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拜耳宣布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出“DynamicSharedOwnership”(DSO)新运营模式。
(拜耳公告截图)
DynamicSharedOwnership,英文直译过来即“动态共享所有权”。拜耳表示该模式将减少层级、消除官僚主义、精简机构并加快决策进程,目标就是让拜耳更加敏捷,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效率。
此举,将让拜耳“摆脱静态的指挥和控制结构”。未来,拜耳将由规模较小的团队主导,这些团队主要是自我组织。根据“动态共享所有权”的新指导原则,员工应该像企业家一样行事。95%的决策权将从管理者转移到工作的员工手中。
拆不拆都难
拜耳集团拥有制药、作物科学、健康消费品三大业务板块。曾经,人们戏谑,拜耳更像是一个农药巨头而非制药巨头。但把拜耳拖进拆分风波的,也恰恰是它的作物业务板块。
2018年,拜耳斥资630亿美元收购种子公司和农药生产商孟山都,创下德国公司海外收购交易之最。却让拜耳陷入“致癌”除草剂Roundup的诉讼泥潭,并为此付出了超百亿美元的赔偿,几近掏空了拜耳的现金流。
去年11月,拜耳公布三季度业绩。第三季度,集团销售额为103.4亿欧元,同比下降8.3%,前三季度营收达357.75亿欧元。其中,第三季度营收103.42亿欧元,亏损45.69亿欧元,与去年同期5.46亿欧元的净利润相去甚远。第三季度的亏损,也让其今年前三季度亏损达42.78亿欧元。业绩变动受作物科学板块的收益下降影响。
当年力排众议主张收购孟山都的前拜耳首席执行官已经拍屁股走人,接手烂摊子的是去年4月加入拜耳,并于6月正式担任拜耳集团首席执行官BillAnderson。
如此“让人难以接受”的业绩,这位制药背景出身的新CEO为了扭亏为盈,开始计划推动拜耳重组,计划削减管理层级,并评估拆分方案。在Q3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集团正在研究将消费者健康部门或作物科学部门分离出来,但公司不会同时拆分为三个部分。
这正切中投资者们的下怀,其一直呼吁拜耳集团拆分三部门。
长期以来,拜耳的主力板块都是作物科学业务,且无法与另外两大块做到很好的协同,股民们一直要求拜耳将作物科学部门分拆重组,尽早摆脱孟山都这一沉重包袱。
而拆分健康消费品业务板块,也是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正在做的事。如,强生成立新公司Kenvue来负责其消费者保健业务,默沙东分拆欧加隆,辉瑞将仿制药部门普强与迈兰合并为晖致,GSK分拆消费品保健业务成立Haleon等......
据分析师估计,拜耳的健康消费品部门价值在150亿至200亿欧元之间。基金公司投资联盟的基金经理MarkusManns认为,分拆消费者健康业务是创造价值的最简单方法。至少在投资们眼中,分拆业务部门筹集到的资金可用于偿还拜耳的部分高额债务。
但另一方面,拜耳的拆分大计,依然在近日遭到了德国矿业、化学和能源工业联盟(IGBCE)的反对。IGBCE担心拜耳将制药、消费者健康及作物科学三大业务部门拆分后,会导致很多德国人失业。
(Fiercepharma新闻截图)
此外,IGBCE还认为,拜耳拆分后将变得很脆弱,可能会再次成为其它制药公司的收购目标。也许还会出现拜耳总部迁往国外的风险,比如其农作物科学业务就有可能会迁往美国,目前也不清楚制药业务分拆后是否会留在德国。
先拆管理层
但BillAnderson“拆”意已决。
“拜耳和客户之间隔着12层管理实在太多了”。过多的繁文缛节,加上公司与Roundup和多氯联苯化学品相关的债务和法律问题,阻碍了公司的发展。BillAnderson提出拜耳需要“分散业务决策,减少对高层管理人员的依赖。”
在BillAnderson首次提出管理层调整之时,战略主管OliverKohlahaas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位受改革影响离职的高管。
OliverKohlahaas自2007年起就加入拜耳,并于2018年成为战略负责人。离职前,Kohlahaas在领英上祝福Anderson带领拜耳走向成功。
据悉,在此之后人力资源、转型、战略和投资者关系等部门的几位经理相继离职。去年8月,拜耳为了将资源集中在某些重要项目上,还在德国制药公司拜耳的细胞治疗业务部门BlueRockTherapeutics解雇50名员工,包括剑桥、纽约和多伦多等地。
拜耳表示,基于DSO新运营模式,此次裁员将是去中心化的,这也意味着裁员人数暂时无法量化,拜耳预计最迟于2025年底完成该计划。目前公司在德国约有22000名员工。
对于IGBCE的担忧,拜耳在本次声明中也回应,其管理委员会和员工代表已就未来发展方向达成一致,包含针对德国总部及其员工的多项重要承诺。例如,双方重申的2022年3月通过的德国未来概念,拜耳也打算根据DSO进一步发展位于德国的总部,双方也同意了改善拜耳的养老金计划等。
拜耳具体的重组计划,将在3月5日的资本市场日上宣布细节。
拆了之后呢?
BillAnderson曾在多家制药公司担任过多种领导职务,由有着丰富制药经验的BillAnderson掌舵这家百年药企,不难猜到拜耳未来会向制药业务板块倾注更多资源。
据了解,Anderson曾参与了25种新药的开发和上市,其中包括15种重磅畅销药物。
1、1997年-2006年,BillAnderson在渤健任职。
2、2006年-2019年,BillAnderson任职于基因泰克,从免疫学和眼科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做起,于2016年被任命为基因泰克的CEO。
3、2019年-2022年,BillAnderson担任罗氏制药业务CEO。
4、2022年12月12日,罗氏宣布,制药业务CEO兼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BillAnderson已决定自2022年12月31日起寻求罗氏以外的机会。
相关阅读:换帅!罗氏制药前CEO取代Baumann,拜耳分拆倒计时?
此前,拜耳曾在2022年7月宣布建立新的精准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力争到2030年公司肿瘤业务跻身全球前10位。作为新增长动力,拜耳将心脏药物Kerendia(非奈利酮)和前列腺癌药物Nubeqa(达罗他胺)的销售峰值预测均上调至30亿欧元。
拜耳方面表示,未来还将专注发挥诺倍戈、可申达、口服因子XIa抑制剂Asundexian和非激素化合物Elinzanetant等重点产品的销售潜力。
近年来,拜耳还在大力投资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拜耳对CGT的投资额已超过50亿美元。光是2020年10月宣布收购AskBio,交易就高达40亿美元。AskBio的产品组合,涵盖神经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和代谢、罕见病等多个领域。业界预估投资CGT,可能会帮助拜耳的营收增长数十亿欧元。
拜耳2023研发日展示CGT管线
削减管理层、拆分重组、向制药部门倾斜……正如BillAnderson所言,“这不是一项传统的成本削减计划,而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未来,拜耳将如何重新出发,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企业公告
2.同写意:拜耳的至暗时刻
3.健识局:拜耳启动裁员计划,目标“中层管理岗”
......
责任编辑:白芨
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