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这种被称为“肺部癌症”的罕见病,正迎来治疗革命!随着全球药企重金押注,IPF领域捷报频传。
十年困局终破冰:勃林格殷格翰口服PDE4B抑制剂III期研究成功,成为十年来首个达到主要终点的IPF三期疗法,有望为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AI药物首战告捷:英矽智能TNIK抑制剂Rentosertib II期数据亮眼,成为全球首个临床阶段实现药效概念性验证的AI药物。
争夺战升级:海外巨头勃林格殷格翰、百时美施贵宝强势推进,国内恒瑞、海思科等加速追赶,抗纤维化药物市场即将迎来增长。
IPF现状与市场概况
IPF疾病负担持续加重
IPF是一种原因未知的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病,其特征是肺部组织不断受损和纤维化,导致肺功能进行性恶化。IPF的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有可能出现极短时间加重或长时间保持稳定。
IPF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患者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仅2-3年,常规治疗主要通过抗纤维化药物和肺康复方法来缓解进展和症状,但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人口老龄化、烟草使用及环境空气污染均导致IPF发病率快速增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IPF的疾病负担正以显著的趋势不断攀升。在亚洲地区,IPF的发病率大致处于3-13/10万区间,而患病率则在5-40/10万范围波动。聚焦中国,从2018年至2022年,IPF患者数量持续增长,从23.7万人一路上升至26.4万人。
IPF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特发性肺纤维化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为4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64.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95%。
图1 2024-2029年全球特发性肺纤维化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Mordor Intelligence
垄断十年,PDE4B终迎突破
仅两款上市药品:吡非尼酮、尼达尼布
IPF的治疗目前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为主,尚缺乏能够逆转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目前,FDA仅批准罗氏的Esbriet(吡非尼酮)和勃林格殷格翰的Ofev(尼达尼布)用于治疗IPF。吡非尼酮具有抗纤维化和抗炎作用,而尼达尼布则通过抑制纤维化相关的多种信号通路来减缓肺组织的瘢痕形成。除药物治疗外,临床常配合氧疗和肺康复以缓解症状,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但术后的寿命大约为4.5年。
在中国市场,本土仿制药的上市及医保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IPF患者的治疗负担。吡非尼酮的年治疗费用降至7万元左右,尼达尼布从原研的10万元降至4万元左右。2025年,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均被纳入医保乙类目录,报销比例在50%-70%之间。
表1 中美获批IPF治疗药物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吡非尼酮于2021年在美国失去独占保护,其销售额在2020年达到峰值51亿元。尼达尼布在美国市场的专利保护将于2025年到期,该药物2024年全球销售额为291.4亿元,位列全球畅销药TOP 50。2024年,吡非尼酮与尼达尼布两款原研药的全球销售合计约295.2亿元,显示出IPF治疗市场的持续增长潜力。在中国市场,2024年院端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合计销售额约11亿元,同比增长31.5%。
图2 2019-2024年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原研全球销售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小分子药物主导IPF治疗领域
目前,全球在研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中,处于II期及以上临床阶段的约16项,其中14项为小分子化药,表明IPF治疗领域仍以小分子药物为主导。
跨国药企在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进展最快的为勃林格殷格翰的PDE4B小分子那米司特,目前在中美均处于申报上市阶段,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的PDE4B靶向IPF药物。百时美施贵宝的靶向LPAR1的小分子药物BMS-986278,目前处于全球III期临床阶段,并已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国内IPF新药研发呈现差异化布局特点。英矽智能TNIK抑制剂Rentosertib II期数据亮眼,成为全球首个临床阶段实现药效概念性验证的AI药物。东阳光药的伊非尼酮(靶向p38γ激酶)作为吡非尼酮的Me-too药物,目前处于II期临床阶段。此外,人福医药的HW021199(靶向autotaxin)等小分子药物也在推进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IPF治疗领域的研发管线。
表2 特发性纤维化药物研发进度(II期及以上进度)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勃林格殷格翰助力IPF领域近十年实现首个突破
2014年,尼达尼布与吡非尼酮凭借INPULSIS和ASCEND两项Ⅲ期研究的成功,开启了IPF抗纤维化治疗的新纪元。但在此后的十年里,IPF新药研发之路步履维艰,全球范围内多项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24年,Nerandomilast的FIBRONEER-IPF研究凭借突破性进展打破了这一沉寂局面,成为2015年之后首个在IPF治疗领域实现主要终点的Ⅲ期临床试验。
图3 近10年IPF新药研发进展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FIBRONEER-IPF是迄今为止IPF领域已达研究终点的规模最大的Ⅲ期临床研究,共计纳入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332个中心的1177名IPF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在52周的治疗时间内,Nerandomilast组较安慰剂组用力肺活量(FVC)下降幅度更少,且Nerandomilast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表3 Nerandomilast与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点击查看大图)
结语
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领域正经历从单一靶点治疗向多元化治疗策略的范式转变。近期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PDE4B抑制剂Nerandomilast在Ⅲ期临床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十年来首个达到主要终点的创新疗法。
同时,英矽智能的Rentosertib作为全球首个完成概念验证的AI研发药物,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中的革命性潜力。
展望未来,IPF治疗将呈现三个重要趋势:
一是治疗目标从延缓疾病进展向潜在逆转纤维化转变。
二是联合治疗策略可能成为标准方案。
三是精准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将优化临床决策。
随着Nerandomilast等创新药物即将上市,以及更多靶向药物进入临床,IPF治疗格局正从姑息治疗向疾病修饰治疗转变,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