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中国Biotech有望整体扭亏

导读:Biotech行业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成果不断涌现

Biotech行业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成果不断涌现。


过去半年间,中国Biotech企业凭借内外双重助力,赢得了全球投资者的持续关注。


  • 对外,授权合作(BD)呈现井喷态势,推动多家企业实现业绩大幅提升。

  • 对内,重磅创新药在国内商业化表现突出,核心产品借助医保实现快速放量,销售额屡创新高。


这一发展态势的背后,既反映出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产业差异化创新能力的重新审视,也预示着中国创新药企业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业绩开门红:

近半企业营收翻倍,行业进入收获期


2025年上半年,中国Biotech领域迎来了业绩爆发,不一样的面貌彻底刷新了市场对中国Biotech企业的认知。


收入端,受益于政策端的持续支持及本地药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行业整体营收和利润均实现显著增长。不仅头部企业表现强劲,许多中小型Biotech公司也实现了营收翻倍。


64a032aa102527e1f083a777ccf2551f.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其中,超47家Biotech药企的上半年营收业绩呈上升趋势,占比71%,营收同比下降、无营收的企业数分别为12家与7家,占比18%与11%,足见中国Biotech药企的局面一片大好。


d696fc2c6e3499e7d05a01874c0a47f1.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营收档次方面,上半年国内Biotech收入情况可分为五档,分别为≥100亿元、≥10亿元、≥1亿元、≤1亿元与无营收。


  • 营收超100亿元的Biotech企业仅百济神州1家,期间实现营收175.18亿元,同比增长45.03%,冠绝全场。

  • 营收超10亿元(不含超100亿元)的Biotech企业共9家,多数均为前辈级Biotech企业,如君实生物、信达生物,但也不乏康方生物之类的新起之秀,期间实现营收14.12亿元,同比增长37.75%。

  • 营收超1亿元(不含更高)档作为现阶段Biotech药企的主力,期间共有34家企业在内,这类Biotech的上市时间不长,但却是行业热点、创新疗法的主要贡献者,可谓“网红Biotech”,代表企业有科伦博泰、诺诚健华、和铂医药、康诺亚、百奥泰、云顶新耀等。

  • 营收小于1亿元档,数量上仅次于≥1亿元档,期间共有15家Biotech在内,这类Biotech多数有着共同特点,即近期刚迎来首个商业化产品,或一大笔技术授权收入。大众熟悉的智翔金泰、前沿生物、友芝友生物、益方生物等企业均在此。

  • 无营收档,上半年共包含7家企业,这类Biotech的收入构成仍以“其他收入”为主,比如政府补贴、银行利息、基金投资等。代表企业有腾盛博药、绿竹生物与同源康医药等。


整体来看,中国Biotech虽多数由于新药研发投入的掣肘,净利润常年处于负数,但其营收端的数据近年来已与前几年有了较明显的区别,而其中,主导因素也很简单,即增利(商业化)与降本(运营提效)两者。


商业化成为增长核心引擎


与过往不同,近来国产Biotech企业的主要营收手段不再单纯依赖BD合作授权,转而更倚重主营产品的商业化能力建设,2025年上半年,绝大多数企业营收增长biotech企业中,普遍呈现由创新药商业化驱动的强劲态势,且成果丰富。


d59a02a9c851a872bf4615b113b50b8c.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在47家营收业绩同比增长的Biotech企业中,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产品销量增长”的Biotech有26家,占比55%。


a2.png

a3.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其中,根据主营业务特点,有几类代表性企业值得注意:


百济神州:上半年拳头产品泽布替尼(百悦泽)实现全球销售额约125亿元,同比增长56%,稳居全球BTK抑制剂市场首位,同时该产品主战场为美国,目前增速虽已开始出现季度环比下降,但销量仍未触及顶点,未来增速依旧可期。


康方生物:其半年报中虽未提及具体产品销售额,但其仍将营收业绩增长主因归于“卡度尼利与依沃西单抗”两款产品的商业化,期间合计产品收入达14.01亿元,同比增长9.2%,但其实,对于康方这类Biotech药企,投资者实则更喜欢盯着其下一个现象级产品,而康方半年报中也确实提及了其刚上市的依若奇单抗与伊努西两款新品。


艾力斯:作为Biotech行业中典型的单品型公司,其营收增长主要依靠伏美替尼,而事实上伏美替尼也确实没有辜负艾力斯的期待,其自2021年3月正式上市以来,围绕产品临床优势不断制定全新的差异化推广策略,产品销量逐年增长,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近51%。长远来看,艾力斯仍处于发力阶段,增长空间显著。


3730eef2df46bc32f6670e1de3b6957d.png

数据来源:艾力斯财报


迪哲医药:作为Biotech新晋玩家,2025上半年实现营收3.55亿元(+74.4%),虽规模上远不及头部Biotech企业,但其核心产品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销售额也同样在逐年增长,有望向上级玩家看齐。


智翔金泰:作为近期才在自主商业化品种初见起色的Biotech代表,其首款商业化产品于2024年8月才上市,期间赛立奇单抗在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两大适应症的加持下,实现销售收入4537.58万元,实属难得,而2025年作为智翔金泰首个商业化完整年,或许也将成为其再创辉煌的新起点。


运营提效:“省钱”也是赚钱


与商业化增收不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Biotech行业其实并不怎么看重营业成本的管控,至少对于绝大多数生物药企看来,首当其冲的任务必定是拳头产品的研发顺利,这也导致系列企业中,成本率能控制在20%以下的寥寥无几,多数都是奔着50%去。


但其实,Biotech企业费用管控的作用虽不直接影响营业收入的数字,但也同样是决定Biotech企业最终能否盈利的关键。


好在,经过前几年资本寒冬与创新药热度下降的行情洗礼,现如今的Biotech无论是否有意,都在大幅地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各种费用支出的管理,最具代表意义的例子就是“裁员”,据统计Biotech行业近1年超过80%的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员工优化,甚至被誉为企业核心生命的研发人员也同样在列。


而至于费用管控的另一个大头,销售费用率的管控就没有运营成本管控那么来得轻松,但近年来行业销售费用率却同样有着小幅度的下降,这一方面或是因为产品销售逐年爬坡导致的销售费用率摊薄,另一方面则是销售人效提升所致。以百济神州为例,其早期资金投入甚巨的美国市场,在核心产品放量之后,三年内销售费用率已从70%降到了30%,不得不感慨资本的眼光。


剩下的费用大头中,研发费用支出与管理费用支出则很大程度上因人而异,管线热度较高、现金流充裕、产品营收规模大的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支持力度也就更大,比如百济神州、基石药业、康方生物等。


总而言之,Biotech费用管控作为企业降本的最佳手段,在企业的心目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而得益于这样的思想观念改变,Biotech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同样提升明显。


生态与政策:

资本回暖与政策支持共筑繁荣基石


当然,中国Biotech行业的业绩复苏必然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资本环境的改善。2025年上半年,相关部门对创新药的支持政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组合拳”。


继过去新药审批政策加速之后,上半年政策支持再次全面升级。《全面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颁布,在审评审批、临床试验用药、产能扩展等环节给予创新药全链条支持。


同时,另一方面根据国产Biotech对产品业绩增长的原因阐述,医保目录对商业化产品的放量效果也尤为显著,比如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艾力斯的甲磺酸伏美替尼、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


更关键的是,医保谈判是每年创新药板块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随着2025下半年医保谈判的临近,预计还将有不低于60个新获批国产药物有望参与医保谈判,康方生物、轩竹生物、泽璟制药、嘉和生物、加思科均有望迎来又一高光。


未来趋势:

寻求下一个爆点,创新质量与全球化是终极考题


虽然就目前来看,Biotech行业确实整体正向上而行,但与此同时,国产Biotech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行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应对存在的风险。


对此,众多Biotech企业无一不在积极扩建在研管线格局,且积极寻求更差异化,更热点的赛道。目前来看,除引领热潮的肿瘤双抗外,自免、肿瘤ADC、代谢等国产创新药出海有望百花齐放。在PROTAC、分子胶、mRNA等领域,国产Biotech也需将研发进度进一步提前,凝聚全球独家性。


同时,AI制药、细胞与基因治疗(CGT)、mRNA等新技术正在成为行业新焦点。这些领域也同样有望成为下一个爆发点,但需要以企业跑通工艺、成本下降为前提。


小结:

从量变到质变,中国Biotech迈向全球舞台


站在2025年中的节点回望,中国Biotech行业似乎已成功走出“烧钱研发”的阴霾,逐渐迈入商业化爆发与运营提效的双轮驱动时代。


营收数据上,一者,超7成Biotech企业实现营收正向增长,甚至不乏业绩翻倍的存在,二者,有超66%的Biotech企业营收规模大于1亿元,近15%的Biotech企业营收规模超10亿,较之前几年规模提升尤为明显。


细节营收方式上,国产Biotech企业不再如往常般依赖海外BD合作,转而更加倚重产品的商业化驱动,期间,过半Biotech的业绩增长缘由归于“产品商业化提升”,如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艾力斯等Biotech的表现更是尤为突出。


运营方式上,在经历资本寒冬与创新药下行曲线之后,多数Biotech已逐渐认识到运营提效的重要性,一方面在销售规模上涨之后,有效推进销售费用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对不合理人效进行积极优化。而得益于这样的思想观念改变,Biotech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同样提升明显。


政策助力上,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审评审批、临床试验用药、产能扩展等环节给予创新药的全链条支持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从上半年Biotech业绩内容中,也明显可以感受到医保对创新药产品的放量作用。


从百济神州的全球领跑到智翔金泰的初露锋芒,从医保放量的政策红利到BD出海的资本认可,行业似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完成从“求生”到“求胜”的跃迁。


然而,狂欢之下仍需冷思考:创新质量与全球化能力作为国内Biotech终极考题,仍是众人需主要思考的问题。未来唯有在差异化学科布局、成本控制与全球临床推进中持续深耕,中国Biotech才能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在全球创新药舞台上赢得长期话语权。


下一个十年,行业更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诞生一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企业。



药智新闻底图.png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