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药尚未获批,已生产几十亿片

导读:制造先行

分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肥胖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接近95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潜在收益,使得“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晚一个季度上市,就可能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差距。


在GLP-1赛道上,竞争的不仅是疗效,而是速度。从临床推进到产能投放的每一环节,都被压缩到极限。正因如此,礼来选择在orforglipron上打破传统节奏:不再等待审批结束再生产,而是让制造环节提前启动。


01“只争朝夕”的减肥药竞速


礼来的提前量产并非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商业化策略。公司在全球多地同步布局生产与供应体系,目的是确保orforglipron一经获批即可迅速放量,避免重蹈Wegovy短缺的覆辙。


在传统制药模式中,制造通常是获批后的后续环节,而在GLP-1这类高确定性、高需求的领域,产能本身已成为竞争资源。Lilly将制造环节前置,是对供应风险和市场节奏的双重应对。提前生产可缩短从批准到上市的时间差,同时确保首批供货充足,以稳定定价与渠道信心。这意味着制造已从“执行端”转变为“竞争端”。


之所以这种“药物未批,制造先行”的现象率先出现在减肥药领域并非偶然。首先,GLP-1的临床机制早已得到充分验证。从糖尿病到肥胖,多个分子在大规模研究中反复证明了稳定的减重与代谢改善效果,使这一靶点具备极高的科学确定性。其次,市场需求的爆发速度前所未有。肥胖人群的庞大基数与社交传播效应,使GLP-1药物从处方治疗迅速演化为大众关注的消费现象。药企几乎可以预见其商业成功概率,因而愿意承担提前生产的资金风险。


更重要的是,GLP-1药物所代表的潜在回报之高,使“时间就是金钱”在这一领域被推到了极致。以Lilly的减肥药Zepbound为例,其2025年第二季度单日销售额已经超过3800万美元。每推迟一周上市,企业都将错失上千万美元的销售额,更可能在渠道和市场份额上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在这种规模的资金流面前,提前数月甚至一年的量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政策环境同样强化了这种逻辑。美国和欧洲正在扩大对GLP-1肥胖治疗的医保覆盖范围,市场需求的可预见性前所未有。科学、市场与政策三重确定性叠加,使得提前量产不再是冒险,而是一种理性决策。


Lilly的产能布局正是这种判断的体现。公司在美国的扩建计划清晰而有层次:休斯顿新建的65亿美元工厂被定位为未来口服代谢药物的核心生产基地,同时在印第安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扩建GLP-1制剂生产线,形成分布式供应网络。这一体系不仅服务于orforglipron,也为下一代双靶点药物及复合制剂预留产能空间。


这种“制造前置”的做法体现出一种新的产业节奏:在高确定性项目中,研发、审批与生产不再是线性过程,而是多线并行。对Lilly而言,提前量产意味着用资金换时间,用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公司计划在未来五至六年内每年推出至少一款新药,而orforglipron的生产节奏正成为这种“多点并行”战略的样板。


在GLP-1的商业化浪潮中,制造速度正成为新的护城河。从生产线的开动到药房上架的时间差,可能决定整个产品周期的市场高点。Lilly的提前布局,不仅是一种风险管理,更是一种对制药竞争方式的再定义——在这个以速度为衡量标准的新纪元里,谁能先把药送到货架上,谁就能定义下一个时代。


02监管与政策的暗流


制药企业的时间焦虑,并不仅源自市场竞争。监管与政策环境的变化,正在重新塑造药企的决策方式。对于Eli Lilly这样体量的大公司而言,提前量产不仅是商业化策略,更是对政策不确定性的主动应对。


今年夏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向包括Lilly在内的17家制药公司发出信函,要求它们在Medicaid体系中降低药价,并将美国市场的新药定价与其他发达国家保持一致。这意味着,药企在定价谈判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利润空间势必收窄。Lilly首席执行官Dave Ricks对此回应称:“方向可以理解,但执行方式需要更精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政府要求药价下降的同时,药企必须找到新的方式维持研发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而“提前制造”正是这种应对策略的一部分。对于像GLP-1这类高确定性、高需求的产品,通过规模化生产、优化供应链与提前布局工厂,可以在单价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总利润稳定。Lilly押注的是时间效率与生产效率的复利效应。在政策收紧、价格下行的环境中,率先完成量产与全球分销布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摊销能力与更短的资本回收周期。


此外,监管的不确定性也在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全球生产布局。过去两年,美国连续出台鼓励“本土制造”的政策,涉及税收优惠、审批加速等多项激励。Lilly在休斯顿投资65亿美元新厂,既是商业决策,也是政策顺应。相比在亚洲或拉丁美洲设厂,本土生产能在政府采购、医保谈判乃至公众舆论层面带来更大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何公司在产能部署上选择“多点分布”,在美国境内形成供应主干,再向欧洲和新兴市场辐射。


监管压力的另一面,是药企对“时间”的再定义。审批流程虽依旧严格,但大型药企正尝试通过早期沟通(early engagement)与滚动提交(rolling submission)等机制,提前与监管机构同步技术资料,使生产与审批能部分并行。对Lilly而言,orforglipron的提前量产不仅依赖内部判断,也与监管环境的灵活化密切相关。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在政策收紧与市场放大的双重环境下,药企如何保持增长节奏。Lilly选择用制造提前、资本投入和供应链深耕来对冲政策风险;监管机构则希望通过价格约束与本土化激励,推动药品更可及。两者看似博弈,实则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企业用速度换确定性,政府用监管换信任。


在GLP-1这一极少数能在科学、市场与政策层面三线共振的领域中,Lilly的行动或许预示了一个新阶段:从药物研发的周期管理,迈向药物生命周期的全局管理。未来的竞争不只是“谁先发现分子”,也不只是“谁先获批”,而是谁能在复杂的监管环境下,把产品的全部路径压缩得最短、效率做到最高。


03当时间成为药企的新“原料”


Orforglipron的故事,远不止是一款减肥药的研发进展。它揭示了一种新的制药节奏,在科学、制造与监管之间,时间正被重新分配。药企不再等待所有环节依次完成,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研发、审批与生产多线并行。


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GLP-1赛道的商业竞争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制药业的周期容忍度。每一次产能迟滞、每一个审批延误,都可能转化为数十亿美元的机会成本。Lilly的“先造后批”策略,代表着大型药企面对高确定性产品时的一种新常态:在需求远超预期的领域,以提前制造和供应链前置换取时间优势。


这并不意味着制药业将全面走向激进,而是说明企业正在学习如何在确定性和风险之间取得新的平衡,在确保质量与合规的前提下,把可预测的部分提前完成。对监管机构而言,这也意味着需要适应更快的创新节奏,探索与产业并行的审批与沟通机制。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Lilly的布局预示着一个更高维度的竞争:未来的制药竞争,不再仅仅是研发速度之争,而是全链条效率的比拼。谁能让科学发现更快转化为可及产品,谁就能在政策、市场和公众信任的交汇点上赢得主动权。


在GLP-1时代,药物的化学组成或许仍决定疗效,但药企掌控时间的能力,正在决定它们的未来。


Ref.Muller,M.Lilly Makes Billions of Weight-Loss Pills Before US Approval.Bloomberg.28.10.2025.


微信图片_20250703103327.jpg


药智.png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