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超百亿,研发从传统走向创新

导读: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疾病与研究


1、定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型。


2、流行病学


近30年来,A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1],多发于婴儿和儿童。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显示,AD的儿童患病率为15%~20%,成人患病率最高为10%,根据失能调整生命年计算,AD是第15位最常见的非致死性疾病,也是疾病负担第一的皮肤病,美国研究数据显示[2],AD患者门诊费用每年需要221美元,住院患者需要每年支付3503美元(成人)和2716美元(儿童);总体上美国每年花费在AD的总额约52亿美元。


根据沙利文统计(见图1),2019年全球范围内AD患者人数已达到6.49亿人,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7.55亿人。2019年中国AD患者人数已达到6570万人,预计以1.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加至2030年的8170万人。总体而言,中国AD患病率增加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10年呈上升态势,预计未来仍持续增长。


图片

来源:Frost&Sullivan


3、发病机制


AD确切的发病机制[3]尚不明确,是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认为,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是本病最强的风险因素,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发病的重要环节(见图2)。


其中Th1/Th2分化失衡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在AD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急性AD皮损处,活化的Th2细胞释放IL-4/IL-13/IL-31等细胞因子,激活下游B细胞转型产生IgE,进而招募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脱颗粒产生炎症因子;IL-31会产生严重的瘙痒,诱使患者反复挠抓加剧症状。慢性AD皮损处,以Th1占优势的细胞浸润为主。


图片

图2.AD发病机制,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东吴证券


4、治疗方案


目前针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多样(见图3),包括基础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系统治疗、紫外线疗法等[3]。外用药物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topical corticosteroids,TCS)、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TCI)等;传统系统治疗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松龙等)等;创新系统疗法包括生物制剂如IL-4R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小分子制剂如JAK抑制剂(乌帕替尼、阿布昔替尼)和PED4抑制剂(克立硼罗)等。


国内外指南均强调AD是一个慢性的易复发皮肤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主动维持治疗)、阶梯治疗以及系统综合管理[3][5][6]。外用制剂是轻中重度各级AD患者的首选药物。对于重度患者,一线外用疗法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需要启动系统治疗。一线系统治疗药物主要为环孢素、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等传统药物;二线及以上的系统治疗推荐选用IL4或IL13单抗、JAK抑制剂。总体上,随着生物制剂以及JAK抑制剂的问世,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开始迈向创新靶向治疗的新阶段,AD治疗从传统步入生物时代,继而刺激研发走向创新。


图片

图3.AD治疗方案,来源:指南、专家共识等,头豹研究


全球AD创新系统疗法药物研发进展


1、全球及中国AD药物行业整体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据market us调研,按收入计,2024年全球AD药物收入将达124亿美元,2024至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9.1%,2030年全球AD市场预计达到204亿美元。


中国市场:据沙利文预测(见图4),2024年中国AD市场规模将达15.33亿美元,2024至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8.6%,2030年中国AD市场预计达到42.59亿美元。


图片

图4.中国AD治疗药物行业市场规模预测(2015-2030E),来源:Frost&Sullivan,药智咨询整理


2、全球上市及在研AD创新系统疗法药物


2.1 整体研发概况


针对特发性皮炎,全球研发管线共331条,中国有150条。全球上市AD药物共24个,中国占比83.3%(20个),国内外研发管线多集中在临床I、II期,临床III期管线共47个,研发后劲十足(见图5)。


图片

图5.全球及中国AD药物研发管线对比(按最高研发阶段),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2.2 全球及中国AD创新系统疗法药物研发靶点排行TOP10


据药智数据统计,国内外临床I期至上市,排名前十的研发靶点都是创新药物靶点,适应症更关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熟靶点主要是JAK1/2/3,产品管线都在临床I期以后,其余靶点还有部分管线处于临床前探索阶段。JAK1靶点有6个产品上市,PDE4靶点有5个产品上市。对于靶点IL-33,国外有5家公司已布局(包括AZ、辉瑞、礼来、赛诺菲等);国内暂无企业涉足,国内IL-33领域还是一片蓝海。(见图6)


图片

图6.全球及中国AD药物研发靶点排行TOP10,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2.3 全球及中国已上市AD创新系统疗法药物


据药智数据统计,全球上市AD创新药共24款,小分子制剂共8个,靶点为JAK1/2、PED4、AHR、TYK2;生物制剂共3个,靶点为IL4R、IL-13。


在仿制药方面,PED4抑制剂(克立硼罗)仿制药申报企业多达22家,目前齐鲁制药该产品已上市;JAK抑制剂芦可替尼仅有华邦制药一家企业,产品处于批准临床状态。


表1  全球及中国已上市AD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

01.png

来源:截至2024/12/18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表2  全球及中国AD仿制药(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类)

02.png

来源:截至2024年12月18日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2.4 全球及中国临床后期AD创新药物研发进展


据药智数据统计,处于注册申请状态的AD药物有3个,值得关注的是江苏恒瑞研发的艾玛昔替尼作为第二款进入新药申请(NDA)阶段的国产JAK抑制剂,同时也是第一款进入NDA阶段的国产第二代JAK抑制剂,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球共两款IL-13抑制剂获批上市,但众企业对同是Th2炎症通路重要因子—IL-13的研发热情似乎不高涨,暂无企业有IL-13产品走到临床后期。同时可以看出中国本土自研处于临床III期的AD产品较多(单抗6个,小分子5个),IL4RA、JAK靶点领域竞争激烈。


笔者认为,众多临床后期研发管线中存在一个小而美的赛道,就是OX40/OX40L靶点。特应性皮炎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瘙痒,且越挠越痒。主流IL-4Ra抑制剂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OX40–OX40L作为T细胞二级共刺激信号,两者相互作用在AD(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核心影响力,相关联Th1/Th2/Th17/Th22通路,OX40L抑制剂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瘙痒问题。目前,全球共2款OX40抑制剂处于临床Ⅲ期(安进的rocatinlimab;赛诺菲的amlitelimab),据二者近期披露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疗效均不错,若上市,或许能极大满足AD患者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表3 全球及中国处于临床后期的AD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制剂

03.png

来源:截至2024年12月18日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AD创新治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对比


度普利尤单抗是全球仅一款IL-4R药物获批用于特应性皮炎适应症的药物,目前只有两项针对度普利尤单抗的头对头临床3期临床研究(JADE COMPARE、Heads Up),对比分析了JAK抑制剂(阿布昔替尼、乌帕替尼)与度普利尤单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


有效性数据:IL-4R单抗、JAK抑制剂疗效优异但JAK抑制剂起效更快


从AD临床疗效常用评价指标IGA=0/1(IGA 0/1,即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的受试者百分比)、EASI-75(EASI评分较基线降低≥75%的受试者百分比)来看,两项研究均显示出JAK抑制剂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相对度普利尤单抗的优势(表3)。


(1)阿布昔替尼JADE COMPARE研究[7]:主要终点为12周的IGA 0/1应答率、EASI-75应答率,两项指标中阿布昔替尼均优于度普利尤单抗,第12周IGA 0/1应答率方面,阿布昔替尼200mg剂量组:阿布昔替尼100mg剂量组:度普利尤单抗组:安慰剂组分别为48.4%:36.6%:36.5%:14.0%;第12周EASI-75应答率方面阿布昔替尼200mg剂量组:阿布昔替尼100mg剂量组:度普利尤单抗组:安慰剂组分别为70.3%:58.7%:58.1%:27.1%。从阿布昔替尼、度普利尤单抗开始用药后疗效对比来看,使用阿布昔替尼的组别相对度普利尤单抗组药物起效速度明显更快。


(2)乌帕替尼Heads Up研究[8]:主要终点为16周的EASI-75应答率,结果显示第12周EASI-75应答率方面乌帕替尼显著优于度普利尤单抗,分别为71%、61.1%。


安全性数据:IL-4R长期安全性数据良好,JAK抑制剂附有黑框安全警告


两项头对头研究显示JAK抑制剂与度普利尤单抗在不同安全性指标上各有优劣。阿布昔替尼与乌帕替尼等JAK抑制剂说明书中附有黑框安全警告,警示使用JAK抑制剂可能导致严重感染、死亡、恶性肿瘤、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血栓形成等安全性事件;而IL-4R单抗度普利尤单抗无相关黑框安全警告,提示长期用药情景下使用IL-4R单抗安全性可能更好(表3)。


(1)阿布昔替尼JADE COMPARE研究[7]:低剂量组阿布昔替尼保持了与度普利尤单抗类似的良好安全性,高剂量组阿布昔替尼的不良事件数量稍多。

(2)乌帕替尼Heads Up研究[8]:乌帕替尼各程度不良事件数略多于度普利尤单抗,但并不显著,总体而言二者安全性相近。


表4  治疗AD的单抗及小分子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图片

来源:PubMed,药智咨询整理(点击查看大图)


未来趋势


趋势一:创新治疗药物快速发展,或将成为临床AD治疗药物的新标准。


在AD治疗领域,传统治疗方式如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创新治疗药物相对于传统AD治疗而言,可改善用药依从性、提高药物疗法、填补用药空缺、降低毒副作用。JAK制剂因FDA黑框警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以生物制剂为代表的创新治疗药物的快速发展,或将成为临床AD治疗药物的新标准。


趋势二:随着渗透率的增加以及适应症的拓展,IL-4Rα靶向药前景广阔


IL-4R是特应性皮炎的重磅潜力靶点,以度普利尤单抗为例的IL-4Rα靶向药在国内的首个适应症是特应性皮炎,但目前其治疗范围已经拓展至结节性痒疹、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以及哮喘等自身免疫疾病。随着适应症的不断拓宽,IL-4Rα靶向药的患者群体规模也在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的上升。此外,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天疱疮等多个适应症正处于3期临床阶段,预示着其未来的治疗领域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适应症的拓宽是IL-4Rα靶向药在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结


综上所述,特应性皮炎患者人数多,病情反复,全球市场规模达204亿美元。其治疗方式从传统逐渐走向创新,特别是靶向创新药物的开发与运用。创新药成熟靶点集中在JAK、IL-4R、PDE4,研发管线众多,竞争激烈,但针对瘙痒症状的OX40/OX40L靶点入局企业较少,值得关注。未来将有更多针对不同靶点的新型药物被研发及应用,其安全性与长期控制的稳定性也会得到提升,相信AD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政策支持、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先进研发技术的推动,也为AD药物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将吸引更多企业布局并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Ständer S.Atopic Dermatitis.N Engl J Med 2021;384:1136-43.

[2]Myers EM, et al. Reducing costs in atopic dermatitis. Dermatol Ther. 2022 Nov;35(11):e15849.

[3]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2):81-88.

[4]邹瑞,李 娟,李劲松.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4, 33(4):449-460.

[5]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56(11) : 1000-1007.

[6]广东省药学会.特应性皮炎的合理用药指引[J/OL].今日药学:1-21[2021-09-03].

[7]Ständer S, et al.C. Early Itch Response with Abrocitinib Is Associated with Later Efficac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JADE COMPARE Trial. Am J Clin Dermatol. 2023 Jan;24(1):97-107.

[8] Blauvelt 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padacitinib vs Dupilumab in Adul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Dermatol. 2021 Sep 1;157(9):1047-1055.




药智新闻底图.png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