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攻坚战:十二年,从“治疗荒漠”到“希望星火”

导读:何时才能迎来了真正的突破性疗法?

2014年,在世界胰腺癌联盟推动下,首个世界胰腺癌日诞生,日期被定为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四。其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公众认知,让80%的胰腺癌患者确诊即晚期的局面得到改善,更让这个生存率居恶性肿瘤末位的疾病走进大众生活。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动政策关注与资源注入,进而让这个长期面临研究资金不足、筛查手段缺乏、专业诊疗资源不均等困境的常见肿瘤能享有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血液肿瘤”等疾病一样的产研界重视。


2025年11月20日,值此第12个世界胰腺癌日,胰腺癌被誉为“不可攻克堡垒”的魔咒是否已被打破?如今的临床治疗又与12年前有何区别?


更关键的是,作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何时才能迎来了真正的突破性疗法?



现状:低生存与“诊断即晚期”的困境


胰腺癌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2024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5年生存率仅13%,其中,中国群体中比例进一步降至8.5%,是现阶段所有恶性肿瘤中数值最低的。更关键的是,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至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位列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9位,女性第12位。


而治疗层面,PC还是典型的“诊断即晚期”,手术作为其目前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手段,现实中仅有15%~20%的患者能在确诊时得到手术根治,超80%的患者初治策略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治疗:指南推荐与临床局限


过去十数年间,胰腺癌的整体治疗进展相对缓慢,目前绝大部分患者的初治策略仍以化疗为主,即使最新的NALIRIFOX方案(脂质体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其针对晚期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也没有超过1年,其余化疗方案效果更是有限。


而之所以胰腺癌治疗如此困难,其主要归因于其自身特性,肿瘤异质性强、微环境特殊、耐药机制活跃及诊断偏晚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药物难以有效作用于癌细胞。


① 靶向治疗:明确推荐但获益人群有限


2012年,随着胰腺癌的四大高频突变基因逐渐被揭示,KRAS、TP53、CDKN2A、SMAD4相关的靶向治疗策略逐渐成为领域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


但整体上,目前胰腺癌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仍不高,且胰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其他肿瘤,其基础之上,CACA胰腺癌诊治指南(2025版)对其仅做了四类靶向治疗进行了推荐:


  1. EGFR抑制剂:早在2007年,厄洛替尼就作为PC的第一个靶向治疗药物,与吉西他滨联用已被推荐作为局部进展期与合并远处转移PC的一线治疗,但后续厄洛替尼的总体疗效不高,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2. PARP抑制剂:2019年,奥拉帕利作为第一款PARP抑制剂被用于一线化疗后无进展BRCA1/2基因突变合并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成功将PFS从3.8个月延长至7.4个月,算是真正开启了PC靶向治疗新时代。

  3. KRAS G12C抑制剂:作为胰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KRAS是理论上最具前途的治疗靶点,然后,由于基础研究技术的限制,KRAS长期以来存在成药性局限,截至目前全球仍没有任何一款KRAS G12C抑制剂被批准用于治疗PC,但Sotorasib、Adagrasib等新药在针对部分胰腺癌的临床试验中却也取得了积极效果(前者:ORR 21%,mPFS 4.0个月,mOS 6.9个月;后者:ORR 33.3%),但可惜的是,G12C突变类型在胰腺癌群体中数量占比不高(仅1%—2%)。

  4. RGFR单抗:2023年,尼妥珠单抗被批准用于与吉西他滨联用治疗KRAS野生型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胰腺癌,该药也是现阶段唯一一款获批胰腺癌治疗的RGFR单抗。


当然,除上述药物类型之外,指南还针对部分罕见突变的相关药物进行了推荐,例如恩曲替尼、拉罗替尼、赛尔帕替尼、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德曲妥珠单抗等则是分别针对NTRK融合突变、RET突变、BRAF V600E突变、HER2扩增。


② 免疫治疗:仅适用于特定分子特征患者


虽近年来,免疫疗法确实在实体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这使其在胰腺癌治疗中也同样备受期待。但胰腺癌本身固有的免疫逃逸特性及高度抑制的肿瘤微环境(TME),导致该疗法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存在诸多局限。


TME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低免疫原性、CAFs及基质成分与复杂的免疫抑制信号网络及耗竭的效应细胞等独特性质之下,不仅促进肿瘤生长,还阻碍了药物和免疫细胞的渗透,导致单一免疫治疗难以有效逆转其免疫抑制环境。


CACA胰腺癌诊治指南(2025版)指出,仅针对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高突变负荷(TMB)分子特征的局部进展或合并远处转移的PC,可选择性使用PD-1单抗。且着重强调,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PD-1/PD-L1抗体可使无上述分子特征的PC获益。


因此,对于胰腺癌的未来治疗,一款新机制或新靶点的疗法成为临床所迫切需要的产品。



在研管线突破:多维度疗法革新


一方面,随着胰腺癌领域内临床需求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由于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全球范围内关于胰腺癌新药的研发大幅加速,目前已登记的临床在研管线项目就已超百余个。疗法类型上看,靶向治疗、免疫疗法与ADC等新型药物构成了研发管线的主力,而CAR-T、基因疗法与肿瘤疫苗则也同样为领域突破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① 新一代靶向疗法:聚焦KRAS与PARP靶点


正如上文所讲,随着胰腺癌突变基因的揭示,曾经被认为“靶向荒漠”的胰腺癌也迎来了越来越多创新靶向疗法。


据悉,在胰腺癌体细胞突变类型中,KRAS突变占比近90%,因此,KRAS靶向新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胰腺癌领域在研新药的主流方向。


而由于KRAS G12C抑制剂虽在疗效上确有进步,但受众群体却占比太小。因此,共价抑制策略的影响下,领域逐渐出现更多新颖的KRAS靶向抑制剂,为胰腺癌靶向治疗带来了突破的曙光。


G12D抑制剂


基于KRAS G12C成药的经验,近年KRAS G12D的研发起始还算顺畅,但由于其与G12C抑制剂依靠反应性弹头与突变体Cys12形成稳定的共价键不同,G12D蛋白在SwitchⅡ口袋附近缺乏相应的反应性残基,因此,设计针对KRAS G12D突变的抑制剂相对困难。


但好在,随着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水平上涨,全球范围内关于KRAS G12D抑制剂的研究逐年增多,目前已有超60款KRAS G12D抑制剂在研,最高临床阶段已至Ⅲ期,且中国管线占比超半数。


0463c9250a5515699923ac0cd817ce94.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如有错误请指正)


泛KRAS抑制剂


该疗法通过识别KRAS蛋白的共有结构特征,以共价或非共价结合方式广泛抑制包括G12C、G12D、G13D在内的多种突变形式,理论上有望突破当前KRAS靶向药的覆盖度和耐药性方面的局限,被视为当前攻克KRAS驱动型癌症的关键方向。目前泛KRAS抑制剂的研发尚处于早期阶段,全球在研的泛KRAS抑制剂超10余款,但均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阶段。


f1924583c6b498c9c0b542580b06a6da.png

PARP抑制剂


PARP作为DNA修复酶,其主要通过与PARP1或PARP2催化位点结合,导致PARP蛋白无法从DNA损伤位点上脱落,继而DNA修复蛋白功能停滞,复制中断。


而过程中,由于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肿瘤对PARP抑制剂更敏感,因此PARP抑制剂被研究者期待用于胰腺癌治疗。目前,全球已获批的PARP抑制剂已接近10款,但绝大多数适应症均针对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等,获批用于治疗胰腺癌的PARP抑制剂至今仍仅“奥拉帕利”一款。


其在一项Ib/Ⅱ期PARPVAX临床研究中,将接受16周含铂类化疗后病情稳定或有反应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尼拉帕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分别为尼拉帕利/纳武利尤单抗组和尼拉帕利/伊匹单抗组,23个月与6个月的PFS分别为20.6%、59.6%。


胰腺癌领域中的PARP抑制剂

07.png

08.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如有错误请指正)


其余在研PARP抑制剂中,关于胰腺癌适应症的研究也在有序推进中,比如恒瑞医药的氟唑帕利,早期转移性胰腺癌适应症已进入临床Ⅲ期,但后续因入组困难而被迫终止,如今适应症也已调整为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临床Ⅱ期)。


② 新一代免疫疗法:由冷转“热”的创新策略


由于胰腺癌是典型的“免疫冷肿瘤”,其TMB极低,新抗原生成不足,难以有效激活T细胞。因此,单纯依赖PD-1/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难以取得显著疗效。要想提高胰腺癌的免疫治疗响应率,一味开发新免疫疗法事倍功半,想方设法将胰腺癌免疫应答由“冷”转“热”反而更可取:


  • 重塑肿瘤微环境:一者可将免疫疗法与化疗联用,以化疗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以释放肿瘤抗原,并清除免疫抑制细胞浸润,降低间质含量,改善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PD-1抗体疗效;二者可将免疫疗法与靶向基质药物联用,基质药物可降解透明质酸,旨在打破坚硬的细胞外基质壁垒,重塑呈抑制状态的免疫微环境,提高肿瘤细胞药物摄取。

  • 双免疫检查点阻断策略:理论上双ICI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协同效益,可协同激活效应T细胞并耗竭调节性T细胞,如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联合纳武利尤单抗的双免方案,但该领域研究较少,其临床获益仍需证实。

  • 局部手段提高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如通过放射治疗或不可逆电穿孔等局部治疗方式等。


不同于其他热门肿瘤领域中免疫治疗发展迅速,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可用作治疗效果预测的生物标记物在胰腺癌中的发生率极低(微卫星不稳定性仅约1%),因此,免疫治疗直接获益人群极为有限。


③ ADC药物:靶向杀伤的新希望


在ADC药物看来,胰腺癌治疗中,传统化疗疗效有限,患者耐受程度不一,长期易耐药;靶向疗法存在较为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患者长期用药;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


因此,利用连接子将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进行偶联后形成的ADC药物,兼具高度靶向性、良好抗肿瘤活性及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应该是理论上胰腺癌靶向杀伤的新希望。


目前,ADC在胰腺癌中的研究多数处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实际临床转化应用仍需进行多方面综合评价,但过程中仍有部分创新疗法值得期待:


  • IBI343:作为一种CLDN18.2单抗+Exatecan的ADC药物,其可与表达CLDN18.2的肿瘤细胞结合后释放毒素药物引起DNA损伤,引发癌细胞凋亡,游离的毒素药物也可以通过质膜扩散到达并杀死相邻的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旁观者效应。在一项经一线治疗的胰腺癌I期临床试验中(NCT05458219),接受6mg/kgIBI343治疗的CLDN18.2(IHC1/2/3+≥60%)胰腺癌受试者(n=10)中,ORR为40%。

  • MRG004A:作为一款靶向TF的新型ADC,2024年MSKCC的Wungki Park阐述了其有效性,在接受2.0mg/kg剂量治疗的12例可评估的胰腺癌患者中,4例达到部分缓解(PR),6例疾病稳定(SD)。且对于TF表达高于50%且既往治疗线数不超过2线的患者,MRG004A的DCR达到了100%。2024年3月MRG004A用于治疗胰腺癌适应症已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总体来看,ADC可以靶向间质细胞或基质成分,通过抗原介导的小分子药物内化作用促进细胞毒性药物的有效渗透,并利用旁观者效应杀伤靶抗原阴性细胞,有效应对胰腺癌的异质性和耐药问题,尤其是随着偶联技术的进步,如PDC、ApDC(核酸适配体偶联药物)等在ADC的基础上得到结构和功能优化的新偶联类型,进一步增强了药物在胰腺癌中的渗透性、靶向性与对突变基因的抑制作用,为行业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未来:挑战与希望并存


尽管近年来胰腺癌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不断有新药及治疗方案问世,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靶向治疗开始继G12C之后不断有全新的靶向疗法亮相,比如KRAS G12D、泛KRAS抑制剂等,但作为靶向疗法,其效果仍难逃持续性局限,且机制复杂多样(涉及旁路信号通路激活、代谢重编程及细胞内自噬机制增强等)成药性未知;而免疫疗法,在无法有效改变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情况下,其总体应答率也注定不会太高,治疗潜力也随之大降;至于ADC疗法,其虽理论上被认为是未来胰腺癌的新希望,但其相关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实际临床转化应用仍需进行多方面综合评价。


而在治疗层面之外,领域内还有诸多其他亟待突破的难点,比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精准度有限、预测及预后生物标志物匮乏等,这些看似与具体疗法无关的概念,却也从根本上阻碍了胰腺癌诊疗事业的进步。


可以预见,对于胰腺癌的治疗的未来,其整体短时间或仍将以化疗为基石,至于靶向疗法、免疫疗法、ADC、CAR-T甚至肿瘤疫苗等创新产品在领域的应用则尚需时间的考验,有望在未来成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回首过去12年,胰腺癌治疗虽未根本上彻底打破“不可攻克”的魔咒,但显然已从“化疗独撑”的停滞期迈入“精准破局”的探索期。


现有治疗以及未来短期内,化疗方案仍大概率是晚期患者的基石疗法,但仍难逃中位OS不足1年的局限;靶向治疗层面,虽已有奥拉帕利率先开启胰腺癌靶向治疗时代,但现有靶向疗法仍存在疗效、受众群体的重大局限;而免疫治疗层面则由于胰腺癌的“冷肿瘤”特性,短期内似乎也很难有重大进步,多数患者目前似乎仍“无药可用”。


好在,目前全球数百条在研管线正从多维度撕开“癌王”防线,为众多迫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KRAS G12D:作为胰腺癌最大突变类型,目前超60款G12D抑制剂已进入临床,“靶向荒漠”格局或将彻底改变。

  • 泛KRAS抑制剂:有望覆盖近90%突变人群,彻底改变“靶向荒漠”格局。

  • PARP抑制剂:作为胰腺癌老靶点,其并非怠惰,而是仍在试图与免疫、化疗等疗法联用,进一步拉高疗效天花板。

  • 免疫治疗:目前正在努力走出单药困境,通过与化疗、靶向基质疗法的联用,重塑肿瘤微环境。

  • ADC药物:异军突起,以靶向杀伤+旁观者效应破解肿瘤异质性与耐药难题。


当然,挑战与希望并存,目前的胰腺癌新药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存在:靶向疗法的耐药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免疫微环境的复杂调控仍是核心壁垒,ADC疗法的临床转化需跨越更多验证关卡。而早期诊断困难、生物标志物匮乏等问题,仍从源头制约着诊疗效率。


未来,胰腺癌治疗将长期维持“化疗为基、创新为翼”的格局,随着KRAS G12D抑制剂、泛KRAS抑制剂、PARP联合方案、ADC药物等创新疗法的临床落地,以及早筛技术的迭代升级,“癌王”治疗或将逐步从“缓解”转向“精准”的分层模式。


药智新闻底图.png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