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创新药市场,有多少Biotech企业的专注方向集中于IL-17?又有多少Biotech企业的魅力是依靠IL-17在支撑?仅在海外市场,笔者能想到的就有Moonlake、Dice Therapeutics、Acelyrin、Dermata、Crescendo等耳熟能详的五家企业。
其中,Moonlake与IL-17的羁绊最深,也最属典型。
2021年,专注于开发针对IL-17A和IL-17F的靶向疗法的Moonlake成立,同年,快速与默克签订许可协议,以2990万美元(包括2500万美元现金以及9.9%的股权)首付款以及未来高达3.071亿欧元的里程碑付款将其核心产品Sonelokimab授予默克。
2022年Moonlake合并SPAC成功上市,其主打药物Sonelokimab是靶向IL-17的三抗药物,具有挑战Cosentyx的潜力,吸引了BVF、Cormorant、RTW等知名Biotech投资机构的投资,是2022年以来表现最好的De-SPAC医药公司。
2023年,MoonLake宣布其IL17A/F纳米三抗Ⅱ期临床成功,股价再次暴涨112%。
综上,仅有一款临床产品的Moonlake因为IL-17走上了人生巅峰,而除了Moonlake,还有Dice被礼来以40%溢价收购、Acelyrin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创下彼时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募资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就彼时而言,以IL-17管线为核心的Biotech在资本市场的受青睐程度很高,依靠IL-17赛道也能迅速点燃市场热情。
但究其根本,为何IL-17有此魅力让众多药企倾心,而如今的IL-17又还能否如当初一般美好?
IL-17为何能火
据公开资料显示,随着肿瘤新药市场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以及肿瘤新药领域的同质化问题加重,越来越多新药研发企业开始对自免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已达1323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0亿美元,2022-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6%,逐渐成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市场。
IL-17作为自免赛道的“明星靶点”,其所享受的市场红利也更早、更多。比如,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作为该靶点的领跑者,自2014年获批上市以来,销售额一路上涨,早在2023年全年销售额就已接近50亿美元。
而IL-17能在众多新药靶点中脱颖而出,无外乎其与生俱来的多项优点,试想当药品立项与外部投资会议的时候,提出一个成药性已验证、靶点有效性高、适应症广泛、销售空间大且靶点组合丰富等优点的IL-17项目,有多少人能拒绝?
靶点组合丰富:由于IL-17亚家族众多(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和IL-17F),导致其靶点组合方式多样,不仅可以和自身家族亚型形成双靶点产品,也能和其他细胞因子组合双靶,一药多效就是其最大的噱头。
靶点有效性高: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IL-17抑制剂显示出了相较于TNF和IL-12/IL-23更强的效果。比如优时比的IL-17A/F已经在头对头三期临床中证明疗效胜过IL-17A和IL-23抗体。
适应症广:IL-17在多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到作用,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等。并且在肿瘤微环境中,IL-17通过募集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介导肿瘤进展。因此,靶向IL-17除了可以治疗多种自免适应症外,还存在治疗肿瘤的潜力,想象空间非常大!
成药性已验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任何经过成药性验证的产品往往更吸引人,诺华的Secukinumab、礼来的Ixekizumab都为IL-17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收益和风险非常清晰了,因此立项此管线的收益就是非常简单的数学题了。
销售空间大:随着自免市场的日益增长,加之越来越多小众自免疾病的治疗意愿上升,并且更关键的一点是,如今IL-17领域并无严格意义的头部产品,市场可替代性存在,这一点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无异于重大机会。
当然,也正是因此,最终导致IL-17大量创新药产品成功上市,市场开始逐渐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从2014-2024年的十年时间内,全球已有7款IL-17靶向药物上市,分别来自诺华、礼来、安进等多家海外企业,其中恒瑞与智翔金泰则是仅有的两家国产药企。而在上市产品之后,则是茫茫多的在研管线。
至此,IL-17靶向药领域逐渐开始从蓝海市场向红海市场转变,中国药企在其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
内卷魔咒开始
有人说,如今的IL-17靶向药赛道上已经挤满了全是中国企业,一方面大量在研管线扎堆IL-17,多款新药上市在即,且时间接近;另一方面上市管线数量持续增加,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产品降价逐渐成为常态。
回首看来,IL-17目前的内卷局面已赶超PD-1,是如今新药领域当之无愧的内卷之王。
卷管线
据药智数据显示,全球IL-17靶向新药活跃管线(近三年有临床进展)中,共有34款进入临床阶段,其中与绝大多数新药的不同之处在于,IL-17大量管线集中于临床Ⅲ期(9款)、临床II期(8款)与临床I期(8款),这表示IL-17领域未来3-5年上市产品或将翻倍,进一步加剧市场同质化格局。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另外,对比IL-17靶向新药的原研企业类型,其中,超四成的新药管线来自中国药企,侧面说明国内IL-17靶向药市场的竞争局面远超海外,这还只是不含生物类似药的情况下。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至此,全球IL-17靶向药领域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以跨国药企(MNC)、海外Biotech、本土大型药企、本土Biotech同场竞争的局面。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卷价格
或许是感受到了目前IL-17领域的内卷行情,诺华率先采取行动,司库奇尤单抗获批第二年,其就通过医保谈判以60%的降幅推动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4年经历三轮谈判的司库奇尤单抗已经将价格降至单支779元,医保报销前全年治疗费用已接近2万元(32支用量前提下)。
另一方面,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与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由于是2024年8月才上市的产品,目前未能参与医保谈判,其自费药的属性确实不利于市场销售。但两者在降价的前提下,采用商保或赠药的方式进行推广,以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为例,价格已从刚上市的1986元/支,下调至如今的980元/支,在商保优惠下最终价格低至860/支;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更狠,直接买三赠一,折算价格仅500多元/支。(产品间用法与用量存在差异,上市IL-17单抗的整体年用药量明显不同)
图片来源:生物制药小编
IL-17治疗银屑病的价格对比
而更关键的一点,IL-17上市产品之间的价格战,其实对于众多后续在研管线的影响更大,产品还未上市价格就已降跌破千元,无医保加持的前两年,难道还要亏本售卖?
至于国内药企一直呼吁的,以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寻求支付能力更强的市场,至少在国内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诞生前,绝大多数IL-17的FIC产品谈出海,还为时尚早。
缓解如今的内卷行情,还是需要从其他方面着手。
如何差异化发展
其实,目前IL-17靶向药领域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化设计和迭代空间,而事实上国产IL-17为了做出差异化费了不少功夫,比如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采用全人源IgG4类型抗体,亲活力更高,活性更强。
但除了传统单抗方向,IL-17领域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小分子、多肽、小核酸与双抗等技术类型,其新药类型的差异化特点也带来了多靶点与口服制剂等多个重要发展方向。
部分IL-17新药类型特点区别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多靶点方向
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不少初创企业正在向着IL-17多靶点药物方向发力,比如Sonelokimab作为一款人源化三特异性半衰期延长的纳米抗体,大小约40kDa,三个VHH结构域通过灵活的甘氨酸-丝氨酸间隔共价连接。其两个结构域可选择性地与IL-17A和IL-17F高亲和力结合,从而抑制IL-17A/A、IL-17A/F和IL-17F/F二聚体。
业内观点认为,对于国内外企业而言,对IL-17单靶点的发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结合目前IL-17A/F的双抗以及IL-17家族靶点布局情况来看,开发同家族以拓宽靶点数目的布局让越来越多的药企看到了新机会,而事实上,目前IL-17靶向抑制剂与靶向双抗均已有不少管线出现,比如,小分子靶向抑制剂DMT-310与HY-1770,靶向双抗制剂替利珠单抗、HB-1734与FZ-008。
部分全球活跃IL-17双靶点抑制剂/双抗管线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另外,除了双靶点抑制剂外,药企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广泛的多靶点策略,以更全面地阻断IL-17通路,这包括研究同时抑制IL-17与其他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分子的药物。
口服IL-17制剂
虽然IL-17靶向药制剂目前仍以单抗为主,但其患者顺应性的弊端却也确实限制了其疗法的普及性(至少超过20%的患者不愿意使用注射剂型)。
同时,如司库奇尤单抗等上市产品虽然在制剂改良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从预充式注射针升级为自感随心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患者精细动作的要求,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治疗体验。但即便如此,患者仍不满足于现状,对于口服IL-17靶向制剂的需求尤为迫切。
就目前而言,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创新药企正在尝试IL-17口服制剂,其中虽有众多Biotech企业,但也不乏辉瑞、礼来、赛诺菲等MNC药企的身影。
2018年,优时比率先开发出口服小分子IL-17分子。
2020年,礼来小分子IL-17靶向制剂LY3509754被寄予厚望,但最终折戟于I期临床。
2021年,赛诺菲与C4X合作,以700万美金首付,IND里程碑1000万美金,总价4.14亿欧元引进IL-17A临床前小分子抑制剂。
2023年,礼来与24亿美元收购了Dice Therapeutics,以此获得其DC-806这款小分子IL-17制剂。
2024年,礼来放弃DC-806,转而寄希望于另一款小分子IL-17靶向药,DC-853。
部分临床阶段在研IL-17小分子化药(活跃管线)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肿瘤适应症
由于靶点机制上,IL-17来源相对广泛,除了经典的Th17细胞,IL-17的产生细胞已经扩张到了更大群体,比如固有淋巴样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也正是因此,IL-17靶向药除了主要针对自免疾病外,原则上其也具备促肿瘤和抗肿瘤的双重特性。
在抗肿瘤活性方面,IL-17通过诱导其他效应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刺激其活化,产生间接的抗肿瘤活性。比如IL-17可以增加NK细胞浸润,并增强NK细胞功能;IL-17可以激活巨噬细胞产生IL-12,增加CTLs产生并增进其细胞毒性;IL-17可以刺激上皮、内皮、间皮等基质细胞IL-6、TNF-α等不同促炎介质的表达,最终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激活。
在促肿瘤活性方面,IL-17可以广泛刺激多种细胞的多条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例如:IL-17连接通过NF-κB和MAPK途径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刺激卵巢癌干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通过MMP-2、MMP-7、MMP-9和NF-κB信号转导促进肝细胞癌侵袭和前列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等。
目前,面对IL-17在抗肿瘤方向的应用,已有研究证明其治疗有助于缓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时产生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同时药物研究层面目前已有少数几款IL-17新药将适应症放在抗肿瘤层面,比如HCW Biologics的HCW9206适应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CaroGen Corp的CARG-2020适应症为结直肠癌,虽然目前大多数针对肿瘤的IL-17疗法均在临床前,但随着基础研究水平的进步,或许IL-17还真能成为部分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小结
从新药研发企业的角度上看,集中开发IL-17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这一点和前几年的PD-1本质上是一样的。
纵然IL-17相较众多自免靶点确实有不少优势,但面对全球药企的共同投入,最后只能是上市药品越来越多,同质化研发靶点扎堆进场,卷管线的同时,还卷价格,甚至部分还未上市的IL-17管线,其上市价格就已注定,且上市产品数量的上涨,这个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这仅是IL-17靶点领域自身的问题,难保后续不会出现IL-17的迭代产品,比如目前已有趋势的IL-23通路。
因此,在如今IL-17这个红海市场,一味做FIC(First-in-Class)产品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后续企业要么能做出有效性、安全性划时代的产品,要么就必须从更多小的差异点上寻求机会,比如口服制剂、外用制剂、多靶点联合以及抗肿瘤适应症。
市场竞争从来都不是仁慈的,优胜劣汰的大趋势下,只有在严峻的环境下依靠自身能力脱颖而出的企业,最终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并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