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总是对我说,JK07进入美国临床了,但是1期临床距离成功上市九死一生,我就头大。这句话可能源于一些统计报告,文字大概是,根据数据统计,临床I、II、III期的成功率分别为63.2%、30.7%和58.1%。再加上报产到获批也只有90%的成功率,因此得出1期临床到获批上市不足10%的成功率。
对不对呢,不知道,反正网上都是这么写的,但是如果你熟读各大药企的报表,能理解各大创新药企在做临床的进展和出药率,你就会认为这个数据错的离谱,当然也可能14-18年国内积压了大量临床批件导致的总数非常大,比如一年几百个临床批件,但是真正上市的只有几十个,推导出来这样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只要你去看现在的创新药企的出药率,你就会发现它是错误的。
1、恒瑞从公司成立到现在,1类新药和生物类似药获得临床批件24个,其中还有3个是适应症扩展,还有20个是老6类仿制药2017年药监改革之前申请的不可能获批的批件(可能成功率低就是因为这些),截止到2019年12月份获得1类新药6个,恒瑞的老板表示未来5年还能继续从这24个1类新药和生物类似药批件中获批大概5,6个1类新药和生物类似药,按照这个比例看,出药率是50%。
2、百济神州从上市以来获得1类新药和生物类似药临床批件17个,现在已经上市产品2个(中美各一个),未来5年还能上市不少于4个。按照这个比例,它的临床获批上市比例是约30%。
3、信立泰从上市以来获得1类新药和生物类似药临床批件10个,上市1个(短效特立帕肽),已经确定放弃3个,可能放弃2个,还有4个会在5年内获批(复格列汀,086,长效特立帕肽,PCSK9),这个获批上市的比例大概是50%。
为什么出现这个比例的不同呢,一方面可能跟很多药企获批临床根本不开展有关,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国内批件积压根本不批有关,但是如果说恒瑞有了6个创新药上市就必然有54个临床因此失败,那不仅仅是扯淡,而且稍微动动脑子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药企的老板不至于糊涂到这个程度。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临床失败的原因:
一、3期临床结束到获批上市,这个成功率有90%,这部分基本不花钱。就是等待药监审批。
这部分还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很小的药企导致,一般都是从成立之初到申请药品上市就1款药的药企,这种药企因为药品就一个,所以叫硬着头皮临床,大药企因为临床有几个或者十几个,在临床过程中如果发现效果不好,随时可以在1,2,3期临床中就停止了,走到申报上市才被药监叫停,通常都是只有1款药的小公司没办法的事情。
二、1期临床的成功率63%,1期临床投入不大,通常5000万就可以,主要考察安全性问题,这部分临床失败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药品安全性不好,1期临床停止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4点,这4点权重依次下降:
1、获批临床直接不开展,这个原因就很复杂,可能企业临床前就发现效果不行,或者认为没必要花钱往下做,做出来也没有优势等等。这部分占比高达1期临床停止的50%以上。
2、因为同类产品进展太快自己没优势停止,这个很好理解了,信立泰的信立他赛临床批件获得后研究了一下,信立他赛相对多西他赛没什么优势,自己也没有肿瘤队伍,临床6,7年出药后多西他赛都可能进垃圾桶了,自己没什么优势所以就放弃了。很多PD-1企业也在国内4家PD-1药品获批后停止了临床,也是因为自己速度太慢。
3、因为同靶点产品3期临床效果不好自己不跟随了。恒瑞有不少1期临床的项目都是这样,跟着国际如辉瑞一样的大药企3期临床还没上市的产品,自己做个1期临床就停止等着辉瑞3期临床效果出来,如果效果好就继续做,效果不好就停,很聪明。跟随firstinclass的靶点临床产品,如果目标产品效果不行,自己就叫停。
4、药效安全性确实有问题,比如信立泰S092暂停,那就是因为毒性问题解决不了,也就是小分子会给这款药带来很大的毒性,增加肝肾负担,所以如果这个药临床停了,就是因为毒性问题解决不了。
三、2期临床的成功率31%,2期临床失败率很高,2期临床是小规模的有效性实验,通常这个阶段完整临床需要花费接近1个亿,在这个阶段临床失败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因为药品有效性不好,2期临床停止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2点,这2点权重依次下降:
1、2期临床开始或者结束后发现竞争格局不好。信立泰有2款药都做完了2期临床分别停止,一个是依那西普,一个是表皮成长因子。这两款药我问过他们管理层为什么停了,他们的也很诚实的回复,3期临床1款药可能还要投入2,3亿,而且4年左右才能获批上市,上市后竞争格局很不好,自己认为很难把这两款药推起来。这个原因和药品有效性一点关系没有,都是从药品竞争格局和投入产出出发。因为面临下面投入很大的3期临床,这个节点如果确定出药后不会赚什么钱,那就需要叫停。
2、也有部分药在2期临床因为有效性不够停了,因为是有效性实验,发现小规模的人群使用效果不好,可能比安慰剂好不了多少等等,那干脆不浪费时间和金钱了。这部分也占一定比例,尤其是没有原型的firstinclass产品,在动物身上使用效果没问题,但是到人身上完全没效果,这样的产品也有一些。
四、3期临床的成功率58%,这阶段成功率明显高了很多,那也是因为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失败的主要原因才是药品的有效性。3期大规模的有效性实验,通常需要投入2-3亿,3期临床停止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2点,这2点权重依次下降:
1、有效性不好。这是3期临床停止的主要的原因,大规模的有效性实验,双盲头对头试验等,确定这个药品比目标制剂没突出疗效导致临床失败的很多,也有firstinclass产品2期临床对应安慰剂效果一般,想在3期临床上大规模也试试看,但是效果还是不行失败的,这个阶段主要失败的原因就是药品本身确实疗效不行。
2、也有企业没钱导致失败的,这是因为3期临床投入很大,有些临床方案做了1次投了很多钱发现效果不好,企业不死心继续修改方案做,导致投入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停止的情况。
总结:
1期临床暂停的主要原因依次为企业意愿和药品安全性,这其中企业意愿主动停止的占据绝大部分,而因为药品安全性停止的占比很低。2期临床企业意愿也占绝对,药品有效性次之。在2期临床阶段企业如果发现竞争格局,企业资源等不匹配也会停止临床,而因为有效性导致的临床失败也有一定比例的数量。3期临床主要停止的原因是药品有效性问题,只有到了这个阶段药品到底有没有效,有效到什么程度,药企的管理者才会做出决定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向药监报产。我在第一条报产阶段还有10%的概率不获批说过,在3期临床做完,通常大药企的管理者根据数据是知道报药监能否获批的,如果药效好,药监是没有理由不批,只有很小的药企,通常只有1款药不得不做下去的企业,才会在3期临床数据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强硬报产,因此也就出现了10%的不通过率。
国内现阶段恒瑞也好,信立泰也好,除了主观意愿之外因为药效问题导致的临床失败都还没出现,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恒瑞,百济神州,信达,信立泰都还能有50%左右的新药获批率,那就是临床意愿强,药效都没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从3期临床58%的成功率大概判断,这就是国内药企大概的临床到获批的成功率。
信立泰的JK07美国刚刚获批临床,因为这款药上市可能市值有200-500亿之间,因此获批临床股价就有反应,1期临床结束大概是明年3-6月,结束后如果效果不错,估计股价还会大幅度反应,这个药获批的概率也有50%,一方面治疗机理有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这个药难点主要是副作用,半衰期短等问题上,动物实验上这些副作用都解决了。因此JK07有企业意愿强烈,药效和安全性现在看应该问题都不大的优势,应该有50%左右的概率出药,不过时间也要5,6年以后。
除了信立泰获批临床的4款产品都能出药之外,信立泰还有3个药从国外引进,恩沙司它几乎是100%的成药率,这款药是罗沙司它的mebetter,日本的3期临床数据很突出,国内上市药品估值不低于40亿。另外还有nana和sev注射剂两款引入的药,这两款药都分别在美国和日本临床,等到这两款药在美国和日本3期临床结束后,信立泰同样会采用桥接实验的方式引进国内,这两款药我个人认为成药率大概也有50%。
责任编辑:青霉素
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