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获批上市!

导读:美国FDA批准UCB公司研发的KYGEVVI上市。

近日,美国FDA批准UCB公司研发的KYGEVVI上市,用于治疗症状起始年龄≤12岁的成人和儿童胸苷激酶2缺乏症(TK2d)患者,是全球首款且唯一获批的TK2d针对性治疗药物。


01 超级罕见且致命


TK2d,一种极为罕见且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据估算,其全球患病率约为每100万人中1.64例。患者常于幼年发病,逐渐丧失行走、吞咽及自主呼吸能力,发病年龄在12岁及以前的患者死亡风险尤其高,多数在症状出现后3年内即早逝。长期以来,针对TK2d,除支持治疗外,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获批,患者和家属只能在绝望中艰难挣扎。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TK2d如此可怕的病症呢?这需从线粒体DNA合成谈起。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而胸苷激酶2(TK2)是线粒体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主要负责线粒体内嘧啶核苷酸的磷酸化。当TK2基因发生致病变异时,TK2酶功能失效,这会致使线粒体DNA合成底物缺失,进而导致线粒体DNA减少,肌肉细胞能量代谢出现严重障碍。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逐步丧失重要的运动和生命维持功能,预后极差。


KYGEVVI采用了创新性的“代谢旁路”疗法。KYGEVVI是由doxecitine和doxribtimine组成的嘧啶核苷组合药物,这两种成分能够绕过失效的TK2酶,直接补充线粒体DNA合成所急需的底物——脱氧胞苷和脱氧胸苷,使其融入骨骼肌线粒体DNA,从而修复TK2d患者受损的线粒体功能。简言之,如同在一条原本堵塞的道路旁开辟一条新的旁路,让“物资”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保障线粒体的正常运作。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治疗方式,与以往仅提供支持治疗的手段相比,有着本质区别,标志着TK2d的治疗从对症支持迈向对因治疗的关键转折,是线粒体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微信图片_2025-11-10_122428_168.png

KYGEVVI研发进展

图片来源:药智数据-全球药物分析系统


02 市场困境


尽管KYGEVVI在科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商业层面,它却不得不面临超罕见病药物研发所共有的市场困境。TK2d作为一种超罕见病,全球患者群体仅在百人量级左右,如此小众的市场规模,使得药物研发的经济模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超罕见病药物来说,由于患者数量稀少,研发过程中招募受试者的难度极大,临床试验的开展往往困难重重,这进一步增加了研发的时间和成本。此外,超罕见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针对这些疾病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供参考的资料和经验有限,也加大了研发的难度和风险。


为了收回研发成本并获取一定的利润,药企往往不得不将超罕见病药物的价格定得极高。虽然目前KYGEVVI的具体定价尚未完全明晰,但参考过往超罕见病药物的定价策略,其价格必然不菲。例如,曾经引发广泛关注的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未纳入医保前,年治疗费用高达百万元级别。如此高昂的价格,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难以承受。


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患者急需有效的治疗药物来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高昂的药价却让他们望而却步,无法获得本应有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医保支付成为了关键的一环。然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超罕见病药物的天价账单,医保支付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将超罕见病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可能会对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挤压其他常见疾病患者的医疗资源。


为了解决这一支付难题,创新支付方案应运而生。风险共担机制就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思路。药企与医保部门、保险公司等合作,共同承担药物治疗的风险。例如,药企可以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来调整药价,如果药物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药企可以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或退款。这样既能减轻患者和医保的支付压力,也能激励药企不断提高药物的疗效。国际基金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支付方式。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汇聚各方资金,建立专门的罕见病治疗基金,为超罕见病患者提供经济支持。一些慈善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在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募捐等方式,为患者筹集治疗费用,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困境。


03 中国罕见病生态的构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KYGEVVI在美国的获批上市,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罕见病体系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诊断,是罕见病治疗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罕见病种类繁多、症状复杂,且发病率极低,导致其诊断难度极大。很多患者在确诊前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就医过程,辗转于多家医院、多个科室,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依然难以明确病因。据中国罕见病联盟对医务工作者的调查,多数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自己并不了解罕见病。这反映出我国在罕见病诊断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诊断技术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提升罕见病的诊断能力,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多家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旨在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提高罕见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此外,我国还不断加强对医生罕见病诊断和治疗知识的培训,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课程、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认知水平和诊疗能力。


审评审批环节,对于罕见病药物能否快速上市、患者能否及时用上救命药起着关键作用。以往,新药上市需要经过漫长的审评审批过程,这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无疑是漫长的煎熬。为了加快罕见病药物的审评审批速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设置了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等加快上市通道。将罕见病用药品注册检验批次由3批减为1批,每批次用量从全项检验用量的3倍减为2倍,还对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减免临床试验。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缩短了罕见病药物的审评审批时间,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能够早日用上有效的治疗药物。


支付问题,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又一重大难题。正如前文所述,超罕见病药物价格高昂,患者家庭往往难以承受。虽然我国已经将一些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仍有许多高值罕见病药物未被医保覆盖,患者用药负担依然沉重。解决罕见病支付难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支付体系。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罕见病保障的投入,完善医保政策,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限额,将更多的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另一方面,要鼓励商业保险参与罕见病保障,开发针对罕见病患者的专属保险产品,为患者提供补充保障。


本土研发能力的提升,是我国罕见病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我国罕见病药物市场仍主要依赖进口,本土研发的罕见病药物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罕见病药物开发临床试验费用给予补助,给予罕见病药物更长的数据保护期,降低罕见病进口注册成本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本土药企开展罕见病药物研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了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KYGEVVI的获批上市,为全球TK2d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我国罕见病生态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持续完善罕见病诊断、审评审批、支付和研发等各个环节,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可及的罕见病治疗生态。


参考来源:UCB公司官网;药智数据-全球药物分析系统


微信图片_20250703103327.jpg


药智.png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