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球医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与技术创新加速迭代的背景下,中国医药领域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型的关键阶段。专利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结构变化直接反映了行业的发展态势与战略重心。2025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授权的医药领域专利数量呈现同比下降趋势,同时在技术类型、申请人构成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本报告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及药智数据相关信息,系统梳理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药领域专利授权动态,剖析背后的驱动因素与行业影响,为产业创新布局提供参考。
2025年上半年医药专利态势
1.专利授权数据概览
2025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授权的医药领域专利有78704件,同比降低18.91%。从专利类型来看,发明占比49.12%,实用新型占比43.53%,反映出行业在注重技术创新高度的同时,仍有大量应用型技术成果涌现。
如图1所示(仅展示专利授权前十省份),2025年上半年医药领域专利授权在各省份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趋势。
广东省以11733件的申请量一骑绝尘,展现出强大的医药创新活力,这与其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丰富的产业资源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密切相关。江苏省以8066件的申请量位居第二,依托自身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持续发力医药创新。浙江省以6250件的申请量位列第三,其在医药创新领域的表现同样亮眼,反映出该地区在医药产业发展上的积极态势。
而在区域梯队的另一端,港澳台仅获得99件专利申请,西藏自治区为47件,青海省为92件,与头部省份相比差距巨大。这种区域间的明显差异,可能与各地在医药产业基础、创新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等因素相关。
2.技术类型分布特征
2025年上半年医药领域专利授权延续了“医疗器械主导、药物研发分化”的特征,各技术类型占比及表现如图2:
给药装置:以21005件的授权量位居榜首,在技术类型中占据核心地位。超声探头及诊断设备、血管介入装置正呈现出专利布局密集的态势。这一领域的爆发性增长主要得益于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筛查市场需求的激增,以及技术创新推动。
诊断与分析化验和制备方法位于二、三位:在精准医疗政策推动与AI技术赋能下,诊断与分析化验领域中,POCT技术凭借快速便携特性,结合AI算法实现多指标同步检测与智能分析,多模态分子诊断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精准模型,成为核心增长点;制备方法领域里,纳米载药系统制备聚焦靶向递送与可控释放的工艺优化专利占比突出,共同推动医疗技术向精准化、高效化升级。
生物药领域授权量达到4224件,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专利主要聚焦于基因疗法、细胞治疗、mRNA技术和抗体药物等方向。重点在提升编辑精准度和降低脱靶效应,同时探索在罕见病、肿瘤及自身免疫病治疗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其他技术类型:生物技术、组合物、医药中间体、化合物等领域授权量相对较少。
3.专利权人特征
如图3所示,2025年上半年医药领域专利权人TOP20呈现“高校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
高校占据核心地位: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跻身前列,其中浙江大学以显著优势领先,彰显了高校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高校的研究方向集中于药物合成、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前沿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加速了科研成果向专利的转化。
医疗机构与企业协同发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入榜单中游。医疗机构的专利多聚焦临床器械、诊断技术等应用型创新,而企业则在智能医疗设备、新型手术器械等领域积极布局,体现了“医工结合”模式对专利产出的推动作用。
区域分布与产业布局匹配:上榜的高校及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中部及东北等区域,与这些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密集布局相呼应,反映出区域资源禀赋对创新产出的重要影响。
重点领域授权专利分析
在医药专利增长普遍放缓的大环境下,医疗器械领域显得具有蓬勃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这场创新爆发的背后,是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临床需求的三重共振,正在重塑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格局。
截止7月7日,国家药监局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分别增长59%和87%,改革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从细分赛道来看,多个领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医疗器械领域以绝对优势主导医药专利授权:
1、黄金赛道领跑:三大领域占比超70%
(1) 心脏电生理:PFA技术成国产突围主战场
玄宇医疗、商阳医疗等企业的脉冲电场消融系统专利获批,相关产品覆盖“设备+导管+定位”全链条,其磁电定位系统、压力监测导管等技术细节针对中国患者解剖特征优化,手术时间较传统射频消融缩短50%,且避免了食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这一突破意义重大——此前该领域长期被BiosenseWebster等国际巨头垄断,而如今国产PFA系统通过非热消融技术,在房颤治疗领域形成“中国方案”。数据显示,国产PFA产品在临床试验中,肺静脉隔离成功率达98.7%,与国际品牌持平,但手术成本降低40%,显著提升了高端治疗技术的可及性。
竞争格局初显,上海(玄宇、商阳)、天津(鹰泰利安康)、江苏(艾科脉)、四川(锦江电子)形成多强并立,技术路线(单/多脉冲波形、导管设计)差异化明显。
(2) 心血管介入:从“填补空白”到“定义标准”
心血管介入领域专利获批,覆盖二尖瓣夹、三尖瓣修复、主动脉支架等高端领域。先健科技的主动脉弓支架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技术,其带外层裙边的双层支架结构可减少内漏风险;金仕生物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临床效果媲美美敦力等一线品牌,且采用干瓣工艺解决了传统瓣膜长期压缩导致的变形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外周血管取栓支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等产品专门针对亚洲人体质设计,血管适配性提升30%。这种“量体裁衣”的创新思路,让中国医生首次拥有专属的血管介入方案,标志着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从“跟跑”进入“领跑”阶段。
(3) 生物材料与精准诊断:技术创新重构治疗逻辑
中科精诚的2023年专利获批,推出了一种含镁可降解骨修复材料,结合了PLGA、β-磷酸三钙与金属镁,具有与骨愈合周期相匹配的降解速率。万洁天元的人工韧带在2020年获得专利,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成功实现软组织接触部分的亲水涂层与骨道接触部分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双重优化,固定强度提升了50%。
精准诊断领域同样亮眼,普洛麦格MSI检测试剂盒、凯德维斯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等产品,将肿瘤早筛灵敏度提升至92%以上。思纳福数字PCR分析仪通过数万液滴的独立扩增反应,实现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精准定量,为癌症治疗提供了“精准导航”。
2、地域创新图谱:三大产业集群撑起88%份额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呈现显著的“集群效应”,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区域获批产品占比达88%,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
长三角创新铁三角(40.5%)领跑,上海聚焦电生理技术、江苏深耕神经介入、浙江主攻瓣膜修复,形成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京津冀硬核创新区(31%)彰显“高精尖”特色,北京的手术机器人、天津的PFA系统技术密集爆发。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通过“概念验证基金+临床资源对接”模式,催生了国内首个消化内镜整合型机器人等突破性产品。
粤港澳南方势力(16.7%)体现“敢闯敢试”优势,深圳在主动脉支架、手术机器人领域表现突出。
此外,湖北、四川、安徽等省份在细分领域突围,创新资源正从核心集群向全国扩散。
3、高价值专利短板待补,政策精准发力高端领域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专利申请数量庞大,但高价值专利的占比仍然较低,亟待提升。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壁垒较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的低值耗材领域,而在高端医疗器械的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相对薄弱,这导致高价值专利的产出有限。为此,国家药监局今年发布了10条举措,旨在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包括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及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以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升级。
2025年上半年医疗器械专利授权top20如下图4所示:
专利授权量下降原因分析
2025年上半年医药领域专利授权量同比下降,是政策调整、审查标准、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导向转变: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推进专利资助政策调整,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财政性资助,使得部分企业和个人为获取资助而进行的低质量专利申请减少,从源头上遏制了“数量导向”的申请行为,推动行业向注重质量转变。
审查标准趋严:《发明专利审查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在2025年深入实施,审查员对专利申请的创新性、实用性审查更为严格,着重审视技术方案是否解决行业核心痛点、是否具备显著进步性。部分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因未能通过审查,直接导致授权量下降。
研发投入谨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医药研发成本高企,许多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大型药企缩减研发预算,小型企业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研发投入的减少使得新技术成果产出不足,专利申请量随之下降,进而影响授权数量。
行业竞争与创新瓶颈:生物医药领域热门赛道专利布局趋于饱和,微创新难以突破现有技术壁垒,企业在热门领域找到创新点的难度加大;而新兴领域因技术成熟度低、市场前景不明,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有限。同时,生物药等基础研发领域“重仿制轻原创”,导致高价值专利产出不足。
专利申请质量问题:专利代理行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代理机构因低价竞争导致专利文件撰写质量不达标,一些申请因文件问题无法通过审查,间接影响了授权率。
2025年上半年专利到期药品概况
2025年上半年,化合物专利到期的药品数量为138个,涵盖化药、生物制品等多种类型。其中全球销售额100亿以上的有16个,上半年部分中国专利到期药品名单详见下表1。
表1 2025年Q1部分中国专利到期药品名单
结语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药领域专利授权量同比下降,是行业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型的必然结果,既受政策调整、审查趋严等外部因素影响,也反映了行业内部创新动力与结构的变化。
医疗器械领域的“主导”与“分化”,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型的必经阶段。未来,随着AI、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深度渗透,以及政策对“硬科技”的持续加码,专利布局或将呈现“高端领域集中突破、细分赛道差异化竞争”的格局。企业唯有锚定临床痛点,在核心技术上构建专利壁垒,才能在“主导”的红利中站稳脚跟,在“分化”的挑战中找到增量空间。
责任编辑:木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