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药产业加速创新与竞争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依托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及市场需求驱动,持续深化创新转型。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药领域专利发展呈现出“量质并举”的特征,既体现了国内研发实力的提升,也反映出国际竞争下的战略调整。
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药领域的专利动态,分析第一季度医药行业各领域专利授权趋势,技术转化及国际合作的阶段性成果与挑战,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药智数据。
2025年Q1医药专利态势
1、专利授权数据概览
2025年Q1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授权的医药领域专利有45083件,同比降低13.53%,其中发明占比51.48%,实用新型占比48.52%。
我国医药创新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态势,如图1所示,专利授权前十的省份中,广东省仍稳居榜首,突显其作为全国医药研发核心区的地位,但其授权量同比降低22.07%,江苏省紧随其后,与广东省共同构成第一梯队,两省合计占比超全国总量的40%。北京市位列第三,凭借首都科研资源密集优势,持续巩固其创新竞争力。
中部及新兴区域分化明显: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组成第二梯队,其中浙江省授权量同比降低达33.68%。四川省、湖北省作为西部及中部代表,授权量同比降低37.68%、41.30%,可见各省份授权量呈下降趋势。
从图2技术类型柱状图可以看出,给药装置以约12,500件专利授权量断层领先,占总量比例超43%,成为本季度技术创新的核心方向。其爆发性增长与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管理需求激增、智能医疗设备技术迭代密切相关,例如微针贴片、可穿戴式胰岛素泵等新型装置加速布局。
制备方法、诊断与分析化验分列二、三位,合计占比约27%,前者聚焦绿色合成工艺(如连续流反应技术),后者则受益于精准医疗政策推动,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检测试剂盒专利显著增加;但基础研发领域增长乏力,生物药虽位列第四,受限于研发周期长、转化风险高,企业投入意愿偏低,晶型、新用途等细分领域专利量几乎可忽略不计,成为技术生态中的“洼地”,晶型筛选需耗时数年的实验验证,而新用途专利依赖临床数据积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持续投入能力。
给药装置专利的集中爆发,反映出企业倾向于通过设备创新快速抢占市场,生物药领域“重仿制轻原创”、晶型、新用途专利稀缺等问题,可能导致行业长期依赖海外技术授权,以单抗药物为例,国内相关专利围绕生产工艺优化,而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核心专利仍由跨国药企主导。
本季度数据揭示了医药创新“重终端轻源头”的阶段性特征,给药装置等技术虽带来短期市场红利,但基础研究领域的薄弱可能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资本与人才向高壁垒领域倾斜,推动中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式创新”向“引领式突破”转型。
下图专利权人top20数据显示,专利权人TOP20呈现“高校主导、多元参与”的创新格局。浙江大学以显著优势位列榜首,彰显其在医药研发领域的顶尖实力;吉林大学紧随其后,两者合计占比超TOP20总量的30%,凸显高校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中的核心地位。
榜单前五名中四席为高校(如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合计占比超50%,研究方向集中于药物合成、基因工程等前沿领域;
医疗机构(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医疗器械企业(如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跻身中游,专利多聚焦临床器械、诊断技术等应用型创新;
上榜高校及企业多分布于长三角(浙江大学)、中部(湖南华芯)及东北(吉林大学),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布局高度契合。
高校与附属医院联合申请专利(如浙江大学及其医学院)成为常态,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临床快速转化;湖南省华芯医疗等企业以前沿器械专利跻身前列,反映国产医疗设备技术升级趋势;东北高校(吉林大学)的强势表现或受益于区域产业政策倾斜,印证资源投入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
2、重点领域授权专利分析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医药领域专利授权呈现显著的“医疗器械主导、药物研发分化”特征。从饼状图占比来看,医疗器械专利以80%的绝对优势领跑,表明该领域技术创新高度活跃,与智能医疗设备(如可穿戴监测装置、AI影像诊断仪器)、新型手术器械及老龄化相关产品(如康复辅具)的研发热潮密切相关,生物药专利占比13%,虽远低于医疗器械,但反映出单抗、基因治疗等前沿赛道的持续投入,其占比偏低或受制于研发周期长、专利壁垒高等因素;化药专利占比仅7%,凸显传统化学制药面临创新瓶颈,企业或转向改良型新药(如缓释剂型)或差异化布局生物类似药。这一结构提示:医疗器械的“短平快”研发模式更易形成专利产出,而药物领域需突破底层技术(如靶点发现)以提升竞争力。
2025第一季度医疗器械类专利的授权总量为23190件,同比增长39.50%,数据显示,行业创新呈现“诊断与治疗双核驱动、细分领域分化显著”的格局。从饼状图占比来看,诊断类(37%)和治疗类(35%)专利合计占比高达72%,构成医疗器械创新的绝对主力。诊断类的高占比(37%)反映了智能化、精准化检测技术的爆发式增长,例如基于AI的医学影像分析系统、便携式分子诊断设备等专利密集涌现,与全球精准医疗政策及疫情后公共卫生体系升级需求深度关联;治疗类(35%)则聚焦微创手术器械、靶向治疗设备(如肿瘤消融装置)及机器人辅助系统的研发,凸显临床治疗技术向高效化、微创化迭代的趋势。
康复与辅助类(15%)、消毒与医用材料类(11%)作为第二梯队,虽占比不足三成,但增长潜力明确。康复类专利涵盖智能假肢、远程康复监测系统等产品,其增长动力源自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管理的刚性需求;消毒与医用材料类则受惠于抗菌涂层技术、可降解生物材料的研发突破,尤其在手术耗材领域形成技术壁垒。植入类专利占比仅为2%,成为技术生态中的“洼地”,与植入器械研发周期长(需长期生物相容性验证)、审批门槛高(如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要求)密切相关,导致企业倾向于布局风险更低的应用型技术。
2025年第一季度医疗器械专利授权top20所示,军事医疗机构占据主导地位,TOP20榜单中解放军系统医院包揽前三名。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以显著优势位列榜首,其专利授权量远超其他主体,受益于军事医学领域高密度研发投入及临床需求驱动;空军军医大学、东部战区总医院等紧随其后,反映出军队医疗体系在战创伤救治器械、便携式诊断设备等领域的创新优势。
高校与医疗机构协同发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三甲医院跻身前五,专利多聚焦肿瘤微创治疗设备、影像导航系统等临床转化技术;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依托附属医院资源,在智能康复器械、手术机器人等方向形成专利集群,彰显“医工结合”模式的效能。
企业竞争力相对薄弱,榜单中仅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入围,表明医疗器械创新仍以医疗机构和高校为主导,企业端研发投入或受限于资金与临床数据壁垒。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疗器械专利授权量数据显示,与2024年同期相比,诊断类、治疗类及植入类器械的授权量增幅显著,而消毒与医用材料领域则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在诊断类器械领域,2025Q1授权量达到较2024Q1同比激增77.20%,成为增长较快的细分赛道。这一飞跃与AI辅助诊断设备、高精度医学影像系统(如便携式超声、分子诊断仪器)的技术迭代密切相关,尤其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分类界定指导原则》的落地,加速了智能诊断产品的专利布局。治疗类器械2025Q1授权量较2024Q1增长80.94%,凸显精准医疗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快速转化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植入类器械实现“从零到百”的突破性增长,2025Q1授权量达300件(2024Q1不足50件)。这主要得益于生物可降解支架、3D打印人工骨关节等创新材料的临床应用突破,以及《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对“卡脖子”技术的优先审查支持。康复与辅助类器械则延续稳健增长,2025Q1授权量较2024Q1提升78.32%,智能假肢、神经电刺激康复设备等专利占比显著增加,呼应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管理、功能重建的需求升级。
相比之下,消毒与医用材料类2025Q1授权量同比降低5.17%,成为唯一一类专利授权量呈降低趋势的医疗器械,该领域专利多集中于传统灭菌工艺改进(如低温等离子体消毒)和医用耗材结构优化,技术壁垒较低导致创新动能减弱,部分企业转向合成生物学材料(如抗菌肽涂层)等交叉领域寻求突破。
纵向对比可见,医疗器械专利布局正从“基础保障型”向“高端治疗型”跃迁。诊断与治疗类专利占比合计达37%(2025Q1),成为驱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而植入类器械的异军突起,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结构性变化,既体现了《“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也揭示了企业围绕临床痛点开展靶向创新的战略转向。
2025年Q1专利到期药品
2025年第一季度化合物专利到期的药品有43个,其中全球销售额100亿以上的有9个,部分中国专利到期的药品共计111个,Q1部分中国专利到期药品名单详见下表1.
表1 2025年Q1部分中国专利到期药品名单
结语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药领域专利数据揭示了行业创新格局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尽管专利授权总量同比降低13.53%,但医疗器械领域以39.5%的增速成为核心驱动力,尤其是诊断类(37%)与治疗类(35%)专利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智能化、精准化医疗技术的快速落地,例如AI辅助诊断设备、微创手术器械等。区域创新高度集中于广东、江苏等东部省份,而高校与军事医疗机构(如浙江大学、解放军总医院)主导专利产出,凸显“医工结合”模式在技术转化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医药产业有望从“跟跑式创新”向“引领式突破”转型,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战略地位。
(数据周期:2025年1月1日-2025年3月31日)
责任编辑:木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