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云顶新耀发布公告,称与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 Inc.,Nasdaq: GILD)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 Inc.达成协议,云顶新耀将开发和商业化拓达维®(英文商品名为Trodelvy®,)的独家权利转让给Immunomedics。
根据该协议,云顶新耀将获得总额4.55亿美元的对价,其中包括预付款2.8亿美元(需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和未来潜在的里程碑付款1.75亿美元。此外,云顶新耀将无需再支付2019年4月与Immunomedics签署的授权许可协议中的剩余高限里程碑付款7.1亿美元。
看似赚了,但最重要的管线卖了,怎么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当天云顶新耀股价跌去19%。此举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管线不行,外加成本太高,不值当再玩了,另起炉灶,活下去最重要。二,以license in模式实现跃级成为biopharma,在国内走不通,强劲的销售团队也是企业壁垒之一,biotech短时间内无法组建强劲的销售团队,销售端能力差,产品费用高,以大分子来看,引进临床阶段非本地化生产的抗体药物,在后期是不可能存在价格优势的,而在中国,价格优势,是最大的优势。
ADC的成本注定它是一个昂贵的药物,外加又是引进,如果不能本地化生产,ADC的造价是国内大多数百姓无法企及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如果早期立项研发,不考虑后期药物上市的成本,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早期药物开发者。至少以中国的国情来看,不是。药物开发本身就是惠及大众,而不是一件人人不可得的艺术品。
更何况Trodelvy药物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还曾因CMC生产问题被FDA拒绝。
如今,Biotech,或者新兴创新药企业,跃级成为 biopharma越来越难。原来biotech可能只考虑出海授权给国外就行,国内权益留给自己日后卖,但现在要多方面考虑。单个ADC不存在PD-1抑制剂那样的海量市场,如今ADC开发成本极高,biotech以往的管线战术失效,药物上市很难存在连贯性,组建销售团队是一件很划不来的事,药物销售利润可能几年以内都覆盖不了养活销售团队的成本。
所以,biotech首先要考虑能不能把国内权益卖出去。在国内如此内卷的情况下,有些同质化的药物未来连国内都可能卖不出去。Biotech还是要以创新为主。
经过上一轮创新药经历,估值回调,创新药也没那么好骗钱了。大家陆陆续续都开始明白真正去做药才可能赚钱,一心只想着赚钱,去大肆炒作的时代过去了,韭菜也会变聪明的。
未来国内的biotech估值,可能也就在一个低位水平,跟美国差不多,流动性可能也不高,如果没有重磅创新药物,只是follow,也不会有啥流动性。
当然,这都是我一个做技术的胡说八道的话,对于资本市场我并不专业。
Biotech过去可能不可一世,如今,要低下身段来,把握住国内销售端不错的药企资源,才是未来的出路。至少他们能卖药,多赚少赚,至少不用花钱再组建销售团队,如果把药企比做超市,谁也不会嫌弃一个东西多的超市。反而因为一个超市,在某一领域货物齐全,做得到位,会吸引更多的客户,更具有标志性。
国外biotech很难跃级也是同样的道理,跨国药企销售壁垒太高,不是随便一个biotech就能有这样的能力。未来除非再出现PD-1抑制剂这样的药物,国内的biotech也基本不存在跃级的可能了。
所以,创新就是biotech唯一能走的路。
创新不是讲故事,创新是在做事。资本出身的人习惯性讲宏大的故事,但故事很可能是事故。做药赚的是慢钱,尤其纯技术领域,要坐冷板凳,很多很多年,也许这辈子都没有峰回路转。如果有人想跟着赚快钱,我觉得你可能就是他的快钱。故事,只是在找下一个接盘者。做药,是在惠及人类,为人类的文明和健康,找寻一个突破点。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大家都是在混口饭吃,情怀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似乎越来越让人不屑于一提,觉得假。但真正的做药人,他一定是有情怀的。
「新闻时讯、深度评论、咨询报告、线上直播、学术会议... 一键获取!
找工作、招人才、查数据、找供应商、悬赏交易、信息发布,点击“药智网”,一网打尽~」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