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面对全球患者规模的快速扩大及临床需求的巨大缺口,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干预策略正逐步崭露头角。
01 治疗需求增长
帕金森病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主要包括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丧失以及路易小体的形成,进而引发纹状体区多巴胺水平下降,破坏多巴胺与乙酰胆碱两大递质系统的平衡。患者不仅表现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典型运动症状,还常伴有睡眠障碍、嗅觉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多种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的深层机制仍待进一步阐明,目前普遍认为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炎症及蛋白质异常聚集等多种病理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过去25年间该病患病率已翻倍,2019年全球患者总数约850万人。美国帕金森病协会(APDA)统计显示,美国现有近100万患者,年新增病例约6万。
在中国,根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患者数量预计将从2005年的199万人激增至2030年的500万人,几乎占全球患者总数的一半。老龄人口比例的持续扩大成为推动患者基数增长的核心因素,也直接拉动了对有效治疗方案的迫切需求。
据Mordor Intelligence研究报告,全球帕金森病药物整体市场规模在2024年预计达55.6亿美元,到2029年有望增长至66.3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58%。
从药物市场结构来看,全球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可划分为左旋多巴类、多巴胺激动剂、COMT抑制剂、MAO-B抑制剂等多个类别。其中,左旋多巴类药物凭借其显著疗效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30亿美元。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帕金森病患者群体将持续扩大,而针对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02 现有疗法尚有缺陷
正如前文所述,PD的核心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丢失,而现有药物与手术均无法逆转这一过程。目前,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仍以缓解症状为核心目标,尚缺乏能够阻止或逆转神经变性过程的根治性手段。
在疾病早期,治疗通常以单药起始,但也鼓励采用小剂量、多靶点的联合用药策略,以期在控制症状的同时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
复方左旋多巴作为多巴胺的前体药物,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并转化为多巴胺,是目前对症治疗中作用最为显著的药物。然而,长期使用左旋多巴易导致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因此临床使用需权衡疗效与副作用,尤其对年轻或运动需求高的患者,应在满足症状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最低有效剂量。
当疾病进入中晚期,症状进一步复杂化,常叠加药物不良反应(如神经精神症状)和运动并发症,治疗难度显著增加。此阶段的策略重点转向优化多巴胺能药物的给药方案(如增加左旋多巴频次或剂量),并联合使用COMT抑制剂、MAO-B抑制剂等多巴胺辅助药物,以维持更稳定的血药浓度。
对于部分符合指征的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改善运动功能、控制并发症的有效外科手段。该技术通过植入电极刺激特定脑区,可在停药状态下使患者运动评分改善25%–50%。不过,DBS亦存在手术风险、设备相关感染及可能的脱靶效应等局限,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03 开启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与生物技术的突破,帕金森病的治疗研发正逐渐从对症缓解转向针对病因的修复性干预。其中,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作为两大前沿方向,试图从根本上重建受损的神经环路或替代退变的神经元,为疾病修饰治疗带来希望。
基因治疗主要借助病毒载体(如AAV、慢病毒)将治疗性基因递送至特定脑区,目前主要有两大策略:一是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以改善症状,属对症性治疗;二是导入具有神经保护或病理干预作用的基因,以期延缓甚至阻断神经变性,达到潜在的疾病修饰治疗作用。
AAV2-GAD基因疗法将编码谷氨酸脱羧酶(GAD)的基因通过AAV2载体递送至丘脑底核,而GAD是催化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合成的关键酶,增加GABA水平,可平衡PD患者脑内过度激活的谷氨酸能神经环路,缓解运动症状。该基因疗法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6个月内UPDRS评分平均下降8.1分,显著优于假手术组的4.7分。
PD患者纹状体区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DC)活性随神经元丢失而下降,导致外源性左旋多巴无法高效转化为多巴胺。AAV2-AADC基因疗法通过AAV2载体将AADC基因导入纹状体,增强局部多巴脱羧能力,提升左旋多巴疗效。该基因疗法I期临床试验纳入10例中晚期患者,分为低剂量与高剂量两组,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开”期UPDRS-III评分平均改善32%,“关”期改善31%。
拜耳子公司AskBio开发的AB-1005是一种基于AAV2的研究性基因疗法,含有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AV2-GDNF)转基因。在非临床研究中,GDNF已被证实可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AB-1005已经获美国FDA授予的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认定。其1b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所有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产品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中度PD队列的MDS-UPDRS评分、帕金森运动日记评分上表现稳定或改善趋势。
图片来源:财通证券研究所
干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的核心目标,是针对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后,所导致的黑质纹状体通路损伤问题,开展结构层面的修复与功能层面的重塑,最终实现该通路中关键神经递质多巴胺生理性释放功能的恢复。
Bemdaneprocel是目前进展最快的干细胞疗法之一,通过手术植入患者大脑,移植后有可能重新形成受疾病严重影响的神经网络,并可能恢复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功能。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首位患者已完成给药。
有研究表明,将人类患者自体iPSCs定向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或神经元,移植到帕金森病啮齿动物模型后,可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移植的神经元还能在宿主纹状体内成功构建功能性神经网络、完成突触整合,且长期观察未发现致瘤性或细胞异常迁移。目前,一项采用多能干细胞(iPSCs或ESCs)来源多巴胺能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早期临床研究已完成,报告数据显示出积极的疗效与安全性信号。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在特定微环境信号诱导下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多种神经谱系细胞。其治疗潜力不仅体现在替代受损神经元、修复神经通路的潜力上,更在于其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GDNF)的神经保护与营养作用。这种机制使其尤其适合PD早期的神经保护。
04 结语
帕金森病的治疗领域正处在一个从症状控制向疾病修饰过渡的关键时期。当前,以左旋多巴为核心的药物方案及DBS手术虽能有效缓解运动症状,却无法遏制神经退行的持续进展。
尽管基因与细胞疗法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其代表的技术方向已为帕金森病的根本性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未来随着载体技术、细胞定向分化及免疫调控等方面的进一步成熟,这些疗法有望为中晚期患者提供超越传统药物的长期获益。
注: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1、财通证券
2、太平洋证券
3、《Lancet Neurol综述: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关键临床试验进展》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