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石药集团药物研发与对外合作动作频频,正在加速转型。
近日,石药集团宣布,其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帕金森病治疗新药ALMB-0166已获NMPA批准,即将在中国开展Ⅱ期临床试验。该药物瞄准帕金森这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承载着石药在神经领域的期望。
01 盼新药解围
石药集团的成药业务涵盖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代谢等多个板块。
其中,神经系统板块凭借恩必普、舒安灵、明复乐等核心产品,长期贡献着最高比例的营收,是石药的“业绩压舱石”。以明星产品恩必普(丁苯酞)为例,这款重磅药物年销售额曾超过60亿元,为神经系统领域带来可观的收入。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石药神经系统药物收入为37.55亿元,同比下滑28.3%。该板块主要产品中,仅明复乐因新增“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适应症纳入医保目录实现销售收入同比上升,而曾经的“顶梁柱”恩必普与舒安灵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恩必普的收入下滑直接与医保谈判降价挂钩,作为医保目录内的常用药,价格下调虽扩大了患者可及性,却也对短期营收造成了显著冲击。
当核心产品受政策、市场竞争影响增长乏力时,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成为必然选择。石药集团近年来持续加码神经系统领域的创新管线储备,ALMB-0166或是该板块的潜力管线之一。
ALMB-0166由石药附属公司AlaMab Therapeutics自主研发,是一款同类首创(First-in-class)针对全新靶点半通道膜蛋白Connexin43(Cx43)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抑制剂。除了帕金森病,该药物还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脊髓损伤等疾病。
帕金森病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用药仍以左旋多巴等缓解症状药物为主,尚无能够逆转疾病进程或实现治愈的手段,存在显著的未满足临床需求。ALMB-0166通过抑制Cx43半通道,减少神经炎症因子的释放与扩散,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临床前研究显示,该药可显著延缓多巴胺减少、恢复动物行为学功能,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显示出令人期待的潜力。
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报告,2024年全球帕金森病治疗市场规模约为62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增长至1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1%。人口老龄化正在推动该类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
若ALMB-0166能顺利完成Ⅱ期、Ⅲ期临床并成功上市,有望为石药集团神经系统板块带来新增量。此外,ALMB-0166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其他适应症上开展临床研究,有望为其未来市场表现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不过,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从Ⅱ期临床到最终商业化,ALMB-0166仍需跨越诸多技术、临床与注册审评关卡。对于急需业绩提振的石药集团而言,ALMB-0166是“希望”,但绝非“即时解药”,它的价值兑现,还需时间与耐心的双重考验。
02 突围之路
为应对集采带来的挑战,作为从原料药、仿制药时代走来的老牌药企,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将创新药研发视为未来增长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石药研发投入持续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9.87亿元、48.30亿元和51.91亿元。2025年上半年更进一步,研发开支达26.83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的26.2%,足以体现石药对创新药的重视程度。
研发成果正逐步落地。今年上半年,石药有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包括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善泽平、治疗成人中度至重度慢性疼痛的美洛泰,以及恩益坦(新增“中度至重度持续性过敏性哮喘”适应证,进一步扩大患者覆盖范围)。另有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5款产品的上市申请获受理,若这些产品顺利上市,将进一步丰富石药集团的创新药管线,为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的药物
图片来源:石药集团2025年半年报
除了推动自研产品上市,“对外授权”也成为石药拓展创新价值回报的途径。2025年上半年,石药集团授权收入达10.7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的10.5%,这部分收入不仅直接抵消了成药业务下滑的部分压力,更验证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从具体合作来看,4项授权交易包括:2月,将抗癌药物SYS6005独家授权给Radiance Biopharma,交易总金额超12亿美元;5月,向Cipla USA授权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的美国商业化权利,总交易额超10亿美元;6月,与阿斯利康达成AI驱动的新型口服药物开发合作,潜在交易总额更是高达53亿美元;7月,又将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授权给Madrigal,交易金额20.75亿美元。
这4笔交易合计潜在金额超95亿美元,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国际药企的认可证明了其创新药的研发能力。这对于一家正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信心背书”。
在研发投入与对外授权之外,石药集团还将目光投向了AI技术,尤其是在其重点布局的神经系统领域,AI正成为破解“血脑屏障”这一技术瓶颈的关键。
对于神经系统药物而言,目前行业内热门的ADC、双抗等大分子药物,因分子量较大、脂溶性低,难以穿透血脑屏障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小分子药物因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相比之下,小分子药物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而AI技术在小分子药物开发中的优势更加明显。
石药已在财报中明确表示,要建立“行业领先的AI药物发现技术平台”。2023年8月,集团分别与英硅智能、晶泰科技达成AI辅助药物研发合作;2025年5月,与阿斯利康就AI驱动口服小分子药物开发签订协议。
2024年10月,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石药集团Lp(a)抑制剂YS2302018。这笔合作便是石药集团AI平台的“代表作”。该化合物是由石药AI驱动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平台发现,平台利用AI技术分析目标蛋白与现有化合物分子的结合模式,对其成药性进行针对性优化,最终选出高效且具有优良开发性的Lp(a)小分子抑制剂。
03 结语
从宏观的角度看,ALMB-0166只是石药创新转型中的一个代表。面对集采带来的业绩压力,石药正在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拓展创新药管线、积极推进对外授权合作、重点布局AI制药等策略,努力构建更加多元、更具韧性的业务体系。
转型绝非一蹴而就,创新药研发也注定伴随高风险与长周期。但无论ALMB-0166最终能否成功,石药集团在创新之路上的持续投入与战略调整,已显示出石药加码创新的的决心。其未来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各公司官网
2、财通证券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