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24年我国医药保健品总进口额达914.12亿美元,勾勒出这一市场的庞大体量。
随着关税战火蔓延,药品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谁将获益?谁将受伤?中国患者能否在这场博弈中独善其身?
01 超900亿美元,进口药市场规模庞大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医药保健品总进口额达到914.12亿美元,其中西药类占比进口额达524.96亿美元,占总进口额比达57.43%。
在西药类各细分品类中,西成药占比最大,进口额达到228.29亿美元,占西药类进口额的43.49%,医药保健品总进口额的24.97%。
图1 2022-2024年中国医药健康产品品类进口额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药智咨询整理
对比中国出口数据,2024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1079.64亿美元,其中西药类出口539.56亿美元,占比一半左右。在西药的细分领域来看,西药原料占比最大,出口429.92亿美元,占了西药类出口总额的80%左右,此外西成药占比12.8%,生化药占比7.4%。
数据可见,我国的出口西药以原料药为主,而进口以原研药为主。
另外,根据药智网发布的《2024中国医药市场药企排行榜》,企业榜总榜排名前三的均为跨国药企:阿斯利康、辉瑞制药和诺华制药;药品品牌榜化药/生物药零售TOP3也均为来自跨国药企的原研药:安达唐、立普妥、泰瑞沙。
这些原研药凭借先发优势和品牌认可,在市场中占据较高份额,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高质量药品的刚性需求。
02 德国领跑,美国第二
从产品进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韩为2024年我国医药健康产品前三大进口市场,进口总额分别为452.66亿美元、150.57亿美元、79.09亿美元,占比分别为49.51%、16.47%、8.65%。欧盟市场的进口额最大,西药类进口额在前三大进口市场进口额中分别占71.54%、42.06%、41.42%。
从进口制剂在国内的销售额来看,德国药在中国表现最为抢眼。2024年,从德国进口的制剂销售额高达863.1亿元,远超第二顺位美国,580亿元。而且从进口制剂类别(通用名)来看,德国进口制剂也最多,为222款。
图2中国进口制剂主要进口市场进口额
数据来源:药智咨询整理
据药智咨询数据,目前国内有222款在德国生产的药物制剂在国内市场流通,其中化学药品176款,生物药33款,中药13款。其中,化学药销售总额552.65亿元,占比最多,达65.78%。而生物制剂销售增速较快,2024年总额达到279.9亿元。
从具体产品来看,2024年共有27款德国进口药物在国内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8款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适应证覆盖慢性病、肿瘤和诊断用药等多个领域,包括人血白蛋白、帕妥珠单抗注射液、硝苯地平控释片等经典畅销药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德国进口的这些畅销制剂,仅一半来自德国本土制药公司(拜耳、默克、费森尤斯卡比),另一半来自其他跨国制药公司。杰特贝林母公司CSL Limited的总部位于澳洲墨尔本,而其血浆采集中心大多数位于美国。罗氏制药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赛诺菲总部位于法国巴黎。
表1 2024年德国进口药物销售额TOP1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美国进口药同样不容小觑。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制剂有123款,销售额为580.8亿元。
其中,11款药物在国内销售额超1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最高的药物为辉瑞的阿托伐他汀片,2024年在华销售额高达81.49亿元。另外,阿斯利康达格列净片和百特/基立福的人血白蛋白2024年在华销售额分别高达80.79亿元和74.2亿元。
表2 2024年美国进口药物销售额TOP1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03 各药企的“中国战略”
近期,关税风波不断,令公众不禁担忧:哪些进口药品将首当其冲?中国患者能否在这场跨国博弈中独善其身?
细看这些进口药,几乎都来自跨国制药巨头(MNC)。MNC往往在多个国家、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及销售网络,实现全球资源整合。其分散的布局或可降低地缘政治与贸易风险,保障供应链稳定性。
例如,杰特贝林(CSL Behring)的人血白蛋白位居德国进口制剂销售额榜首,而该公司是一家跨国血液制品巨头,其母公司CSL Limited的总部位于澳洲墨尔本。旗下CSL Plasma是全球最大的血浆采集网络之一,在美国和欧洲拥有200多个血浆采集中心。CSL Behring在瑞士伯尔尼市、德国马堡、澳大利亚布罗德梅多斯、美国伊利诺伊州坎卡基均有生产工厂。
杰特贝林自1986年开始为中国患者提供人血白蛋白,并在2009年,正式建立中国总部。此后,杰特贝林又通过收购中原瑞德、广州君信药业,与百洋医药、广州医药、国药控股等本土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从产品进口、物流以及分销到客户服务端到端的服务,进一步加强CSL Behring产品在中国的可及性。
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片(安达唐)位居美国进口产品销售额第二,其销售额从2017年的0.54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0.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7%。
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全球性制药公司。针对安达唐,除了美国生产基地,阿斯利康在中国也已建设工厂。
2001年,阿斯利康在无锡的生产供应基地落成投产。此后阿斯利康又在泰州、青岛建立了生产供应基地。其中泰州基地是阿斯利康糖尿病产品全球生产供应基地,包括安达唐等“拳头产品”。今年5月,阿斯利康再度投资4.75亿美元,建立无锡小分子药物新工厂,彰显出阿斯利康深耕中国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
罗氏制药的帕妥珠单抗自2018年上市后,销售额从2019年的1.99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43.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5%。目前其进口原研药仍独占市场。不过,中国进口的帕妥珠单抗制剂来自罗氏在德国和美国的两大生产基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供应链风险。
另一方面,近年来,为应对地缘政治对国内药品供应链的冲击,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稳定药品供应链,降低对药物进口的依赖。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的发展目标。2025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五五”计划强调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化审评流程、建立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快了国产替代产品的审评速度,为国产药企提供支持,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中国还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吸引跨国药企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推动进口药品“地产化”。跨国药企纷纷响应本土需求,在华投建生产线资金规模超百亿,稳定其制剂在华供应链。
图3跨国药企在华投建生产线情况
图片来源:药智咨询整理
04 结语
我国医药保健品年进口额超过900亿美元,涉及众多原研品牌制剂,市场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大多来自运营机制灵活的跨国药企,其供应链风险相对较低。此外,国内政策的支持、本土药企的创新崛起以及跨国药企的本地化生产,共同构筑了供应链的多层缓冲机制,为国内患者用药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药智咨询整理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