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降价潮里的疫苗

导读:新冠后的几年,流感疫苗市场走向颇为曲折。

2020年下半年,上海,艾博生物创始人英博讲解mRNA技术和公司新冠疫苗布局的会场,上千人座无虚席,在场者皆被兴奋感染,“当时担心的只是艾博有没有这么大的产能,想不到最后是根本没做出来。”艾博在新冠期间融资70亿,至今未有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同行斯微生物融资10多亿,而后资金链断裂,高峰期的600多名公司员工如今几乎全部遣散。

三年像一场大梦,前有科兴一年大赚900亿,相当于非疫情年份整个疫苗产业的总值;后有mRNA,单是这个技术2021年一年的融资量也相当于十年前整个疫苗行业的产值,100亿水平。

有人说,新冠就像走在街上的行人突然遇上一阵暴雨,“只要能避雨,什么办法都要用上去,运气好的这时候就能挣钱了。”而今,“天晴了以后,不要说卖伞了,手里拿着伞的都想把它丢掉了。”

大量疫苗企业重注新冠,大举铺展管线和建产能。但疫苗审评程序严格、毒株和感染形势变化快,大部分结局是项目中止,甚至公司资金链断裂,大量厂房空置。资金被浪费,资本期待被透支,信心折损。

新冠疫苗的梦早已宣告终结。这时,行业曾引以为傲的“传统苗”,迎来了降价潮。

江苏省宣布多款疫苗降价,其中四价流感疫苗降幅最大,几支国药集团下属研究所生产的疫苗从128元每支降至88元,降幅超过30%。国家队带头降价,民营同行也开始反应,先是国内流感疫苗龙头华兰宣布四价流感疫苗也降价到80元水平,随后科兴、金迪克也陆续跟上。

流感疫苗是我国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苗,自费市场为主)中的大类,百亿级别市场,而四价又是重中之重,降价影响不可谓不大。此外,HPV疫苗,国内最大的疫苗品类,今年海南的最新中标价已有厂家降到每针63元。带状疱疹疫苗也可能降价在即。

事实上,疫苗降价潮,在大疫之前就已开始酝酿。HPV疫苗进入中国后赛道的卷、竞争的难、行业的研发瓶颈……“躺赚”的逻辑开始动摇,部分品类被多出的玩家抬高到天花板可见。

而新冠让疫苗行业被高举又摔下。行业是时候重新面对三年前现实的原点:

行业分散,同质化竞争,整合势在必行;整体产品力弱,惯性保守,创新瓶颈如何突破;而新冠遗留的大量产能和新技术,行业又有自我消化和借力成长的可能性吗?

1、降价大潮:流感的意外,HPV的必然,带疱的未来

新冠后的几年,流感疫苗市场走向颇为曲折。

受疫情防护意识提高影响,2020年,流感疫苗批签发数量达到高峰的5765.25万支/瓶/袋。然而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种,流感疫苗的批签发量下降至高峰期的3.7%,214.99万支/瓶/袋。2022年开始,流感疫苗市场回暖,超过2020年水平,直至迎来了2024年夏天的降价潮。

国药疫苗降价原因,市场有许多猜测。而对于四价流感疫苗,一个靠谱的依据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近两年没有检测到自然存在B/Yamagata,也就是四价流感疫苗多覆盖的一种病毒,因此今年推荐的是三价苗而非四价,四价疫苗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

有行业人士表示,此次国药降价事发突然,近年流感疫苗供需基本平衡,受严格的质检制度影响,疫苗扩产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来流感疫苗行业里都在商量提价的”。

该人士不认为流感疫苗降价会是常态,此次四价流感疫苗只是受特殊事件影响。其分析,我国流感疫苗销售主要还是靠接种意愿驱动,并非价格敏感市场,“降价换不来销量”,狂犬疫苗同理。

然而降价的并不只是流感疫苗,HPV二价疫苗近年价格的大幅走低亦惹人注目。

GSK的进口二价HPV疫苗三针全程接种价格在1800元左右。2020年万泰上市首个国产二价HPV疫苗,全程接种价格降至千元以下。2022年沃森的同类产品上市,当年万泰和沃森在各省的中标价格还是329元/支和245元/支。2023年,广东省中标价格明显下降,分别是116元/支和146元/支。2024年,万泰在江苏省的中标价是86元/支,沃森在海南省的中标价是63元/支。

HPV疫苗是我国产值最高的疫苗品类,每年销售额几百亿元。但和每年都要打的流感疫苗不同,HPV疫苗的保护期以十年计,是一个快速消耗的存量市场。

默沙东2023年财报公布后,首席执行官RobertM.Davis今年曾公开表示,在中国,HPV疫苗市场估计目前符合接种条件的城市女性还有约1.2-1.3亿。然而2022年,中国HPV疫苗批签发数量已达到6399万支,2023年仍在增长。

有近年才切入疫苗赛道的企业在犹豫要不要做HPV,“就这么点女孩子,打完这个市场就没了”。除了在市销售的三个二价产品,还有多个在研的高价国产HPV疫苗进入三期临床阶段,获批上市不远了。面对一个天花板明确的的市场,越来越多的竞争者,降价是必然的。

至于近年兴起的带状疱疹疫苗,业内也预计会降价。目前,中国的带状疱疹疫苗每年销售额在二三十亿元的水平。2020年GSK大品带状疱疹疫苗在中国上市,完整接种费用在3200元左右。2023年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疫苗上市,价格1400元左右。然而,目前另一个玩家绿竹生物的带状疱疹疫苗三期实验也进展顺利,其在招股书里表示,该疫苗定价预计为500元至800元/剂。

2、高壁垒和高起落

疫苗降价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新冠之前,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改变已在进行时。

疫苗在中国一直是个小众行业,疫情前有生产批件的不超过50家。且行业分散,许多企业只有一两个产品,还以低价的免疫规划一类苗为主。“十几年前中国整个疫苗市场才100亿,但做一个药就能卖几十亿,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疫苗,觉得回报太低。”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业务合伙人陈建国说。

疫苗产业的高壁垒也是导致行业小众的原因,都说创新药需要十年研发,疫苗的研发时间可能不止。面向健康人群,疫苗临床实验必须覆盖足够多的受试者,对工艺流程和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开玩笑每五年就要有一批人进去”,中国疫苗监管是全世界最严格。

疫苗在我国并不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站稳脚跟者“钱赚得很舒服”,无须担心有黑马突然闯入,改变行业的价格体系和生存格局。新入局者短期内很难出现——有从业者称,公司有一条仿制海外疫苗的管线做了十几年,至今仍在临床阶段未上市。

2015年后,创新药的泼天富贵,沾在疫苗身上的有限。2018年港股18A版块开启,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掀起了创新药的发展热潮。但同年,发生在疫苗行业的却是长春疫苗事件,整个行业士气大挫,资本出逃,面临信任危机。

但也是在2018年,默沙东的九价HPV疫苗在中国上市,智飞作为其代理商,逐渐拉开了与其他国产疫苗厂商的距离。2023年,智飞净利润80亿元,甚至是国内几个主要疫苗厂商年营收的两倍。

于是在2010年代生物制品检测标准提高、狂犬疫苗迎来洗牌期后,HPV疫苗成了撬开行业紧实大门的又一根长棍。“外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家开始意识到搞新技术是可以尝到甜头的。”

先行者尝到甜头,后来者便一拥而上。从业者回忆,在默沙东的九价HPV疫苗在中国获批前夕,国内众多厂商便纷纷摩拳擦掌,涌向HPV赛道,还有一批新的疫苗企业出现。时至今日HPV疫苗领域的拥挤、降价是可以预见的。

但与此同时,和全球药物迎来创新效率的低谷一样,疫苗的整体研发也进入一个瓶颈期,许多产品研发难度太大,“几十年做不出来”。一位疫苗研发从业者感慨,“其实最难受的是,我们要不断地开发新品,但现在都不知道该往哪做了”。

于是企业们只能在已被验证的赛道上卷,“国内这些企业没东西做,国外出来一个跟一个,比如带状疱疹出来了,呼上去;HPV出来了呼上去;然后诺如出来了,呼上去”“死磕HPV和带疱”。

玩家多了,技术和产品却一时无法拓宽,既往稳固的发展逻辑正在动摇,“以前都是研发时间特别长、费用投入特别大,但产品一旦上了能吃好长时间,把这个坎越过去就可以轻松了。现在大家觉得坎过去以后还不能喘口气,因为你能过去别人也能过去。”

陈建国认为,我国疫苗行业现面临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有限的技术创新空间下,高价、联苗是一个产品升级的方向。

而后,新冠来了,行业想象天花板骤然拉高。

3、新冠急雨和没用的伞

17年过去,疫情“急雨”再次降临。从非典开始,几回大疫情里没赚到钱的科兴这次做好了准备,媒体报道的“大赚900亿”元,是恒瑞医药过去十年的利润总和。

但“疫情老兵”科兴的奇迹无法被复制。快速变化的病毒毒株和防疫形势下,难度颇高的研发和临床与严格的审批面前,大部分疫苗厂商的努力挥霍在空气中,留下追问的回音。

科兴、康希诺、智飞等第一批凭借灭活技术路线快速上市新冠疫苗的企业,无一例外在2022年后营收和利润大幅下滑。多家疫苗企业在疫情初期同时布局了多个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管线,包括沃森、康泰、中生等。大部分管线没了下文,有企业直称已经终止项目。

海外mRNA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让mRNA成为疫苗界当红的前沿技术,国内艾博、斯微走该技术路线,于是两家年轻的vac-tech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本界辣子鸡,分别融资超过人民币70亿元和15亿元。“新冠期间,所有的mRNA疫苗企业如果说估值低于20亿,都不好意思说。”

但最终这些企业的研发速度没有跑赢,斯微资金链断裂,公司员工几乎全部遣散;艾博与疫苗大厂沃森合作做临床,日前宣布该项目已终止,“沃森血亏”。

在业内人士来看,mRNA这项技术的研发在全球已进行了几十年,但一朝从研发到商业化如此快速落地,并不符合疫苗研发的规律,安全性方面还有颇多疑虑,比如疫情初期阿斯利康研制的新冠疫苗就曾因血栓的副作用被欧盟多国叫停接种。在国内,在疫情几乎已宣称结束之时上市mRNA新冠疫苗的石药,尚可称幸运,因为后续mRNA技术路线的其他管线,“临床都未必会批了”。

一些在相关赛道里,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布局新冠的疫苗企业,逃过一劫般地松了一口气,对新冠投入较少甚至成为其新一轮融资的卖点。“说实话,第一个是难度太大,第二个是玩的人已经太多,根本就没有我们的机会。”

科兴在2024年1月透露新冠疫苗已全部停产,新冠疫苗时代终结。

局势的变化先是拉高了资本市场的期待,又迅速消耗。2022年起,一级市场由前一年对于疫苗领域的百亿投资缩水至十亿元量级,上市公司股价腰斩者比比皆是。

产业资源也无可避免地消耗,公司们的利润率、研发计划皆受影响。有知情者称,当时斯微的mRNA技术平台和研究基础可称扎实,但这两年在新冠上折腾,公司的多个管线进度几乎停滞,已明显落后于同行。

但实体的产能已经上来,大量原计划用于新冠疫苗生产的车间、厂房空置在原地。有人在盘算,“现在如果出面去盘它的话,应该是一个非常低的成本”,也是化药、中药转型的好机会。

但事实是这部分行业资源的整合,并没有如业内人士所期待的那样进行,“没人买,大厂自己也扩建了,不缺这些产能。而且眼下疫苗也没好的项目,买来干什么?”

4、内卷未起,出海起步

出海会不会是消化产能的好方向?比如科兴和康希诺,在2021年新冠疫苗出口销售额分别达600亿元和30亿元,占公司当年营收44%和71%。

但和国内情况类似,这部分销售渠道很难说具有可持续性。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人用疫苗出口4996.62吨,而到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降至个位数。

经验和渠道也许也很难积累。从业者分析,在埃博拉、新冠等紧急发生的公卫事件中,国内企业大多是与当地政府或是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走采购的渠道将产品覆盖到发展中地区,价格甚至会低于国内,对企业的注册能力和销售能力没有要求。“真正要通过市场销售出疫苗,逻辑和场景完全不一样。”

从业者直言,除了发展中地区,在美国和欧洲,我们的疫苗产品暂时还并不具备太大竞争力。加上严格的批签发制度,企业产能很难扩张,目前国内厂商还没有太大的动力自主出海。

但未来,无论是要降价还是去发展中国家寻找市场,HPV疫苗等产品出海都将是必然的事情,“国内产能过剩,总要去想解决的办法。”从业者预计,HPV疫苗出海或将在2025年铺开。

国内市场并非没有需求,需要的是好产品。行业认为,虽然疫苗现在没有以前好做了,但比起创新药,国内疫苗的发展环境还是很不错的:渠道上,销售是一票制,只需要和CDC打交道,没有进院准入的苦恼;需求端,这几年自费的二类苗市场已超过免疫规划的一类苗,民众接种意识和付费意愿都在提高,早期女孩们甚至会从内地专门去香港接种HPV疫苗。

行业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疫苗行业仍是一个靠产品驱动的市场,而不是靠卷销售能力来驱动。产品力是关键,准入、需求和竞争都还不是大问题。在竞争的方面,HPV疫苗几百亿的市场目前只有4家企业的产品在卖,国产的一个单品就能卖80亿元,“竞争少,毛利高,再卷一卷也是应该的”。

也正因为目前疫苗市场并非供大于求,许多企业在研发和申报上还有许多回转空间,可以采用保守的策略,“可以立新项目,但不要老想着第一个去报批,难度太大了,谁家报就跟着在后面报,产品上市以后再发力,通过技术和管理,在市场份额上超过它。”

但一场新冠过后,行业预期已经不一样了。技术、人才、产能都已跃升了一个台阶。就技术层面而言,新冠留下最显著的产物可能就是mRNA。一些过去卡在研发上的产品,mRNA或许可以提供新的解决思路;非预防的治疗性疫苗,包括肿瘤疫苗,都在拓宽人们对疫苗产业的想象空间。

从业者感慨,mRNA归根结底还是一项新技术,新冠的特殊事件后,再花十几年去验证、商业化落地不足为奇。而在此期间,mRNA也许和新药的ADC等技术一样,会经历出海、技术授权等过程,才能合纵完成一个新产品的落地。

比如,新冠期间,有mRNA从业者乘势而上,联合资本的力量成立了新公司,但并未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新冠上。目前,该公司的mRNA递送载体专利技术是香饽饽,国内有多家传统疫苗厂商表示有授权引进意愿,而该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出海,争取更高的成交金额和更有保障的临床及商业化推进能力。

对于保守的疫苗行业而言,licenseout在未来也许不会再是陌生词汇。今年1月,康华生物宣布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HilleVax合作,授权出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得海外权益,首付款1500万美元,交易总额高达2.705亿美元。在行业人士的印象中,这是我国第一个授权出海的疫苗技术。

5、不进则退

新冠后,以mRNA为代表的技术遍地落花,但结成果实仍需时日。行业认为,要突破创新的瓶颈,行业分散会是一个问题,这同时也给监管带来难度。“疫情前中国有不到50家有疫苗生产证的企业,疫情期间扩容了很多,但现在不仅要回去,而且还应该更少。”

事实是,新冠并没有成为小企业“鲤鱼跃龙门”的风口,疫苗大厂对于工艺和生产安全性的成熟、对于风险的预判和承受能力,新锐的创新企业仍难以跨越。

这是疫苗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但行业也的确习惯保守了。一家以研发见长的上游疫苗企业,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不断研发新技术,再卖给大厂,在新冠期间仍拒绝资本注入,“资本一介入研发压力就大了,话语权就没了。我们不是百济,这点技术能力,没信心能有这么大的定力和底气,不让资本方来左右我们。”行业小,这家企业员工称,公司目前的合作都在熟人圈内,也很少有项目买断之外的合作形式。

虽然大厂也开始到处寻求新技术,但也对合作仍有犹疑,“整合的思维还没起来,总觉得几个人的小公司能做的,我们大厂为什么不能做?”国内创新药这几年形成的共识还未完全传导到疫苗行业:大公司复杂多层的决策机制会抹平创新的锐度,小厂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大厂的生产与商业化能力,二者需要深度整合。

陈建国指出,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行业马太效应也将显现,“特别是中间规模这些营收二三十亿的企业,现在应该去系统思考,不进则退。要么通过研发报批,走技术路线,把自己和其他人拉开;要么强强联合,并购或被并购,变成一个更有实力的企业。”



新闻照片.png


责任编辑:白芨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