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华以39亿美元的代价收购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AAA)获得其放射性偶联药物Lutathera。
2024年,诺华与PeptiDream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大环态靶向偶联核药。
不知不觉间,诺华在环肽RDC领域的布局已超过8年,而也正是这8年时间里,越来越多MNC药企也开始追随诺华的脚步。
尤其是近几年围绕RDC进行的系列合作中,其所用的主要载体中大多是围绕大环肽进行,似乎预示着环肽或是未来RDC的重大趋势。
核药终极武器,多肽RDC
对于所有偶联药物而言,选择一个理想的载体将有效载荷递送至特定肿瘤细胞,通常情况下要比选择合适的有效载荷更为重要,也是取得更好治疗效果的基础,尤其是RDC领域(核素可选择范围较小)。
因此,一个理想的RDC靶向载体务必要具备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无免疫原性、易生产、易改造等优势,这也诞生了如今RDC领域三个不同的靶向载荷种类,即抗体偶联核素药物(ARC)、小分子偶联核素药物(SMRC)和多肽偶联核素药物(PRC),其中多肽偶联核素药物(PRC)则是目前的热门研发方向,也是MNC大肆布局的重点领域。详见《当MNC开始大肆布局PRC之后?》
图片来源:博药
可以说,将多肽与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相结合,让RDC领域有了再次爆火的潜质,毕竟相较传统RDC技术,多肽偶联核素药物的优点实在太多。
更低的分子量:较小的体积使其更容易进入肿瘤内部组织,发挥杀伤作用。
更低的免疫原性:具备较高肿瘤穿透性的同时,却几乎不会产生免疫原性。
非肝代谢:肾脏代谢为主,血液清除较快,半衰期更短。
改造性更高:由于多肽序列短,其结构更加灵活,使得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和形成环肽等修饰和偶联更加容易,这些都提高了靶向性和稳定性。
多肽序列短,其结构更加灵活,合成修饰简单。
但同时,多肽偶联核素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在有效性方面,剂量相同的情况下,传统肽药物的效果更不明显。而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一方面药物剂量比较大,安全性存在问题,其次生产成本也会成倍增加。
因此,现如今关于多肽偶联核素的研究多围绕克服传统多肽药物弱点进行,这个阶段也不断诞生出一系列有特点的Biotech企业与技术平台。
环肽RDC登场
在对多肽偶联核素药物的优点与局限性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如何有效利用多肽易修饰的特点,进行更多可能性探索成为关键,在此前提之下,环肽RDC应运而生。
所谓环肽RDC,即将传统靶向线性多肽改造成环肽,使其具备了很多原本不具备的特点:
首先,相较线性多肽,其不再具备末端的氨基和羧基,有效避免外肽酶对末端游离基团的水解效应,而这是环肽得以存在的基础,这直接导致环肽RDC的稳定性大幅提升。
其次,一方面由于环肽环状结构的刚性,其构象变化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环肽较大的表面积,也使得其与靶点蛋白间具有高度亲和力及识别特异性。
最后,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环肽由于分子量小,因此需要有穿过非极性细胞膜的考量,而其分子内形成的氢键可以起到对极性表面的遮盖,从而达到增强分子的脂溶性来增强对细胞膜的渗透性。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环肽成为RDC的未来设计关键
据有关资料,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9个RDC获批上市,其中有4个为环肽RDC,均主要用于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与诊断。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而由于早期偶联药物的主要方向集中于ADC等领域,导致RDC发展相对较晚,这也导致大多数环肽RDC均处于临床早期阶段,靶点在SSTR的基础上,新增了MC1R、αvβ3、αvβ6等多个靶点,设计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177Lu、68Ga、64Cu、90Y、18F、225Ac及212Pb等,治疗性集中于177Lu、90Y、225Ac及212Pb。
目前,诺华治疗向环肽RDC产品Lutathera已初具商业化规模,2023年销量已达6亿美元,2024年有望突破7亿大关。
而随着环肽药物在现代药物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难以成药”靶点提供了希望,加之同位素治疗场景在数十年临床治疗上的经验积累,未来在高通量筛选技术、人工智能和新型开发平台的帮助之下,环肽RDC的市场想象空间很大。
一方面成药性验证已通过,另一方面商业化可能也已具备,未来RDC设计或将以环肽为主要形式。
MNC入局,环肽RDC迅速发展
一直以来,评判一个新兴技术是否具备前景,最直接方式就是看MNC对其的兴趣程度,这一点从PD-1、GLP-1、单抗、双抗均能明显看出。
而根据MNC入局环肽RDC的时间节点,可将环肽RDC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2010-2022年
2014年:拜耳以26亿美元收购ALGETA,初次获得放射性药物资产。
2017年:诺华通过收购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AAA),开始布局放射性药物领域,为后续环肽RDC的开发奠定基础。
2017年,强生领投Fusion Pharmaceuticals的2500万美元A轮融资,正式进入核药领域。
2018年,诺华又收购Endocytede的Pluvicto和255Ac-PSMA-617的权益。
2018年:Lutathera获得FDA批准,成为首个用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药物,标志着环肽RDC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2年,诺华的Pluvicto获得FDA批准,成为首个用于PSMA阳性前列腺癌的环肽RDC药物。
集中爆发阶段:2023年
2023年3月,阿斯利康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所有流通股,入局入RDC市场的竞争。
2023年5月,拜耳与Bicycle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多款基于双环肽的RDC药物。
2023年9月,罗氏基因泰克与PeptiDream达成协议,合作进行新型大环肽-放射性同位素偶联药物的开发。
2023年10月,礼来以14亿美元收购核药公司POINT Biopharma。后者核心产品PNT2002是一种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对标产品及诺华的Pluvicto。
2023年12月,BMS以41亿美元收购RayzeBio,其核心资产在于其选择α放射性核素作为有效载体,而靶向载体则是一种RayzeBio的新型专利肽,靶向glypican-3(GPC3),用于治疗肝细胞癌。
继续扩张阶段:2024年
2024年1月,默克与Unnatural Products达成合作,促进针对肿瘤靶向治疗的大环分子类药物。
2024年4月30日,诺华与PeptiDream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多款大环态靶向偶联核药,这是两家公司2019年达成环肽PDC合作之后又一次牵手。
2024年5月,诺华更新了一笔预付款高达10亿美元、里程碑款7.5亿美元的收购动态。根据公告,Mariana Oncology的并入,将帮助诺华进一步加深在放射性配体(RLTs)疗法的布局。
总体上而言,在环肽RDC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参与玩家并不多,仅诺华、拜耳等少数几家MNC企业布局,而诺华的整体成就最高,也是在这个阶段,诺华开始坐上了RDC领域龙头的宝座;2023年,环肽RDC领域才开始爆发,如阿斯利康、罗氏、拜耳、礼来、BMS等多家MNC企业开始频繁与Biotech合作。2024年,环肽RDC延续了去年的市场热情,不仅陆续有MNC入局,诺华再次加快了其环肽RDC的布局力度。
当然,上述MNC在环肽RDC领域的布局对于全球环肽RDC合作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未透露合作详情,技术企业间的早期合作也正在看不到的地方进行着。
目前来看,以Bicycle Therapeutics、Peptidream为首一系列RDC Biotech企业,与诺华、拜耳、BMS等一种MNC药企之间正在形成一种良性的共赢模式,即Biotech提供源头技术与成药性评估,并将其高价出售/授权于MNC药企,完成企业自身迅速发展、获得巨额回报。而MNC则借用其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更重要的供应链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潜力管线。
可以预测,不出5年,环肽RDC领域必将迎来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环肽RDC,道阻且长
照理说,包括RDC在内的所有放射性核素相关产业都面临一个较为特殊的局面,即受限于安全性考虑,绝大多数核素相关产业的监管较严格,尤其是治疗向RDC这样的领域,通常情况下都只能选择短半衰期核素,这就导致其提前批量生产与长途运输的可能性丧失,本土运营的优势相对较大。
这也就是说,在同等疗效的情况下,未来承担中国环肽RDC生产的主力理应是国内药企,海外MNC药企的竞争力并不强。
但放眼国内相关领域,不仅是环肽RDC,甚至连RDC药物,我国也尚无获批上市产品。
国内领域部分在研RDC管线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条RDC管线在研,但其中绝大多数环肽RDC管线临床进度较为靠前,并且由于RDC门槛较高,导致国内布局企业相对较少。整体上,本土RDC较海外市场无论是管线数量,还是临床阶段都差距较大。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数据整理(人工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
目前,东诚药业和远大医药是国内RDC研发领域的领跑者,拥有多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RDC产品,其他国内企业如瑞迪奥医药、恒瑞医药、诺宇医药、智核生物等也在积极布局RDC赛道。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环肽RDC药物领域基础研究进展上述企业也将成为领域的重要推动者。
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多肽/环肽在RDC领域的核心优势与出彩表现,越来越多药企正在逐渐被该领域所吸引,尤其是近两年在诺华的引领之下,越来越多MNC药企正在逐渐向环肽RDC领域大肆进发,俨然有了当初PD-1与单抗的样子。
但与此同时,国内环肽RDC领域的发展较海外却相对落后,多数管线尚处于临床前期,且由于RDC领域门槛较高,导致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这也导致RDC领域看似表面火热,实则真正关注的该技术的企业并不多。
如今,在环肽有望成为未来RDC设计的关键趋势之下,为何国内药企不能再进一步,率先抢占国内市场?
责任编辑:惜姌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