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央视关注药品短缺,释放啥信号?

导读:本文以央视对部分急需药品短缺的报道为引子,就一些对药品定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进行回顾。简要讨论产生药品短缺的原因和今后可能的发展态势,并借助药智数据提出一些后续有望重新焕发生机的“老药”。

QQ图片20171220092202.png


2017年11月23日《新闻1+1》对儿童白血病用药巯嘌呤断货风波进行了深入报道,并与嘉宾互动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12月12日,《新闻联播》报道了李克强总理在武汉协和医院的指示:短什么都不能短治疗,缺什么也不能缺“救命药”。


近些年来,地高辛、鱼精蛋白、放线菌素D、复方磺胺甲恶唑、别嘌醇、麦角新碱、牛黄解毒丸等产品相继出现供应紧张甚至断货的现象。这些供应紧张甚至断货的药品通常是“老药”、低价药、儿科药和急救药,这些产品往往具有价格低、用量小、利润薄等特点。此次巯嘌呤断货事件因总理特别批示而加以解决。显然,急需药品断货的发生不应该成为常态,也不能每次发生药品供货危机时都指望总理来解决,为此,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在内的所有医药界人士都应反思原因,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正如十九大报告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阶段出现的部分药品短缺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生产力绝对落后导致的。急救药、儿科药、廉价有效药等药品的短缺由多方面具体因素导致:


(1)药品定价政策对短缺药的保护不够。1992年起,我国开始尝试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对入选药品实施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为了降低患者的看病负担政府进行了多次“医改”,药品采购逐步使用了招标采购的方式压低药品价格,这使本就价格低利润薄的药品生产更加困难,甚至产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导致低价药生产企业不愿生产,流通企业不愿经营。曾有业内人士称,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就等于“判了死刑”。


(2)药品审评监管漏洞。部分生产企业将廉价药改头换面以新药的名义高价上市,加重患者负担,对诚信生产的低价药企业也不公平。


(3)“以药养医”加剧廉价药短缺。过去,由于允许医院销售的药品在中标价基础上增加15%的销售,这就意味着更高价的药品可以为医院医生创造更多的利润。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进一步恶化了低价药的市场生存环境。


(4)部分患者的认识误区。由于医药知识缺乏、广告误导,部分患者认为“新药”、贵药就是好药,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新药和高价药的处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廉价药的销售。


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五年里,上述导致低价有效药品短缺的因素渐渐明晰,政府部门正在调整政策积极应对,以扭转不利影响: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5年5月,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2)在药价放开后,少数药品和原料药出现了暴涨,如2015年下半年,心衰治疗药地高辛片从原来的6.7元/瓶涨到68元/瓶,其原料药地高辛也在半年内从7.5万元/公斤涨到40万元/公斤。2017年6月28日,卫计委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信息系统。2017年11月,发改委发布了《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进一步制定规范市场价格的机制,打击哄抬药价和垄断经营等违法行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制药界的一大问题是审评积压。食药监总局于2015年7月22日发布被业界调侃为“722惨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6年8月9日发布《总局办公厅公开征求关于开展药品生产工艺核对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两份公告的发布抑制了盲目无序的申报,对企业研发提出了严格要求,有效缓解了审评积压的问题。疏堵结合,2016年2月26日,食药监总局发布《总局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促进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和临床急需的仿制药上市,“优先审评”正式落地。


(3)2017年4月19日,卫计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9月30日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更是被写进十九大报告。


(4)引导群众理性用药,让百姓对药品、保健品及其功效有更多认识。


美国FDA、欧盟EMA均建立短缺药品公示平台,并与公众、医护人员和生产企业保持密切互动,保持短缺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相信这些对我国短缺药品管理工作也有裨益。除低价低利润导致短缺外,那些用于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同样因为用量少、投入大、风险高让企业望而却步,后者常被称为“孤儿药”。1983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首个《孤儿药法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于2000年4月正式实施孤儿药法案,日本厚生省1985年开始对孤儿药研发给予支持。各国均在研发资金扶持,市场独占权、上市审评通道等环节给予孤儿药特殊关照。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对于此次巯嘌呤供货危机的报道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谈药价和医保控费,更加注重深层次挖掘原因,侧重探讨治本之策,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现实困境以及合理利益诉求给予了较大篇幅的讲述。笔者以为,本轮以“三医联动”为新特点一系列医改政策和央视的媒体导向都在释放着这样的信号:政府要更好的发挥审批职能和监管作用,市场主体要以为群众健康负责的初心诚实经营。


数据来源:

药智政策法规数据库

药智药品中标信息查询数据库


药智网公众微信号.jpg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