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产业链痛点与破局之道

导读:RDC药物系列报告(三)

前言


近年,RDC药物凭借其独特的药物结构设计和精准诊疗一体化的临床优势引起研发热潮。但RDC药物产业链从原料生产端、研发端、流通分销端到最后的临床应用端都具备极高的壁垒,存在诸多发展痛点。那么该如何破局,让产业链良性循环,创造更高的价值一直是国家和企业关注的重难点。


RDC药物产业链图谱


RDC药物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上游为核素的供给;中游为RDC药物的研发、生产及配送,创新企业、生产中心以及核药房是当中的重要角色;下游则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医疗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及人才,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放射性治疗方案。


7d97ce6eb4cc0135b6292e8cc694d647.png

图:RDC药物产业链图谱

来源:公开资料,药智咨询整理


产业链上游发展情况


上游核素生产高度集中,面临供应不足难题


医用核素主要通过反应堆辐照、加速器辐照、高放废液提取以及发生器制备4种方式生产,其80%主要来源于核反应堆制备。据肽研社,2021年全球第一梯队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供应厂商主要有NRG、IRE、ANSTO和NTPRadioisotopes,NRG、IRE占全球约40%的市场份额;第二梯队厂商有中核集团、Rosatom、Nordion和Eckert&ZieglerStrahlen等,第一、二梯队厂商市场占有率超90%,市场集中程度非常高。但部分反应堆建造时间较早,预计2030年现役的多个反应堆将关停,进一步导致全球医用核素供应紧张。


国内依赖进口,加快产业布局


现阶段国内医用同位素主要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共6座反应堆可用于生产医用核素,分别是先进研究堆(CARR)、游泳池反应堆(SPR)、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岷江试验堆(MJTR)、绵阳研究堆(CMRR)、秦山核电反应堆(CANDU),但仅有CMRR可自主生产碘-131和小批量镥-177,HFETR可小批量生产锶-89。碘-131、锶-89仅满足国内20%的需求,镥-177仅满足国内5%的需求,其余全部依靠进口。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正加快医用核素国产化进程,加快反应堆建设。


  • 2021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 秦山核电重水堆预计2024年投产,作为规模化生产锶-89、镥-177和钇-90等多种医用同位素的平台。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拟建成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核素堆,实现年产10万居里钼-99、2万居里碘-131[1]。


fa491cb7d13d22e9bf298208db29cd0f.png

图:我国核反应堆情况及医用核素产能布局

来源:《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产业链中游发展情况


RDC研发管线同质化明显,研发企业积极布局新领域


2018年和2022年诺华的两款重磅RDC药物产品Lutathera和Pluvicto优异的疗效及销售表现,点燃了全球企业对RDC领域的布局热情。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1个RDC药物上市,270余款RDC新药处于临床试验及申请上市阶段(详见:《核药赛道新星—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国内外研发现状》)。


国内RDC药物研发起步较晚,目前尚未有RDC药物在国内获批上市。国内已经有数家企业通过收购和合作入局RDC领域,但研发管线基本以仿制和改良型新药为主,主要集中于“β核素+PSMA/SSTR靶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RDC药物管线共有约30条,核素为177Lu和68Ga的管线占比超过80%,其中治疗用RDC药物管线使用的核素均为177Lu或68Ga;在研管线中靶点为PSMA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管线适应症多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或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整体适应症空间有限。


e3881e0285a68e02932293a2c9c779b1.png

图:全球与中国RDC在研管线靶点布局,截至2024年12月,下同

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3eb2ffaf9987f793adf95eed94db0019.png

图:全球与中国RDC在研管线核素布局,截至2024年12月,下同

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国内外RDC创新研发企业均已在新核素、新靶点和创新药物设计上广泛布局:


  • 随着β核素如177Lu的研究趋于饱和,225Ac和212Pb等α核素的研究占比逐渐提升。相比β核素,α核素射线电离能力强,杀伤效率更高,治疗精确性更强,同时辐射隔离要求更简单,可进行门诊给药。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等MNC通过收购布局α核素药物管线,2024年3月阿斯利康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其核心管线FPI-2265(225Ac-PSMA-I&T)已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

  • FAP为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高表达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在正常组织、良性肿瘤间质中无表达或表达较低,具有广大的治疗前景。诺华、礼来等MNC通过收购获得一系列FAP靶点核药开发及商业化权利,诺华的FAP靶点核药管线已进入临床I期研究。国内蓝纳成的177Lu-LNC1004注射液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治疗FAP表达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成年患者。

  • 双靶点RDC对靶点有更高的结合力、协同性、肿瘤摄取率和更好的抗代谢能力。目前国内已有双靶点RDC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核欣医药的68Ga-HX01,靶向表达整合素αvβ3和/或CD13受体的肿瘤,目前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


国内核药房资源稀缺,未形成规范化分销配送渠道


放射性药物保质期较短,如Pluvicto保质期在5天左右,目前美国已经建立健全独立的核药房网络,承担放射性药物生产、制备、配送服务,保障放射性药物的生产和流通,支持了RDC药物上市后快速放量。国内核药房目前仍然相对稀缺,主要由放射性药物头部研发企业进行建设,基本集中在中国同辐、东诚药业两家企业。国内核药房的建设拥有审批、资金壁垒:核药房建设需要经过环保部门、国防科工委、药监部门等多部门批准,建设周期基本在3年,单个核药房的投资超过4000万元。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全国性、规范化的RDC药物分销配送渠道,不利于国内RDC药物的生产流通。


  • 国内RDC研发企业加快核药房建设,扩展RDC药物对患者的覆盖范围,夯实核药流通基础,如东诚药业已建成并投入运营超过30个核药房,覆盖全国重点大中型城市[2]。中国同辐医药中心累计投产数量达到26家[3]。


表 国内外核药房企业布局数量

11.jpg

来源:各公司公告


  • 核药房的建设政策与资金壁垒较大,新兴RDC研发企业自行建立核药房的可行性较小。随着放射性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新兴RDC研发企业在商业化阶段可选择与中国同辐、东诚药业等企业的核药房资源合作。


产业链下游发展情况


下游核医学机构与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设备配置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


RDC药物产业链的下游是医疗机构和患者。由于放射性药物的特殊性,RDC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国家严格监管,医院中的核医学科室等放射性药物使用场景需要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并且取得相应资质,如《放射性工作诊疗许可证》、《放射性药物使用许可证》等,相关人员也需有专业资质和经历过相关培训才可上岗。从供应链方面来看,由于核素具有半衰期短的特点,需要快速而精确地在有效期内使用,因此其临床应用需要医院中的核医学科室承接,其中诊断类RDC药物还需要与PET/CT等大型影像设备配套使用。


根据《202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在核医学机构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从事核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科(室)1237个,较2019年(1148个)增加了7.8%;开展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801个,较2019年(770个)增加了4.0%[4]。核医学机构总体增长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限制了包括RDC药物在内的渗透率。


基于核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核医学人才培养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简报》中参与调查的科室有66%反映存在人才缺乏。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15677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较2019年(12578人)增加了24.6%,其中医师6748人(占43.0%)、技师4461人(占28.5%)、护士3548人(占22.6%)、其他920人(占5.9%)[4]


诊断用RDC药物与影像设备必须配套使用,国内核医学设备保有量尚处于较低水平。根据《202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2023年我国正电子显像设备(PET、PET/CT、PET/MR等)达721台,医用回旋加速器148台,单光子显像设备(γ相机、SPECT、SPECT/CT等)达1044台[4]。2020年我国PET/CT每百万人保有量仅0.61台,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a4ec4ebbc3211b84ff949667875be3b8.png

图:2020年PET/CT每百万人保有量(单位:台)

来源:联影医疗招股说明书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在产业和监管政策和人才培养方面为核医学产业提供保障措施,推动RDC药物行业发展:


  • 2021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鼓励加快核医学科室建设,计划到2025年,核医学科将覆盖全国全部三级医院;到2035年,实现全国2800个县市区“一县一科”。

  • 2022年修订的《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中,放射性药物批准文号不再只颁发给持有放射性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2023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鼓励放射性药品研发申报。

  • 2023年,国家卫健委相继发布《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的通知》、《关于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将PET/MR由甲类调整为乙类,同时PET/MR、PET/CT规划数量大幅提升。可见,配置政策放宽将带动核医疗设备可及度与数量的上升。


小结


RDC药物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上游为核素的供给;中游为RDC药物的研发、生产及配送,创新企业及核药房是当中的重要角色;下游则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医疗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及人才。随着行业的发展,目前RDC药物产业链各环节已出现了原料药生产集中、研发管线同质化、流通分销路径不成熟、核医学机构、人员与设备数量不足等发展痛点,其中产业链下游在强监管环境下,核医学诊疗资源增长速度较慢,是当前制约RDC药物渗透率增长的主要痛点。国内外RDC产业链参与者围绕产业痛点进行布局,同时国家在产业和监管政策和人才培养方面为RDC产业提供保障措施,未来有望打破RDC产业链各环节壁垒,拓展RDC药物的应用领域,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关于RDC领域的“海内外研发格局”讨论及更多信息,可参考:

RDC药物系列报告(一):核药赛道新星——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

RDC药物系列报告(二):核药赛道新星—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国内外研发现状


参考文献:

  • 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东诚药业:2023年年度报告

  • 中国同辐2024中期报告

  • 202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