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概念提出以来,过去几十年中,MASH新药研发屡战屡败,超过百款药物在此折戟,被称为新药领域的“研发黑洞”。
直至2024年,Madrigal的Resmetirom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伴有中度至晚期肝纤维化的非肝硬化MASH患者,这个长期缺乏有效疗法的市场才终于迎来了破冰时刻。
而时至今日,MASH更是在众多跨国药企与资本的推动下,完成了一轮新的蜕变,越来越多投资者与药企注意到MASH领域的突破,不仅从屡战屡败的困局中迅速突围,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MNC更是集体盯上了这个领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025年10月9日,诺和诺德以最高52亿美元现金的代价与Akero Therapeutics签署最终收购协议,成功将Akero用于MASH的核心药物Efruxifermin(EFX)纳入管线,与诺和诺德在GLP-1代谢疾病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互补。
2025年9月18日,罗氏(Roche)宣布以约35亿美元总价收购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89Bio。这笔重磅交易不仅彰显了罗氏在心血管、肾脏与代谢疾病(CVRM)领域的战略布局决心,更将一款极具潜力的MASH药物。
2025年8月15日,美国FDA正式宣布,诺和诺德的重磅肥胖药物Wegovy获得批准,用于治疗代谢功能障碍性脂肪性肝炎(MASH)伴中度至重度肝纤维化患者。这一决定不仅扩展了Wegovy的适应症版图,更在长时间停滞的MASH治疗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信号。
两大现象
MNC集体盯上MASH
MNC集体聚焦MASH,绝非宏观意义上的猜测,而是由交易数据、管线布局、市场潜力共同织就的三重证据链紧密支撑的战略必然选择,每一环都指向这一赛道的不可替代性。
1. MASH交易量级翻倍
从交易维度看,近两年MASH领域的授权合作呈现“量级翻倍、频次密集”的爆发态势。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如有错误请指正)
据相关媒体统计,2022年全球MASH药物合作交易总额尚不足5亿美元,而到了2025年,该数字直接飙升至超76.2亿美元,粗略增幅达1500%;其中单笔超1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从2022年的0笔增至2025年的3笔,典型如勃林格殷格翰与瑞博生物的 siRNA疗法合作、GSK与Boston Pharma的管线收购以及近期罗氏与89Bio企业并购。
这些交易不仅金额创纪录,更覆盖了RNAi、双靶点激动剂、再生疗法等多元技术路线,凸显MNC对MASH技术布局的紧迫性。
2. MASH管线人手一个
从管线维度看,MNC已形成“无巨头缺席、多靶点覆盖”的全员布局态势,头部药企在MASH领域几乎人手一条相关管线。
部分全球MNC关联MASH在研管线情况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如有错误请指正)
如上图所示,包括诺和诺德、礼来在内的10余家MNC均在MASH领域拥有相关布局,其中礼来、诺和诺德在该领域中的管线优势相对较大,布局技术方向则主要以GLP-1抑制剂为主;以BMS为主的部分MNC在MASH领域的布局推进较缓,持有管线终止率相对较高;而近期比较热门的罗氏、勃林格殷格翰等MNC药企,其技术方向则多以小分子抑制剂与RNA为主,且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颇具故事性。
两大本质
MNC为何盯上MASH
古言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MNC作为一家商业化企业,本质上的绝大多数行为动作的背后都无外乎两个字“挣钱”。
而之所以重兵布局MASH,其本质上也正是看中了该领域千亿级的市场潜力、刚性的临床治疗需求与日趋成熟的技术研发环境形成的“价值共振”,也正是上述三者共同将曾经的“研发黑洞”推向全球药企竞逐的战略高地,成为巨头们押注未来增长的必然选择。
1. 千亿市场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是一种代谢相关的肝脏疾病,患者肝脏中脂肪积聚过多,并伴随炎症和肝细胞损伤。这种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死亡。
MASH的“千亿市场”并非概念性噱头,而是基于庞大患者基数、明确临床需求与商业化验证形成的确定性赛道。
一方面,MASH的患者基数庞大且发病率持续上升(随肥胖率的上升),一项Meta分析表明,MASH的全球患病率达5.27%,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2030年中国及全球的MASH患病人数将分别达到0.56亿人和4.9亿人。庞大的患者基数催生了巨大的药物市场,2030年中国及全球的MASLD/MASH药物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355亿人民币和322亿美元。
另一方面,由于庞大的患者基数催生了巨大的药物市场,且MASH疾病的特性决定其患者具备明显的长期服药性,稳定且持久的治疗需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全球NAFLD/NASH相关药物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的17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82%。随着疾病认知和药物研发的推进,该领域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容阶段,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22亿美元,展现出巨大的临床需求和商业化潜力。
图片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这一市场的崛起,是疾病流行、研发突破与商业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结构特征与增长逻辑清晰可辨。
2. 治疗刚需
从全球范围看,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已成为覆盖各地区的慢性肝病“第一杀手”。作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进展阶段,其临床治疗的刚需性除了上文中提及的庞大患者群体外,疾病进展的“致命威胁”与传统干预手段的“失效”也同样重要。
疾病进展的“致命威胁”方面,由于MASH具备隐匿进展、多系统累及、结局致命的疾病特征,若缺乏有效干预,患者将面临不可逆的健康危机,且危害远超肝脏损伤本身。
从肝脏局部进展来看,MASH是肝硬化与肝癌的首要诱因。患者从脂肪性肝炎进展至纤维化的概率高达50%,其中F2-F3期患者10年肝硬化率达20%,F4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仅60%,最终可能发展为肝衰竭或肝细胞癌,这就意味着几乎全球每10例肝癌患者中就有1例是由MASH导致。更棘手的是,由于MASH早期症状隐匿,“发现即晚期”的治疗困境在领域中尤为普遍(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出现显著纤维化)。
从全身危害来看,MASH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疾病本身具备了“双重致命威胁”。美国大规模的调查显示,MASH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达10.2%,伴有3~4期纤维化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较普通人增加1.55倍,而心血管疾病占MASH患者死因的25%,是肝脏相关死亡的2倍以上。即便是非肝硬化的MASH患者,90%仍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共病,这些并发症不仅加速肝病进展,更显著提升了致残率与致死率,使得治疗需求从“改善肝功能”延伸至“挽救生命”的核心层面。
传统干预手段“失效”方面,对于现阶段的MASH的临床治疗而言,一方面是传统干预方式“治标不治本”,现有手段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长期特效药缺乏状态也极大地限制了领域发展。
常规干预的MASH患者纤维化逆转率仅20%。
强化干预的MASH患者逆转率也仅65%,但实际依从性不足30%。
更关键的是生活干预治疗对于中重度纤维化的患者而言,并无法阻止疾病进展(临床中约40%的强化干预患者仍会发展为肝硬化)。
直到2024年3月,甲状腺激素受体β激动剂瑞美替罗(Resmetirom)成为美国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治疗非肝硬化MASH伴中重度肝纤维化(F2~F3期)患者的药物。
截止目前,国内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获批,临床采用“借药治疗”——使用降糖、降脂药物间接干预,但这类药物对肝脏纤维化的改善率不足 15%,且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这种“40年药物空白”与疾病的高进展风险形成尖锐矛盾,使得每一位MASH患者都面临“无药可用”的生存焦虑。
同中有异
MNC的管线与技术的差异化发展
目前,MASH治疗的主要功能变化目标有四,分别是抗炎、调节代谢、抗纤维化和减少热量摄入,主要技术方向的多种药物中大多兼具上述多种作用,但现阶段并无任何一款药物类型涵盖所有,这就为MASH领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图片来源:CK医学Pro
而在上述四大期望之下,MNC布局的技术路线之间也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化。其中,代谢调节与减少热量摄入(消化调节)是当前MASH治疗的优先策略,也是靶点管线数量最集中的领域;而纤维化改善与抗炎作为MASH疾病领域中的重要功能改变目标,近年来,关于两大领域的新药研究也在日益增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是FGF21R激动剂、PPAR激动剂与FXR激动剂。
至此,MASH领域中形成了以THR-β为首,GLP-1、FGF21、FXR、PPAR与ACC为后继者的全新靶点格局,且MNC药企占据主要布局。
部分主流MASH靶点的情况分析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如有错误请指正)
MASH千亿市场并非“均质蛋糕”,而是呈现出“技术路线主导细分市场、区域需求差异显著”的结构化特征,不同领域的价值潜力各有侧重。其中,不同靶点药物因疗效特点形成差异化定位,共同支撑起千亿市场的细分版图,主导技术路线大致为THR-β激动剂、GLP-1类药物、FGF21类似物三大类:
① THR-β:
以Rezdiffra为代表,凭借“口服便捷 + 全阶段覆盖”优势占据先发地位,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3.5亿美元,主要覆盖F2-F3期非肝硬化患者,预计2030年该细分市场规模将达80亿美元。
作为现阶段唯一获批MASH的特效药,在MNC中却仅有罗氏有略微关联性。
但与此同时,在THR-β用于MASH的治疗领域中,国内药企却占据目前全球的主导地位,恒瑞、东阳光药业等企业通过快速跟进和结构优化,已有多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Ⅱ/Ⅲ期,凭借成本与研发效率优势加速全球布局。相较之下,GLP-1类药物虽在减重适应症上表现突出,但在MASH核心病理改善方面仍逊于THR-β,未来两者更可能形成联合用药而非替代关系。
② GLP-1:
作为目前MASH领域短期确定性最高的靶点方向,GLP-1兼具代谢调节与热量控制两方面功能目标,是目前MNC药企中布局最普遍的领域,目前已知的就有默沙东、礼来、诺和诺德、勃林格殷格翰等。
而GLP-1之所以能在MASH上“裂土封侯”,也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减重标签的外延,而是建立在一套独立、严格且与肝病结局直接相关的证据链之上。机制层面,它以GLP-1通路重塑能量摄入与胰岛素抵抗,带来系统性代谢改造,天然对“代谢主导型MASH”更有把握。
另外,由于肥胖、心血管风险与MASH三者疾病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极大的重叠,GLP-1药物的应用符合“一方多用”的底层逻辑。
据Wegovy相关中期数据显示,63%的患者在不加重纤维化的前提下实现了MASH病理学缓解,另有37%在不加重炎症的情况下获得了纤维化分期的改善。而后续有望在2029年读出关于验证对肝相关事件与生存的长期获益数据。
未来,GLP-1与Rezdiffra为代表的THR-β药物联用,甚至与FGF21、FAR激动剂、PPAR等的联用将成为最受期望的治疗范式。
③ FGF2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作为一种信号蛋白,属于调节代谢的内分泌FGF亚家族,专门负责调节葡萄糖和脂质稳态及能量代谢。FGF21与肝星状细胞(HSCs)上的FGFR和β-Klotho(KLB)受体复合物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抑制HSC激活成肌成纤维细胞,阻止产生肝损伤纤维化所需的细胞外基质蛋白。
而肝脏因为是体内血清FGF21的主要来源,因此可调节肝脏中脂质和游离脂肪酸代谢,防止营养应激诱导的脂肪变性,同时增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在MASH患者体内,FGF21用于减少肝细胞应激和肝脂肪变性,防止与疾病相关的炎症和纤维化过程。也因为其FGF21在MASH中的病理作用,其是继GLP-1之后最受期待的潜在MASH靶点,非常火爆。
目前,在该靶点领域,已有罗氏(Pegozafermin)、默沙东(MK-3655)、诺华/GSK(BOS-580)、GSK(Pegbelfermin)、安进(Efruxifermin)等诸多MNC布局。
挑战与未来
尽管,当前MASH领域的新药研发已从“无药可医”的困境迈入“管线井喷”的黄金期,Rezdiffra、司美格鲁肽等药物的诸多进展也标志着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但这片千亿蓝海之下,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临床开发的壁垒与商业化落地的难题仍交织存在。
1. 发病机制的不完善
就MASH而言,首先与绝大多数单一病因驱动的疾病不同,其发病涉及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肝纤维化、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维度病理过程,且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框架。
因此,一切靶点研究都极其依赖基础理论研究,后者不畅也必定导致药物研发因“靶向不准”而受阻,比如糖尿病与MASH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仍存争议,这使得针对合并糖尿病的MASH患者的精准药物开发缺乏理论支撑,此外,MASH的疾病进展并非线性,部分轻度患者可能快速发展为肝硬化,而部分重度患者却长期稳定,这种异质性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导致药物疗效难以预测。
2. 试验设计与疗效评估的困境
其实,对于早期MASH的新药研发,之所以其折戟率较高,除了药物疗法本身的原因外,也与患者分层精准度不足、疗效评估体系存在局限与长期疗效验证周期漫长有关。
以患者分层精准度不足为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细分为“无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SPH)”和“有CSPH”两个预后迥异的亚群,但此前Efruxifermin的IIb期试验未进行此类分层,导致药物对特定亚群的潜在益处被掩盖,最终试验失败。
再比如验证周期漫长,MASH作为慢性疾病的显著代表,其从最初症状出现到肝硬化、肝癌的病程正常情况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新药对疾病临床风险的影响程度往往需要长期随访,这导致部分新药的药物获批时间严重延缓。
而面对上述挑战,MASH研发也势必需要在不断调整过程中推进,需从机制解析、临床技术、治疗策略到诊疗生态进行系统性革新。
比如治疗策略调整方面,既然单一靶点药物难以覆盖MASH的多病理环节,那么联合治疗则必将成为主流策略,目前来看,THR-β激动剂与GLP-1类药物联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抗纤维化 + 代谢调节”的协同效应,事实上,现有临床中已有部分患者正在尝试该联用疗法;而FGF21类似物与PPAR泛激动剂联用,则一定程度上或可具备良好的抗炎与纤维化逆转作用。
未来,在MASH领域甚至可能逐步出现多种功能变化目标的双靶与多靶药物。
小结
回首MASH近一年的发展,当罗氏35亿美元收购89Bio的交易落槌,当诺和诺德的 Wegovy的MASH适应症获批、以52亿美元现金并购Akero,很明显领域内似乎已显著告别“研发黑洞”的阴霾,开始逐渐迈入由MNC主导、多技术路线并行、资本密集涌入的产业新阶段。
而这场集体布局中,代谢调节、消化调节、抗纤维化与抗炎作为目前MASH新药研发领域中MNC最青睐的四个方向,一定程度上勾勒出MASH治疗“全病理环节覆盖”的核心逻辑。其中,代谢调节与消化调节是当前MNC优先选择的策略,也是目前靶点管线数量最集中的领域。至于抗纤维化与抗炎两者,近年来的新药研究也在日益增多,比较具有代表意义是FGF21R激动剂、PPAR激动剂与FXR激动剂。
当然,纵然已有MNC保驾护航,MASH的新药研发前路仍并非一片坦途。从发病机制到疗效评估困境、再到商业化落地难题均是其未来亟待解决的困境。但也恰是这些困境,不仅将在未来激起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好胜之心,也将让百花齐放的MASH新药领域,最终走向统一,最终让千亿市场真正落地。
总而言之,未来的MASH赛道,势必不会是单一技术路线 “赢家通吃”,更可能是“精准分层 + 联合疗法”的协同共赢,MASH领域终将实现从“管线繁荣”到“患者获益”的质变。
对于MNC而言,盯上MASH或许始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但最终将成就其在代谢疾病领域的长期话语权;对于全球患者而言,这场竞逐的终极意义,是让曾经“沉默的肝病”不再致命,让肝硬化、肝癌的恐惧逐渐消散。
参考来源
1. 抢滩MASH药物下一站,氨基观察。
2. 全球MAFLD/MASH新药研发进展,常旸基金,2025年04月25日。
3. MASH药物研发新纪元:从首款上市到千亿市场,谁能领跑代谢性肝病赛道?医耘科技,2025年05月28日。
4. 大涨161%!MASH赛道「隐形赢家」不藏了,药智网,2025年09月23日。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