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斯利康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这位制药巨头掷出调整战略的重磅炸弹:正式退出神经科学领域,转而将资源聚焦于减重、免疫学等核心领域。
1.斩断管线
阿斯利康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终止了多款神经科学项目的开发,包括与礼来合作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MEDI1814、处于2期临床的偏头痛单抗MEDI0618、治疗糖尿病神经痛的双抗MEDI7352,至此公司神经科学在研管线清零。
图片来源:阿斯利康2025年Q1财报
神经科学领域因大脑及神经系统复杂性极高、发病机制模糊,导致临床试验成功率低、研发周期长,被公认为充满挑战的“研发黑洞”。
以艾伯维为例,其在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的关键候选药物Emraclidine于2024年11月遭遇重大挫折:两项关键3期临床试验均未达到主要疗效终点。这一失利直接引发市场剧烈反应,公司股价单日暴跌超过12%,市值一夜之间缩水超400亿美元。此次失败促使艾伯维反思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研发策略,在2025年的JPM医疗健康大会上明确表示,未来在早期研究阶段大额资金投入将采取更审慎的评估机制。
美国药物生产与研发协会数据显示,作为最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症过去20多年全球累计研发投入超6000亿美元,300余款药物折戟,研发失败率高达99.6%。强生、罗氏、默沙东等全球大药企均曾在这一领域遭遇滑铁卢。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即便药物成功获批上市,其商业化进程仍面临患者支付能力的挑战。以中国市场为例,Leqembi(仑卡奈单抗)等进口药暂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需全额自费承担治疗费用,年均数十万的支出对普通家庭构成沉重经济负担。而在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对部分神经科学药物设置的报销限制,为其商业化之路增添阻力。
从阿斯利康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表现来看,其总营收达135.88亿美元,产品总收入达13.51亿美元,其中肿瘤业务以56.43亿美元收入占据42%的核心比重。糖尿病药物Farxiga同比增长15%至20.58亿美元,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与以上优势业务的强劲表现相比,其神经科学领域管线贡献偏低。用于治疗罕见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为该药物获批适应症之一)的Soliris(依库珠单抗),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下降40%至4.44亿美元,仅占公司总营收3%。
面对如此现实,为提升整体投资回报率,阿斯利康不得不将有限资源向市场规模庞大的肿瘤、免疫及代谢疾病领域倾斜。正如CEO Pascal Soriot所言:“我们无法为所有项目提供资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更适合由专注于此的公司来深耕。”
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中,渤健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Leqembi和礼来的Donanemab已率先在该领域建立市场优势,而偏头痛治疗领域的竞争则集中于安进和梯瓦的CGRP抑制剂。基于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考量,阿斯利康最终宣布全面退出神经科学领域,聚焦高增长治疗赛道。
2.押注高成长赛道
阿斯利康退出神经科学并非简单的减法,而是基于价值坐标系的重新定位。
阿斯利康生物制药研发执行副总裁Sharon Barr强调,退出神经科学领域,是为了集中资源支持核心治疗领域和高价值项目,资金将重新投入体重管理、血脂异常、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学等领域。
阿斯利康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提出,拟在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较2024年的营收541亿美元增长接近50%。而在阿斯利康披露的驱动其业绩增长的多款具有销售峰值超过50亿美元潜力管线中,就包括体重管理的GLP-1类管线。
随着全球肥胖人口突破20亿,减重赛道迎来爆发式增长,以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减重疗法已展现出千亿级市场潜力。例如,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2024年全球销售额约293亿美元,同比增加38%,礼来的替尔泊肽2024年实现销售额164亿美元。
当前GLP-1类减肥药以注射剂为主,全球市场还没有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获批上市,阿斯利康早在2023年11月,就从中国企业诚益生物引入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AZD5004(ECC5004),选择以差异化策略切入火热的GLP-1减重赛道,小分子药物是当前GLP-1赛道的重要补充。AZD5004在1期试验中,4周实现减重5.8%,并且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标。同时,阿斯利康还计划将AZD5004与SGLT2抑制剂Dapagliflozin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和心力衰竭患者。AZD5004与口服PCSK9抑制剂AZD0780联用具有进一步降低高风险心血管疾病的潜力。
虽然基于GLP-1的疗法在肥胖及相关共病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效果,但其普遍存在的肌肉质量流失这一潜在副作用,可能对该类疗法的长期应用形成限制。阿斯利康与SixPeaks Bio展开合作,致力于开发以“保留肌肉质量”为核心差异化优势的减肥药物。该药物通过靶向激活素受体IIA/B的抗体机制,旨在解决现有疗法的肌肉流失问题。
此外,阿斯利康还在肥胖治疗领域进行了多元化的药物布局,积极开发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产品。其中包括胰淀素疗法药物AZD6234,以及GHSR反向激动剂、MCHR1拮抗剂、IGFBP2类似物、GPR75调节剂等多种不同靶点的药物。
肿瘤领域向来是阿斯利康的“现金牛”,2025年第一季度肿瘤相关产品合计销售额超过56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超过四成。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Tagrisso)收入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5%。PD-L1单抗度伐利尤单抗(Imfinzi)实现销售额12.61亿美元,同比增加13%。与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HER2 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Enhertu)实现销售额5.96亿美元,同比增加29%。
阿斯利康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呼吸与免疫(R&I)业务同比增长11%至20.84亿美元,成为增速最快的板块。阿斯利康已在哮喘、慢阻肺(COPD)治疗领域已建立稳固的市场地位。Saphnelo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7.23亿美元。哮喘用药Tezspire已在全球近60个国家/地区获得批准,销售额以81%的增幅达2.17亿美元。
面对特应性皮炎、狼疮等免疫疾病的庞大患者基数与未满足需求,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达成1.75亿美元合作,共同开发多特异性抗体疗法,目标瞄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适应症。同时,收购亘喜生物的GC012F CAR-T疗法,探索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试图在自免领域抢占一席之地。
3.聚焦和瘦身策略
阿斯利康全面退出神经科学领域并非孤例,而是全球药企“聚焦和瘦身”浪潮的缩影。
辉瑞于2019年分拆仿制药业务,与迈蓝合并成立晖致,彻底剥离非核心资产,全力聚焦创新药研发。
诺华也分拆仿制药部门Sandoz独立上市,同样将重心转向创新药业务。
BMS因核心产品面临专利到期,2024年启动15亿美元瘦身计划,裁员2200人、关闭癌症免疫学研究中心,终止12个早期项目,将资源集中于Reblozyl和Opdualag等核心产品。
2023年,武田制药大规模精简管线,停止开发18款覆盖肿瘤、神经科学等多个治疗领域的药物,集中资源于最有潜力和符合公司长期战略的项目。2024财年一季度实现1208亿日元的全球收入,同比增长2.1%。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些“聚焦策略”与“瘦身行动”底层逻辑基本一致:剥离低回报资产,将资源集中于免疫、减重、肿瘤等高增长、高确定性领域,以应对专利到期压力与研发效率挑战。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聚焦策略也可能带来潜在问题,当行业集体逃离神经科学、罕见病等“难啃的骨头”,未满足临床需求领域可能出现创新真空。因此,药企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需要找到效率与创新的平衡。
4.结语
阿斯利康的战略转向,本质上是对医药行业“研发高风险与市场高回报”规律的主动顺应。
在商业目标与科学探索的平衡中,每一次战略取舍都是对生命健康研发价值的重新权衡。退出神经科学领域,体现了阿斯利康对市场趋势的预判。当药企将资源集中投向高增长赛道时,如何在追逐商业回报的同时,确保对复杂疾病领域的长期投入,成为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课题。
参考资料:
1、《直面99.6%研发失败率:全球药企如何在阿尔茨海默病市场“掘金”?》21世纪经济报道
2、AstraZeneca Abandons Neuroscience,Prioritizes Weight Loss,Immunology,biospace
3、阿斯利康官网、财报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