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是特应性皮炎、哮喘等2型炎症疾病的核心靶点,曾因“难以成药”而让药企却步。近年来,随着蛋白降解等新技术的突破,STAT6正成为全球制药巨头争相押注的“明星”。
赛诺菲与Recludix Pharma在2023年7月就REX-2787达成合作协议,赛诺菲支付了1.25亿美元首付款,里程碑金额高达12亿美元;Recludix于2025年6月完成REX-8756的GLP毒理学研究,获得赛诺菲5000万美元付款。
强生与Kaken于2024年底达成一项超过12亿美元的许可协议,获得其临床前口服STAT6抑制剂KP-723的全球独家权利。
吉利德与LEO Pharma于2025年1月达成高达17亿美元的交易,旨在共同开发一款针对特应性皮炎、哮喘等2型炎症疾病的口服STAT6抑制剂。
赛诺菲与Nurix在2025年4月扩大临床前口服STAT6降解剂NX-3911的合作,赛诺菲支付1500万美元的预付款,交易的潜在里程碑高达4.65亿美元。
STAT6:IL-4/IL-13驱动的特异性核心靶点
聚焦2型炎症、免疫调节与肿瘤的创新治疗前景
① 信号通路机制:IL-4/IL-13-JAK-STAT6信号转导
STAT6是STAT蛋白家族中功能高度特异的一员,在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中具备核心调控作用。作为炎症性疾病及部分肿瘤领域的“明星靶点”,STAT6在近年来的药物研发中受到持续关注。
STAT6蛋白由847个氨基酸组成,其结构包含六个高度保守且功能明确的结构域。这些结构域通过协同作用,完成从信号接收、转导到转录激活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当前靶向药物设计所聚焦的关键区域。
图1 STAT6蛋白的结构域组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STAT6是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兼具信号转导与转录调控的双重功能。自三十多年前JAK/STAT通路被发现以来,该通路已被确认为细胞功能中重要的信号枢纽之一。目前,该通路中已鉴定出包括激素、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及集落刺激因子等在内的50多种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JAK/STAT通路参与调控多种下游生理过程,如造血、适应性免疫、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以及脂肪生成等。
图2 JAK/STAT信号通路
数据来源:文献研究
尽管STAT可以被部分重叠的细胞因子激活,但不同的STAT具有非冗余的生物学效应。其中,STAT6在功能上相对独立,尚未发现其与其他STAT蛋白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STAT6激活具有严格的信号依赖性,主要受IL-4和IL-13两种细胞因子调控。其活化过程可概括为“受体结合—酪氨酸磷酸化—核转位—基因转录”四个核心步骤,具体机制如下:
信号起始:IL-4和IL-13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诱导受体构象变化,启动下游信号转导。
JAK激酶激活:受体激活后,与其偶联的JAK激酶发生磷酸化并被激活。
STAT6磷酸化:活化的JAK激酶催化STAT6蛋白在保守的酪氨酸残基(Y641)发生磷酸化。
二聚化与核转位:磷酸化的STAT6通过SH2结构域介导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并易位至细胞核。
DNA结合与转录调控:STAT6二聚体在核内识别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特定结合位点,促进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
图3 STAT6信号通路示意图
数据来源:Recludix Pharma官网
② 疾病关联谱:以2型炎症为主
STAT6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在多种疾病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疾病谱系主要涵盖2型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三大领域。当前针对STAT6的在研项目高度集中于2型炎症性疾病领域。
在2型炎症性疾病中,STAT6居于核心枢纽地位。作为IL-4/IL-13信号的特异性转录因子,STAT6通过驱动初始CD4⁺ T细胞向Th2亚型分化、促进B细胞发生IgE类别转换、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募集与活化,以及引发气道高反应性等核心环节,在哮喘、特应性皮炎、嗜酸性食管炎等典型2型炎症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STAT6的作用呈现双重性与背景依赖性。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它促进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活化与致病性抗体产生;而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则主要通过调控M2型巨噬细胞极化参与慢性炎症状态的维持。
在肿瘤领域,STAT6的功能同样具有环境依赖性。在部分淋巴瘤中,STAT6可获得功能突变直接驱动肿瘤发生;在实体瘤中,它主要通过诱导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血管生成及肿瘤转移等方式重塑肿瘤微环境,进而发挥促瘤作用。此外,STAT6还能通过上调PD-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
③ 临床价值:下游靶向优势与治疗前景
目前,通过阻断IL-4和IL-13的单克隆抗体已在特应性皮炎、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这类大分子药物需要定期注射,适用人群有限,且存在免疫原性风险。此外,口服JAK抑制剂虽已用于特应性皮炎治疗,但会干扰抗病毒免疫和造血功能,带来安全性问题。现有疗法的局限性,凸显了对更具靶向性、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案的迫切需求。
STAT6位于JAK/STAT通路下游,且不被其他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利用,因而选择性STAT6抑制剂预计具有更高的靶向特异性、更低的副作用风险,成为一种独特且极具临床价值的药物靶点。
全球研发布局:聚焦口服抑制剂开发
① 研发布局概览:PROTAC领跑临床
当前药物研发方向主要围绕“抑制STAT6激活”展开,技术路线包括小分子抑制剂、PROTAC和核酸。由于STAT6主要通过蛋白间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开发兼具强效性与高选择性的小分子抑制剂面临显著挑战。目前全球仅有一款STAT6靶向PROTAC药物进入临床阶段,而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预计2025至2026年将有更多STAT6靶向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表1 全球STAT6靶点在研药物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如有错误请指正)
② 关键临床进展:KT-621验证口服STAT6抑制剂潜力
Kymera的KT-621是目前唯一进入临床I期的STAT6 PROTAC药物,其于2025年6月公布的健康志愿者数据初步验证了通过口服降解STAT6实现病理通路干预的可行性。
降解效率优异:单次给药1.5mg即可实现血液STAT6降解率超90%;多次给药50mg及以上剂量时,血液STAT6完全降解。
起效速度快:给药4天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持续调控Th2通路。
疗效标志物改善明显:对血浆Eotaxin-3的降低幅度优于度普利尤单抗,对TARC、IgE的降低幅度与度普利尤单抗相当。
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仅1例出现轻微头痛。
从市场背景看,特应性皮炎市场空间广阔(度普利尤单抗2024年全球销售额超130亿欧元),而KT-621的口服剂型、优效生物标志物数据,使其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③ 研发与商业化挑战:技术、临床与市场竞争壁垒待突破
STAT6作为IL‑4/IL‑13信号的下游转录因子,具备显著的治疗潜力,尤其在2型炎症疾病领域。尽管以KT-621(Kymera)为代表的口服STAT6抑制剂在I期临床中展现出明确潜力,但其从研发到商业化仍需跨越技术、临床及市场三重壁垒。
技术瓶颈方面,STAT6蛋白缺乏传统深结合口袋,且与STAT家族其他成员同源性高,导致高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开发困难。PROTAC技术虽开辟了新路径,但仍面临组织穿透性不足(如皮肤真皮层穿透率<30%)、代谢稳定性差(半衰期约6-8小时)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关键问题,亟待通过结构优化和递送系统创新实现突破。
临床转化层面,现有研究缺乏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数据,对STAT6生理功能的潜在影响尚不明确。同时,由于缺乏可靠的药效学生物标志物,患者分层和疗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增加了临床开发的不确定性。在不同适应症中的疗效差异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与已上市生物制剂及JAK抑制剂的头对头比较数据更是监管审评的关键。当前研发进度领先分子KT-621的III期疗效数据预计将在2028-2030年公布,其结果将是对STAT6作为治疗靶点的关键验证。
市场竞争领域,口服STAT6抑制剂需在度普利尤单抗等已确立标准治疗的格局中,证明其在疗效、安全性、用药便利性、价格上的差异化优势。同时还需应对IL-33、TSLP等上游靶点药物的竞争。叠加高昂的研发投入、复杂的专利布局和日益严格的医保控费压力,其商业化前景面临严峻考验。
小结
口服STAT6抑制剂已从“难成药靶点”的概念验证阶段,快速进入临床转化关键期。当前头部分子KT-621的I期数据已验证口服剂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而Recludix的REX-2787、REX-8756与Nurix的NX-3911等亮眼分子也在赛诺菲等巨头的推动下加速研发。预计首批关键II期疗效数据将于2026-2027年读出,而在2028-2030年间,我们有望看到这些领先分子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些后续临床研究的结果,将是最终确认STAT6靶点临床价值、并决定其市场命运的决定性依据。
从长期价值看,随着口服剂型技术、临床精准定位的突破,口服STAT6抑制剂有望为数千万Th2驱动型炎症患者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治疗选择,同时为制药企业打开2型炎症市场的新增长曲线。但需正视技术开发、临床验证与市场竞争的挑战,通过跨领域合作加速破局,最终实现临床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Hu X, Li J, Fu M, Zhao X, Wang W. The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 from bench to clinic.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1 Nov 26;6(1):402. doi: 10.1038/s41392-021-00791-1. PMID: 34824210; PMCID: PMC8617206.
2.Poongavanam V, Kihlberg J. PROTAC cell permea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a journey into uncharted territory. Future Med Chem. 2022;14(3):123-126.
3.Zhang Y, Li X, Wang H,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LC-MS/MS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ARV‑110 in Rat and Mouse Plasma. Pharmacol Res. 2022.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