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之路,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刘建勋

导读: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需要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成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


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建勋致力于中医药研究40余年,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理学研究动物模型及方法技术体系创建、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价值。


图片1.png

刘建勋教授(居中)与学生合照


刘建勋研究员先后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审评专家,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客座教授。他主持完成973、863等国家课题23项,获得科研成果奖20余项。由于突出贡献,刘建勋还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


新理论:基于中医气血理论,提出气-脉-血相关创新理论


借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研究”项目,刘建勋以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气滞血瘀证、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不摄血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复习、临床实验、动物实验及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途径,在中医气血理论方面提出了“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的气-脉-血相关学说,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明确了气、脉、血的基本生物学基础,阐释了气血失和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揭示了治疗气血失和病证有效方剂的气-脉-血同治关键机制。该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与202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新思路:首次提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新思路


“将传统中医学的病证结合思想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阐述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是我们在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谈到领域研究,刘建勋非常有专业深度。创新研究,仁心大爱。刘建勋告诉说,他们开展此方向的研究主要为了适应现代医药发展的需求,通过研究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针对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中医临床特色等关键问题,首次提出病证结合药理学新概念与中药药理学拟临床研究新思路;针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中存在的制备难、评价难等关键问题,于2008年首次提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思路,建立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三原则,制订了动物中医证候四诊的诊断标准与评价方法。将中医临床诊疗的技术、方法用于动物实验,最大可能模拟临床实际操作过程,尽可能选用微创、无创的临床的诊疗方法与技术,避免对动物的伤害,使模型动物最大可能的符合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先后建立了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家兔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证、痰瘀互结证、大鼠脑梗死络脉瘀阻证等5种疾病、6个证型、15种动物模型,出版了学术专著《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思路与方法》,该研究成果在中医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并获得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篇章:创新谱写“中药复方功效”系列科研突破篇章


中药复方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使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中药复方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综合疗效成为了中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鉴于中药复方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建勋围绕着中药复方,着力开展了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复方功效药效学评价、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科学探索,并取得了创新成果。


图片2.png

刘建勋教授(右二)实验室工作照


刘建勋和团队采用源于中医临床的研究思路,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关联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中医四诊表征、药效学指标群表征、分子标志物群表征的三种中药复方功效评价新方法。从疾病、证候两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等三层次,构建了83种模型、220项SOP组成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肿瘤、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体系。该成果极大推进了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获得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针对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并形成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选择与功效相关的药效指标与方法,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的血液、脑脊液等生物体内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多成分、多指标的PK/PD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中药复方药效指征成分,阐释中药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构建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体系,实现了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突破,获得201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新平台:创建国内外一流中药新药研发与评价技术平台


为确保新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刘建勋和团队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中医临床循证组方优化评价体系、四级联动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中医临床研究的全程跟踪与质量控制、临床研究方案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该成果获得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刘建勋带领团队建成了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三级实验室、中药功效评价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北京市中药药理重点实验室,搭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为国内外百余家企业及科研院所研究与评价新药200余种,获得新药证书10多个,临床批件30多个。自主研发创新中药10余种,目前获得临床批件并正在开展临床的药物有4项,近3年项目转让金额超过2亿元。


新路径:创新中药国际化、走出国门新路径


随着“一带一路”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规划的提出,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整体健康战略,中医药的现代化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不仅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为了推动中药国际化,开辟中药走出国门新路径,在2003年初,刘建勋就已经带领团队与国外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等科研单位展开广泛合作。推进建立中医药研究国际合作的规范与制度,共同申请科技合作项目。尤其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西悉尼大学合作成立了“中澳国际中医药研发中心”,先后完成中药新药塞络通胶囊及中药新药降糖消脂片的国际化研究项目,其中塞络通胶囊已开始国际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塞络通胶囊先后获得了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专利,该药物以列册药物已被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鉴于双方在中医药国际合作中的成绩,2013年成为科技部认定的首批中医药行业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9年获得世中联的中医药国际贡献一等奖。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需要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提及未来,刘建勋表示将和团队聚焦科研难点和重点,创新科研持续突破,让中医药在现代化进程中稳健前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新闻照片.png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