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无药物上市!默沙东加快这一领域研发

导读:决战开启

炎症性肠病(IBD)领域长期以来面临治疗响应不足与疾病修饰能力有限的挑战。随着TL1A靶点的崛起,一场围绕下一代IBD药物的竞争全面开启。


近期,默沙东宣布其针对TL1A靶点的在研单克隆抗体tulisokibart(MK-7240)已同步启动三项IIb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该药物在三种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尚无TL1A靶向药物获批上市,但MNC通过频繁的并购与合作加速布局,已逐渐形成了以罗氏、默沙东和赛诺菲为核心的第一竞争梯队。


制药巨头,决战开启!


01 TL1A崛起


IBD作为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图1),其临床表现复杂,常伴随腹泻、便血、腹痛及体重减轻等症状,且易引发肠外并发症及肠道纤维化、狭窄等结构性损伤,疾病负担显著。


目前全球适用于生物制剂治疗的中重度IBD患者规模庞大,仅美国及欧洲五国患者总数已达约230万人,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患者体量相当。


IBD病程呈复发-缓解交替,传统治疗目标虽已从临床症状缓解逐步提升至内镜及组织学愈合,但现有治疗方案仍存在起效缓慢、缓解深度不足、原发或继发性失效等普遍问题。


微信图片_2025-10-10_104249_689.png

图1两类炎症性肠病的炎症区域

图片来源:财通证券研报


全球IBD药物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美元,预计至2028年将增长至约280亿美元。当前市场高度集中,由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如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白细胞介素抑制剂如乌司奴单抗以及整合素抑制剂维得利珠单抗等主导,四款药物合计占据全球75%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些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仍有约半数患者面临疗效不足或失效的困境,IBD领域亟需更具突破性的治疗策略与新型靶点。


在此背景下,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迅速崛起,成为IBD研发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新兴靶点之一。TL1A属于TNF超家族成员,主要由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及内皮细胞激活后表达,并与其受体DR3结合,后者高表达于Th1、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第三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等免疫细胞群体。TL1A-DR3信号通路的激活可显著增强促炎性免疫反应,并进一步推动纤维化进程与血管生成。


TL1A靶点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兼具“抗炎+抗纤维化”的双重功能。突破传统IBD药物仅控制炎症的局限性,通过抑制纤维化实现疾病修饰,逆转病程。同时可溶性的TL1A水平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也作为IBD等疾病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02 MNC青睐


近年来,MNC聚焦于TL1A领域的布局明显加大,自2023年起,该领域已成为全球医药交易的活跃板块之一。


表1 2023-2025年TL1A领域授权交易汇总

微信图片_2025-10-10_104254_134.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这一轮交易浪潮的起点可追溯至2023年4月,默沙东以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获得其处于III期临床阶段的TL1A单抗Tulisokibart。该笔交易不仅金额巨大,更打破了自免领域的并购纪录,正式拉开TL1A“争夺战”的序幕。


紧随其后,罗氏于同年7月以71亿美元收购Roivant Sciences旗下Telavant,获得TL1A抗体RVT-3101在美国和日本的权益,并同时取得一款处于早期临床的p40/TL1A双特异性抗体,进一步扩展了其在IBD领域的布局深度。


除上述两大交易外,其他MNC也通过BD介入这一领域。


2023年10月,赛诺菲与梯瓦制药达成协议,以首付5亿美元及最高10亿美元里程碑款项引进TL1A单抗Duvakitug(TEV-574),该药在IIb期临床试验中已显示优于安慰剂的疗效,表现出“BIC”潜力。


此后赛诺菲继续加码,于2025年4月斥资18.45亿美元与Earendil Labs达成合作,引进两款TL1A双抗药物HXN-1002与HXN-1003,强化其在IBD领域的产品组合。


与此同时,艾伯维于2024年6月以总额17.1亿美元引进明济生物的TL1A单抗FG-M701,该药物通过工程化改造实现了更高疗效和更低的给药频率,被视为下一代优势品种。


TL1A领域的交易呈现出“超前布局、抢占先机”的趋势,MNC不仅关注已进入中后期临床的资产,也积极锁定仍处于早期甚至临床前阶段的双抗或优化资产,试图在TL1A领域占据有利位置。


03 全球竞争格局


目前全球尚无TL1A靶向药物获批上市,但MNC已通过频繁的并购与合作加速布局,形成了以罗氏、默沙东和赛诺菲为核心的第一竞争梯队,多款候选药物正推动该靶点从研发热潮向未来市场爆发过渡(图2)。


微信图片_2025-10-10_104257_008.png

图2 TL1A全球竞争格局

图片来源:Sleuth Insights


默沙东的tulisokibart(MK-7240)是这一领域的领跑者之一。该公司于2023年4月以高达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一举获得该核心资产。其二期临床数据展现出显著疗效: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第12周临床缓解率高达26%;在克罗恩病(CD)患者中也达到49%的临床缓解率。基于这些积极结果,默沙东已于2024年6月同步启动针对UC和CD的两项三期临床试验。


紧随其后的是罗氏的RG6631(RVT-3101)。罗氏在2023年10月以71亿美元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的交易,从Telavant手中获得该药物在美日市场的权益。其二期研究TUSCANY-2显示,在中重度UC患者中,不同剂量组第14周的临床缓解率均超过30%。其针对UC的三期研究于2024年9月启动,预计2027年提交上市申请;针对CD的三期研究将于2025年3月启动,预计2028年递交申请。罗氏对其市场前景极为乐观,在2024年投资者日上给出了超过30亿瑞士法郎的峰值销售预测。


此外,赛诺菲则通过合作模式切入竞争,于2023年10月与Teva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Duvakitug(TEV-48574)。其二期RELIEVE研究数据亮眼,在UC患者中,高剂量组第14周临床缓解率高达48%;在CD患者中,内镜响应率也达到48%。赛诺菲也于9月底启动了Duvakitug的4项三期研究。


除第一梯队外,Xencor公司自主研发的XmAb-942凭借其Xtend Fc技术平台,实现了长达71天的半衰期,有望支持每12周一次的皮下给药,显著提升患者便利性,其二期研究已经启动。


此外,艾伯维也通过license-in入场,于2024年6月与中国公司明济生物达成协议,以1.5亿美元首付款获取其临床前候选药物FG-M701的全球权益,该分子据称在半衰期和给药间隔方面具有进一步优化潜力。


结语:默沙东、罗氏、赛诺菲等巨头已携多款候选药物进入III期阶段。TL1A正在成为IBD领域真正的“破局者”。


参考资料

[1]Targeting TL1A and DR3:the new frontier of anti-cytokine therapy in IBD.

[2]The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East meets West.

[3]The four epidemiological stages in the global evolu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4]Landscape and prediction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hina:China will enter the Compounding Prevalence stage around 2030.

[5]中信建投证券、国信证券、财通证券研报、各种公开资料等


微信图片_20250703103327.jpg


药智.png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