGFR、HER2等,这些靶点虽在肿瘤治疗等领域有重要地位,但竞争也异常激烈。


而如今,随着研发实力的提升,合作靶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仅涵盖了新兴的热门靶点,如Claudin 18.2、TIGIT等,还拓展到了一些前沿领域,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相关的靶点。


以启德医药与AimedBio(韩国)的合作为例,涉及21个靶点的ADC药物创新,这些靶点中不乏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显示出中国药企在靶点选择上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紧跟国际医药研发前沿,满足海外药企对于新靶点药物的需求,从而在合作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谁是License out的下一爆点?


在License out发展的前几年里,中国药企的合作对象多为一些中小型的海外生物技术公司,这些公司虽然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渠道,但在资金实力、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市场布局等方面相对较弱。


而近年来,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的合作对象逐渐向大型跨国药企集中。像辉瑞、诺华、罗氏等全球知名药企都纷纷与中国药企展开合作。


大型跨国药企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广泛的全球市场网络,与中国药企合作可以获取具有创新性的药物项目,丰富自身的产品线,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对于中国药企来说,与大型跨国药企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更丰厚的资金回报,还能借助其全球资源加速药物的研发和上市进程,提升自身在国际医药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通过上述MNC药企的需求点讨论,那么下一步就应是针对MNC看人下菜,预判由MNC给中国新药License out带来的下一爆点。


从宏观层面来看,MNC药企在找产品合作时,现主要考量几大因素:


  • 首先,项目能否与自身战略和优势商业资源协同一定是第一要素,比如礼来2023年以20亿美元收购Versanis Bio,并因此获得Bimagrumab,其目的正是为了弥补自家GLP-1产品“肌肉流失”的副作用,同样是该靶点,礼来在拥有Bimagrumab的前提下,仍选择与来凯医药合作,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在ActRII赛道的确定性。

  • 其次,与同类产品比是否有差异化优势,定位是否清晰,如果不是FIC,也需在同类产品中位列前三,目前来看,最直接的数据无外乎有效性与安全性数据,以GLP-1双靶点抑制剂为例,2023年12月,罗氏以27亿美元的预付款收购了Carmot,以此将CT-388收入囊中;2025年6月,再生元以0.85亿美元首付款拿下翰森制药HS-20094中国以外的全球权益。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管线有效性方面已均超越替尔泊肽。


7e7d5fd871dde68e138344fb8fe566e8.png

数据来源:ADA大会,公开数据整理(点击查看大图)


  • 最后,即成本可控,这本质反映的是合作方生产技术、规模效率和供应链整合上的综合优势。


就现有信息来看,MNC在未来一段时间较感兴趣的领域,包括ADC、双抗、自免、代谢等。


就技术分类而言,目前新型ADC、双抗、多靶点抑制剂或许会是未来MNC的主要需求点,以ADC为例,目前HER2、TACSTD2、c-MET等传统靶点中目前已有不少管线率先上市,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市场先机,对于绝大多数后继者管线而言,如果没有突破性成就(颠覆性的有效性数据与安全性数据),理论上很难后来居上。


因此,MNC后续在针对ADC的BD合作中,或许会更偏向一些差异化的、优秀的新靶点或新靶点组合ADC更感兴趣,比如Claudin18.2 ADC、VTCN1 ADC、CDH17 ADC等等。


就疾病分类而言,虽然短时间内肿瘤无论是临床需求、支付能力、研发热情都不会有大幅下降,但以近几年自免与代谢领域的市场增速来看,领域内更具突破性意义的创新疗法以及部分小众的自免疾病与代谢疾病会是MNC的重点关注方向。


总结:双向奔赴,重塑格局


总而言之,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的爆发性增长与结构演变,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全球医药产业格局重塑的图景。


目前来看,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已进阶为与全球MNC巨头深度协同、优势互补的价值共创阶段。通过上半年License out的规律分析,国产Biotech药企对MNC的诉求也日益清晰:


  • 一者在技术领域,经历验证的ADC与潜力巨大的双/多抗仍是“明星赛道”,但竞争焦点正快速转向差异化靶点组合(如Claudin 18.2、CDH17等)与平台技术深度(如启德医药的多靶点授权)。

  • 二者在疾病领域,自免与代谢凭借庞大的市场空间和颠覆性疗法的涌现,正强势挑战肿瘤的传统主导地位,成为未来License out的核心增长引擎。

  • 三者在临床阶段,对确定性和商业化速度的追求,推动合作显著向临床后期管线倾斜,反映了MNC应对专利悬崖与市场需求的紧迫性。


展望未来,预计中国License out“下一爆点”的诞生将更依赖于对MNC核心战略的精准匹配,即项目需与MNC的战略协同性、差异化优势(尤其是临床数据优势)及成本控制能力高度契合。


目前,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叙事”正翻开新篇章。量的突破背后,是质的飞跃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实质性提升。


药智新闻底图.png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