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产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药物接连迎来突破:
1月,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新适应症,成为国内首个获批AS适应症的国产IL-17A抑制剂;3月,恒瑞医药的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片获批上市,首个适应症就是强直性脊柱炎;紧接着4月,恒瑞医药的另一款产品——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成为第二款获批AS的国产IL-17A抑制剂。
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国产创新药强势突围,不仅打破了同类进口药物的长期垄断局面,为中国A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标志着国产创新药从“跟随者”向“破局者”的角色转变,为百亿AS药物治疗市场注入全新活力。
百亿药物治疗市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紊乱造成身体各关节慢性炎症的疾病,主要会损伤骶髂关节和脊柱,进而引发其他部位的僵硬疼痛。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关节融合和脊柱僵化,波及眼睛、心肺和肠胃等身体器官。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早期AS的主要治疗方式。得益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AS药物市场规模总体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市场规模由70.64亿元增至116.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2%。
2014-2022年中国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及产值
图片来源:智研咨询
然而,由于强直性脊柱炎复杂的病理机制,使得AS的治疗难以通过单一手段奏效,在生物药问世前,AS的治疗长期停留在“缓解症状”阶段,主要依赖三类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一线用药,它们通过抑制环氧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快速缓解疼痛和晨僵。代表药物包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约70%患者早期症状可得到控制。但这类药物仅能缓解症状,无法阻止骨破坏和疾病进展,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心血管事件等副作用。
柳氮磺胺吡啶(DMARD)是传统的抗风湿药物,因其可以在肠道内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而起到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临床上可见外周滑膜炎症状患者,一般都选择柳氮磺胺吡啶进行用药。但该药作用缓慢,疗效不尽如人意。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在急性炎症期可快速缓解症状,但其全身性副作用(如骨质疏松、代谢紊乱)限制了长期应用,指南明确建议避免系统性使用,仅在局部关节注射时短期应用。
整体而言,传统治疗药物价格便宜,构成早期治疗的“基石”,但在疾病控制深度和长期预后上存在明显短板,这也为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市场拓展留下了广阔空间。
靶向药物重塑治疗范式
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治疗领域迎来革命性突破,以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为代表的靶向创新疗法,逐步取代传统药物的“治标”模式。这一变革不仅显著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更推动了百亿级市场格局的重构。
TNF-α抑制剂作为第一代生物制剂,通过中和TNF-α活性,快速缓解疼痛并抑制骨侵蚀,临床缓解率达60%-70%。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修美乐)作为该领域标杆,自2002年获批上市至今,全球累计销售额超过2000亿美元,曾经11年蝉联“药王”,即使在生物类似药大量出现的2024年,依旧实现了89.9亿美元的销售额。
IL-17A作为介导AS骨破坏的关键细胞因子,成为新一代靶向治疗的重要突破口。多项临床研究显示,IL-17抑制剂能有效减少患者椎体边缘的炎症损伤和脂肪沉积,抑制新生骨赘的形成并延缓影像学进展。与TNF-α相比,IL-17A高度参与AS炎症的发生发展,抑制IL-17A可为患者提供更直接、更广泛的治疗获益。司库奇尤单抗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IL-17A抑制剂,2020年在中国获批AS适应症,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到61.41亿美元,同比增长25%。
与此同时,以JAK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药物以口服给药为核心优势,成为生物制剂之外的重要补充。研究显示,JAK抑制剂能直接阻断与脊柱关节炎发病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通路信号,在AS治疗领域极具前景。辉瑞的托法替布和艾伯维的乌帕替尼已在中国获批AS适应症,其中乌帕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59.71亿美元,同比增长50.4%。
除已获批疗法外,AS治疗领域的创新探索持续活跃。IL-23抑制剂、PDE4抑制剂等新机制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双特异性抗体、干细胞移植、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方向也为攻克难治性AS提供新路径。这些疗法与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共同构建起多元化治疗体系,而国产创新药的加速上市为百亿市场重构注入新动能。
国产创新药崛起
中国强直性脊柱炎药物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国产化变革。过去十年,以生物类似药为切入点,国内药企逐步打破进口垄断,而2025年国产创新药的密集获批,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迈入“自主创新”时代。
自2019年11月百奥泰的格乐立获批上市以来,国内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已增至7款,且均覆盖AS适应症。国产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显著拉低了AS治疗门槛:原研药修美乐经医保报销后,首年及维持治疗费用仍在3万元以上,而国产阿达木单抗如格乐立、汉达远、苏立信等,通过援助计划等方式首年费用和每年维持费用仅需1.5万元左右。随着司库奇尤单抗、乌帕替尼等重磅品种的生物类似药/仿制药进入临床III期,叠加生物类似药集采政策推进,国产药企正以惊人速度加速渗透AS药物市场。
真正改写市场格局的是国产创新药的技术突破。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通过双载体噬菌体平台技术稳定药物分子,延长疗效持续时间并降低给药频率,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治疗方案。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采用人源化抗体结构,与已获批的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相比,具有更高的IL-17A亲和力,能更高效阻断IL-17A/IL-17R信号通路,强化骨破坏抑制效果。其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则通过引入特色药效团结构组合,更加精准作用于JAK1,对JAK2及JAK3的抑制作用明显更低,显著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造血系统不良反应,为长期用药安全性提供保障。
在研管线中的“下一代疗法”则展现出中国药企的前瞻性布局。丽珠医药和鑫康合生物合作研发XKH004是国产进展最快的IL-17A/F双抗,同时阻断两种促炎因子,III期临床结果显示出同类最佳的治疗潜力;诺诚健华的TYK2抑制剂ICP-332可以减少抑制其他JAK家族成员所带来的副作用,有望成为替代JAK1抑制剂的口服小分子药物。
从生物类似药打破价格壁垒,到创新药实现靶点突破,中国药企正以“中国速度”重塑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生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中国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247亿美元,其中国产创新药份额将突破50%,AS领域或将彻底扭转“进口药主导”的历史格局。
结语
长期来看,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治疗药物市场空间广阔,国内药企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高歌猛进,随着更多创新成果落地,不仅将重塑AS药物市场格局,为患者带来福音,还将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推动中国创新药迈向新高度。
参考资料
1.《干细胞能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曙光吗?》,细胞工坊,2022年10月14日
2.《聚焦AS的致病机制,解析IL-17A抑制剂为何能在AS治疗中取得突破》,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2025年3月13日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