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BD涛声依旧

导读:持续火热

2024年,中国医药BD交易以110笔跨境合作、50亿美元首付款刷新纪录(不完全统计),抗体与小分子药物领跑全球赛道;2025年再迎开门红,两个月内16笔交易落地,ADC、TCE技术持续突破,NewCo模式重塑合作生态,中国医药BD涛声依旧!


2024再创新高


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跨境License-out交易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达成110笔交易,首付款总额突破50亿美元(不完全统计)。这一数据较2022年增长38.75%,展现出中国创新药企的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至2024年间,交易数量从43笔跃升至110笔,首付款金额亦实现跨越式增长,从17.1亿美元增至50.07亿美元。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印证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成果的认可。


其中,锐格医药与罗氏基因泰克达成的CDK抑制剂交易以8.5亿美元首付款成为年度最高单笔交易,同润生物、恒瑞医药等11家企业单笔首付款均超1亿美元。


2024年的BD交易药物种类呈现以下特点,抗体与小分子药物持续领跑,技术差异化成竞争核心。


其中,抗体类药物以40笔交易、20.9亿美元首付款的规模稳居榜首,占比达36.36%。


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通过高额首付款押注中国创新,其中T细胞衔接器(TCE)成为抗体领域新焦点,默沙东以7亿美元首付款收购同润生物的CD3/CD19双抗项目,进一步拓展自免疾病布局。


小分子药物则以24笔交易、14.91亿美元首付款位列第二,CDK抑制剂和GLP-1小分子激动剂成为热点。锐格医药的CDK抑制剂组合以8.5亿美元首付款授权罗氏,翰森制药的GLP-1项目则以1.12亿美元首付款牵手默沙东,凸显中国企业在靶点优化和临床差异化设计上的突破。


此外,2023年火热的ADC领域在2024年呈现结构性调整。全年18笔交易中,强生收购Ambrx和Genmab收购普方生物两起并购交易总额高达38亿美元占据主导地位,而权益许可类BD则转向临床前早期阶段;恒瑞医药的DLL3 ADC以7500万美元首付款授权IDEAYA,成为少数高价值交易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药企在2024年展现出对中国资产的强烈兴趣,默沙东、BioNTech等企业全年各完成4笔交易,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交易中MNC占比超80%。


与此同时,NewCo模式成为新趋势,全年7笔此类交易中,恒瑞医药将GLP-1组合授权给Hercules公司最具代表性。该模式通过引入海外资本联合开发,既降低了药企风险,又加速了产品全球化进程。


表1 2024中国医药出海NewCo交易

微信图片_20250407102019.png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2025持续火热


2025年,中国医药BD交易热度不减,早期项目成布局重点。


截至2月23日,已有16项跨境License out交易落地,其中临床前及早期临床项目占比超八成,反映出MNC对中国创新药源头技术的深度关注。


从适应症分布来看,肿瘤领域仍是核心战场,占比超60%,免疫与代谢疾病紧随其后。尽管靶点选择仍集中于EGFR、CD3/CD20等“经典靶点”,但双抗、三抗及新型偶联技术的引入,推动管线差异化竞争格局加速形成。


经历多年积累后,ADC领域在2025年迎来新一轮爆发。年初完成的16项交易中,ADC项目占比近40%,且单笔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信达生物与罗氏就新一代DLL3 ADC达成全球独家授权,首付款及里程碑金额超10亿美元;


乐普生物将MRG007(EGFRxHER3 ADC)全球权益(除大中华区)授权ArriVent,首付款达行业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ADC技术平台输出成为新趋势。启德医药通过授权FGFR3 ADC药物及偶联技术平台,撬动超130亿美元潜在收益,标志着中国药企从“产品出海”向“技术赋能”的战略升级。


微信图片_20250407102024.png

图1 2025中国医药License out交易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在ADC之外,TCE与多特异性抗体成为2025年交易新焦点。


先声再明与艾伯维就三抗TCE项目SIM0500达成合作,潜在总金额超10亿美元;药明生物与Candid Therapeutics合作开发TCE三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巩固中国企业在复杂抗体工程领域的领先地位。


自免疾病领域热度攀升,天广实授权Climb Bio开发APRIL抗体MIL116,康诺亚将CD38单抗CM313授权Timberlyne,均聚焦于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未满足临床需求。


尽管大分子药物占据主导,小分子、RAS通路靶向药、PROTAC等新型技术平台亦崭露头角。劲方医药与Verastem就RAS通路靶向药疗法达成合作,和正医药与强生合作开发BTK降解剂HZ-Q1070,多域生物将IRAK4蛋白降解剂HPB-143授权Photys Therapeutics,首付款叠加股权交易模式凸显技术含金量。


另外,代谢领域同样活跃,先为达生物与Verdiva Bio就GLP-1产品达成授权,延续中国企业在减重赛道的影响力。


2025年BD交易模式也更趋多元化。和铂医药与科伦博泰通过NewCo模式授权HBM9378(SKB378),首付款与股权结构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共享;


石药集团旗下巨石生物将ROR1 ADC授权Radiance Biopharma,采用区域权益分层设计以降低开发风险。


此外,技术平台“打包授权”成为新亮点。启德医药一次性开放21个ADC靶点开发权,标志着中国药企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系统性技术生态构建。


火热交易背后


中国医药BD交易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政策红利与资本全球化共振的结果。国内药品审评审批的“绿色通道”、医保动态调整机制,为药企创新注入强心剂;与此同时,MNC面临专利悬崖与管线迭代压力,需要通过BD合作填补临床需求缺口。这种供需两端的结构性互补,使得中国创新药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拼图。


从抗体、小分子到ADC、TCE,中国药企的技术突破已由靶点跟随转向平台创新。当ADC领域在2024年出现交易结构调整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赛道降温,而是创新力的自然筛选。那些具备差异化连接子、载荷技术的平台型企业,正通过技术授权实现价值倍增。


BD交易的持续火热,折射出中国药企对研发风险的理性应对。当恒瑞选择与海外资本共建NewCo公司时,这不仅是风险分摊的妙招,更是用技术入股的方式把蛋糕做大。石药集团将ROR1 ADC分区域授权的操作则通过分阶段放权降低不确定性。


然而,尽管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但MNC对中国资产的评估标准日趋严格。以GLP-1、CDK抑制剂为例,翰森、恒瑞等项目的高溢价均源于临床数据的差异化优势。前者聚焦口服剂型与多靶点设计,后者突破耐药性瓶颈。未来,单纯“Fast follow”项目将难以获得高首付款,而具备突破性疗效、适应症拓展潜力的管线仍将受资本追捧。


此外,中国药企的BD成功案例背后,隐藏着两大挑战,一是技术原创性仍需加强,目前多数交易仍围绕已知靶点进行工程优化;二是商业化能力短板,多数企业依赖MNC渠道,自主全球化经验不足。未来,头部企业需加强早期靶点发现、自建海外团队或并购加速商业化布局。


参考资料

1.2024中国医药授权许可BD交易年度报告

2.https://www.linkedin.com/

3.各大公司官网、官微、公告及公开资料


微信图片_20250224105858.jpg


药智.png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