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测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在2030年有望达到3,913亿美元,而目前最热门治疗药物当属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免疫抑制剂两者。
然而,两类治疗领域却并非完美,一者ADC单药存在靶点逃逸难题,二者免疫疗法响应率不足40%,很明显,两类单药治疗均已无法满足当前肿瘤领域临床未满足需求。
因此,在当前联合治疗成为大趋势之下,当免疫疗法“解除肿瘤防御”与ADC“精准爆破癌细胞”的作用相结合,双剑合璧下又能否改写当前肿瘤治疗的规则?
ADC+I/O协同
实现抗肿瘤“双重打击”
正如前文所讲,ADC和免疫抑制剂的单药治疗均存在明显局限性,而二者联合可通过以下机制协同增效抗肿瘤作用:
ADC利用靶向递送细胞毒药物至肿瘤细胞[1],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AAs)和危险信号分子(DAMPs),激活树突状细胞(DCs)和T细胞。
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则通过解除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强T细胞活性。
两者协同可实现“双重打击”:ADC重塑肿瘤微环境(TME),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免疫治疗进一步放大抗肿瘤免疫应答。
图1 ADC联合免疫治疗的增效机制
来源:参考文献[1]
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ADC联合免疫治疗疗效优于单药,因此无论是国际MNC还是中国创新企业纷纷布局这条赛道。
管线数量方面,全球进入临床的ADC+I/O研发管线共有146条,有32条已处于临床III期,大部分处于临床II期(95条)。
适应症方面,重点聚焦肺癌、乳腺癌、尿路上皮癌、胃癌等大瘤种,并向罕见癌种(如骨肉瘤、黑色素瘤等)延伸。
靶点方面,ADC药物为热门靶点涉及TROP2、HER2、EGFR、HER3等,联用方案选用的TOP3 I/O药物为帕博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度伐利尤单抗。
布局企业方面,研发管线数量较多的跨国企业为辉瑞、默沙东、阿斯利康;国内企业为科伦博泰、荣昌生物、恒瑞医药。
收购与合作
头部MNC主导ADC+I/O市场
对于ADC的未来,多数药企均认为其未来5年内仍将是医药创新的主战场,然单一维度的ADC创新既难且性价比不高,那么如何将ADC的价值最大化,且又能不失去现有ADC产业优势地位?
“IO单抗+ADC”就是MNC企业手中的下一个王炸组合。
辉瑞:重金收购Seagen,整合ADC+I/O资源
2023年,辉瑞以430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ADC龙头Seagen,获得4个已上市ADC产品及相关管线,包括Adcetris、Padcev、Tivdak、以及合作伙伴荣昌生物开发上市的Disitamab Vedotin,经过多次交易,辉瑞已成为拥有最多ADC产品的企业。
与此同时,2025年2月,辉瑞在其召开的ADCs线上会议透露,希望通过整合此前辉瑞的资产以及Seagen的资产,采用ADC药物联用PD-1关键策略,成为ADC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在临床后期管线方面,辉瑞已然拥有了16条ADC+I/O管线,3条管线已进入临床III期。其中Padcev(Nectin-4 ADC)+ K药已获批用于顺铂不耐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是首个获批的“ADC+I/O”疗法;辉瑞计划将此组合拓展至其他适应症,如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
在关键临床试验方面,辉瑞目前的联合方案是基于EV-103试验中剂量递增队列、队列A和队列K的数据。其中,EV-103研究验证了Enfortumab Vedotin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中的高缓解率和安全性,为后续的EV-303/EV-304研究提供了关键方向,即包括优化联合方案、管理毒性、扩展适应症,以及通过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获益人群。
表1 辉瑞 全球临床III期ADC+I/O项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表2 关键临床试验EV-103研究数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阿斯利康:合作+收购+自研,构建ADC+I/O矩阵
多年以来,阿斯利康通过“合作+收购+自研”积累了13款ADC管线,是全球ADC管线数量最多的MNC企业之一,覆盖HER2、TROP2、Claudin18.2等靶点,并且其同样将ADC管线与PD-1/L1的联用作为重点战略进行布局。
在临床后期管线方面,AZ共有26条ADC+I/O管线,其中AZ与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Datopotamab Deruxtecan(TROP2 ADC,Dato-DXd)联用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已有6条管线进入临床III期,预计未来3年内完成主要试验,联用适应症正在从后线向一线、早期治疗(新辅助治疗)推进。
在临床进展方面,2025年ESMO靶向抗癌治疗大会(3月3-5日)最近公布,在TROPION-Lung04 Ib期试验中,Dato-DXd联合度伐利尤单抗±卡铂治疗,在未经治疗的晚期无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中的缓解率均超过50%,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表3 AZ 全球临床III期ADC+I/O项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表4 最新进展TROPION-Lung04 Ib期试验数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默沙东:押注ADC联合K药,缓解专利悬崖压力
对于默沙东而言,其ADC+I/O必定要围绕其最重要的资产进行,两者联用一方面可用以延长其核心资产“K药”的临床生命周期,减缓专利的后续影响,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其K药,进一步覆盖其ADC产品的市场认知。
在合作方面,默沙东手握全球获批适应症最多的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药),然后又与Seagen、VelosBio、科伦博泰、第一三共达成多项ADC授权;MSD共参与24条ADC+I/O管线,不难看出M司是想通过ADC联合K药,巩固K药在肿瘤领域的王者地位,应对2028年K药专利到期风险。
在后期管线方面,与科伦博泰合作开发的Sacituzumab Tirumotecan单药在SKB264在2L及以上三阴乳腺癌、EGFR突变的二线及以上晚期NSCLC、2L及以上HR+/HER2-乳腺瘤分别取得ORR 43.8%、60%、36.8%的60%的优异疗效数据。为后续开展联用K药的6条III期管线提供了较好的试验经验和数据。
表5 MSD 全球临床III期ADC+I/O项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表6 Sacituzumab Tirumotecan(SKB264)关键临床试验数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就整体情况来看,全球头部MNC企业似乎都在通过合作与收购方式,进一步强化其在ADC+I/O赛道的领先地位,现阶段也确实取得不少管线与临床数据成就,居于领域内领先地位。其最新披露的临床研究数据也不断证实联合疗法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ADC+I/O方案可以说是未来可期。
但同时,全球医药领域中除MNC对ADC+I/O赛道布局已久外,中国创新药企关于ADC+I/O研发布局同样不容小觑,通过差异化布局和全球化合作突围,紧跟国际速度。
紧随国际速度
中国创新药企差异化布局
虽然中国创新药企在ADC+I/O赛道的起步相对MNC更晚,但历史上“后来居上”的也同样不在少数,况且有了MNC药企对于该领域成药性充分验证的前提,中国药企如若掌握“差异化”布局优势,未来同样可期。
科伦博泰:全球化合作+差异化靶点
谈及ADC+I/O,当绕不开该领域的热门药企“科伦博泰”,其通过全球化合作与差异化布局的战略,已然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
对于全球化合作,科伦博泰与MSD合作开发4款ADC产品,TROP2-ADC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已获批上市,其ADC+I/O赛道主要是围绕商业化ADC产品SKB264开展联合方案,一方面SKB264被纳入默沙东的K药联合疗法矩阵,双方在K药生命周期管理上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SKB264联用自研PD-L1塔戈利单抗(KL-A167)A167,适应症既涵盖了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大癌种,又差异化选择如鼻咽癌、头颈部鳞癌、宫颈癌等疾病领域。
图2 科伦博泰全球ADC+I/O研发管线
来源:科伦博泰官网
对于差异化靶点,科伦博泰目前6款自研ADC产品中,其设计初期就选择了避开热门ADC靶点,继而选择差异化开发Claudin18.2、Nectin-4、PTK7等创新靶点,并且多条管线已经进入NDA阶段。
这样一来,科伦博泰在ADC+I/O领域的布局就与MNC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靶点、适应症还是联用方式,其在个别领域几乎是拥有全球前沿化优势。
荣昌生物:全球化合作+医保助力放量
与科伦博泰相似,荣昌生物也同样将全球化合作作为了ADC+I/O领域布局的第一步,唯一不同的是,荣昌生物未选择差异化靶点,而是医保作为主要突破口。
合作方面,维迪西妥单抗(Disitamab Vedotin)是由荣昌生物研发的中国首个原创抗体偶联(HER2-ADC)药物,2021年8月,Seagen Inc.(现已归属辉瑞)以高达26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获得维迪西妥单抗的全球(亚太区除外)独家许可协议。
医保助力方面,荣昌生物共有19条ADC+I/O管线,均主要是围绕商业化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开展联合方案,已有4条管线进入临床II/III期,预计未来1年内完成主要试验,研发进度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维迪西妥单抗通过胃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差异化领先上市并分别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由原来的13500元降至3800元。参考维迪西妥单抗胃癌三线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患者年治疗费用为13.7万元,自费(30%比例)支付年费只需4.1万元[2]。相比于其他ADC药物高昂的年费用,荣昌生物的ADC联用方案若进展顺利,可借助医保迅速放量。
表7 荣昌生物全球临床III期ADC+I/O项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恒瑞医药:差异化靶点+自研产品联合
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大型药企,其对比Biotech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自研产品格局更大,因此其在ADC+I/O领域布局偏向了差异化靶点与自研产品组合的模式。
差异化靶点方面,虽然恒瑞医药目前尚无任何上市的ADC产品,但其同时也是目前是国内ADC在研管线数量最充足的企业,目前已有12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其中 HER2 ADC SHR-A1811(瑞康曲妥珠单抗)进入上市申报阶段,3款产品处于临床 Ⅲ 期,布局的DLL3、CD79b、c-Met 、Claudin 18.2、Nectin-4等靶点展现出独特优势;24年年底恒瑞通过10.45 亿美元的协议总金额,将注射用SHR-4849(DLL3 ADC 临床I期)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 IDEAYA Biosciences,推进全球开发,潜在与免疫疗法协同。
产品组合方面,目前恒瑞共有19条ADC+I/O管线,依托自研的PD-L1抑制剂阿得贝利单抗,形成“PD-(L)1+自研ADC”联合矩阵,目前已有3条管线进入临床II/III期,构建了覆盖研发、临床到商业化的完整链条,争夺全球ADC与免疫治疗市场的制高点。
2024年ESMO会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了一项Ⅰ期临床研究的初步数据。结果显示,SHR-A1904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达到55.6%和88.9%,为后续SHR-A1904联合PD-L1方案提供了可参考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
表8 恒瑞医药 全球临床II/III期ADC+I/O项目
来源:数据截至2025.3 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表9 SHR-A1904最近临床试验进展
来源:2024 ESMO会议、药智咨询整理
很明显,国内多数创新药企业正在逐渐意识到ADC+I/O的市场趋势,并无一不在为适应这种市场变化,不约而同的推进相关布局,但创新既是风险,就算ADC+I/O也同样难逃诸多临床转化的难点。
两大要点
ADC+I/O转化道阻且长
据华创新药预测,现有的IO疗法中近一半方案可能从IO+化疗升级为ADC+I/O,相关适应症市场有望实现100-200%扩容,但在这场看似完美的"双雄会"背后,仍面临着从机制探索到临床转化等诸多挑战。
免疫相关毒性叠加风险
ADC通过释放细胞毒性载荷诱导肿瘤细胞死亡,释放抗原,PD-1解除免疫抑制,可能会过度免疫激活,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特别是间质性肺炎和血液毒性)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增加[3]。
目前降低联用毒性主要聚焦在优化ADC分子设计和分层剂量探索,一方面通过位点特异性偶联技术(如PEG化、Fc工程)减少ADC非特异性结合,降低毒性;另一方面采用“爬坡式”临床试验设计,先验证低剂量ADC组合的安全性,再逐步提升剂量。例如在TROPION-Lung02研究[4]中,先确定4mg/kg Dato-DXd(TROP2 ADC)联合K药的安全性,再扩展至6mg/kg。
最佳剂量序贯难题
当前主流方案倾向于同步给药以快速实现协同效应,但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据表明,在某些特定场景(如高毒性风险、PD-L1阴性肿瘤)下,ADC先导的序贯策略可能更具优势[5]。
现有试验方案多基于经验性设计,缺乏药代动力学(ADC有效载荷峰值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窗口)的精准匹配,未来可通过适应性临床试验设计(如I-SPY2平台)动态优化顺序参数[6],制定精准、个性化治疗策略,为患者寻求最大化治疗效果。
结语
正如之前系列文章中提到的一句话而言,医药的“完全创新”必定是风险性很高的一件事,而ADC+I/O的出现,在临床上既是符合当下需求,解决两者单药治疗局限性有效选择,也是相较完全创新,风险性更低、性价比更高的折中手段。
这样的全新研发策略,一定程度上有希望在千亿美元抗肿瘤市场中掀起变革浪潮,甚至颠覆整个市场的发展轨迹。
而对于微观层面而言,一方面如辉瑞、阿斯利康等巨头通过收购与合作确实抢占了先机,但另一方面中国药企同样也在以差异化靶点和医保策略实现突围,未来,随着“精准化联用”逐渐成为破局关键,或许在ADC+I/O领域,还会有更多惊喜出现,请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Eleonora Nicolò,et al. Combin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with immunotherapy in solid tumors: current landscap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ancer Treat Rev. 2022 May:106:102395.
医保谈判结果挂网 ADC等价格揭晓 首次进入药品均降超60%
Gerber, H.P., Sapra, P., Loganzo, F., May, C. (2016). Combin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nd immune-mediated cancer therapy: what to expect? Cancer Research, 76(4), 567-577.
Yasushi Goto, et al. TROPION-Lung02: Datopotamab deruxtecan (Dato-DXd) plus pembrolizumab (pembro) with or without platinum chemotherapy (Pt-CT)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SCLC). 2023 ASCO. Abstract 9004.
Sasso JM, et al. 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In Depth Analysis of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Bioconjug Chem. 2023 Nov 15;34(11):1951-2000.
孙正魁教授:I-SPY2.2研究荣登Nature Medicine,Dato-DXd新辅助治疗策略展现前景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