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至12日,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时隔5年再次访华,此行第二站到访深圳并参观了四家企业,其中包括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
晶泰科技与新加坡的渊源颇深。早在2022年,晶泰科技就与新加坡国家药物研发平台——实验药物研发中心(EDDC)达成了战略合作。
去年底,二者更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扩展自动化合成实验和大语言模型用于药物发现领域的相关合作,新加坡已成为晶泰科技出海东南亚的“桥头堡”。
无独有偶,药明生物、金斯瑞、君实生物等中国创新药企近年来也通过建厂、投资、licence-out等方式掀起了一股下南洋的风潮。
借此我们提出两个思考:新加坡对中国创新药企究竟有何魔力?撇去“出海概念”的浮沫,在寸土寸金的狮城,中国创新药企又该如何盈利?
机遇:撬开东南亚门户
从上海浦东机场机场起飞,只需6小时就能抵达新加坡樟宜机场。
地理距离上的亲近性、文化语言上的亲密性是中国企业出海新加坡的先天优势,政策层面的激励同样诱人。
据悉,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或区域总部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享受低至15%的企业税收优惠;
按合格建筑物或构建物施工、改建或扩建的合格资本支出,可享受初期25%免减税,以及其后每年5%免减税等。
除此之外,跨国药企的涌入还让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效应日趋明显。
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诺华、辉瑞、罗氏等世界顶级的制药公司均在新加坡投资建设有大规模创新研究基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联动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海量的合作机会。
更让中国biotech着迷的,是新加坡医药监管体系的接轨。
新加坡药监机构——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是国际人用药品技术协调理事会(ICH)、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和监管网络ACCESS、ORBIS、东盟评估协调组织(JACG)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核心成员。
这为成员国间的GMP检查和评估结果互认,打下了基础。
同时新加坡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下的全球首个最高评级监管机构,取得成熟度等级四的高评价,其高标准、高质量和严谨性都是东盟乃至亚太地区的领先水平。
这意味着在新加坡获批的药物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注册速度可能会加快,能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落地转化。
尤其是技术前沿且厂房面积小的GCT(基因与细胞治疗)行业,新加坡一流的生产GMP条件,是一种强有力的质量背书。
新加坡这个理想跳板,能为中国创新药企撬动整个东南亚乃至更大的市场。
挑战:相似又不同的问题
中国创新药企早在2022年就开始密集与新加坡发生关联,在先发优势几乎消耗殆尽的当下,更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首先是成本,新加坡物价和地价昂贵,新建制造中心的全过程成本极高。
例如巨头诺华,进入新加坡以来总投资已超过10亿美元,今年三月的一次扩建工程耗资就高达2.56亿美元;
CXO龙头药明生物在新加坡打造的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的投资也高达14亿美元。
如此大手笔对于资本寒冬下的中国biotech而言绝不是一笔小数字,需要仔细评估回报期和成本效益。
其次东南亚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各国之间市场偏好及支付能力存在差异,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调研和适应。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是东南亚第一和第二大医药市场,且两国药物进口率都超过90%,是东南亚医药市场放量的主要来源。
但两国的公共医疗体系截然不同,泰国拥有相对稳定的公共医疗体系,约90%以上的民众享有政府医疗保险,自费医疗OTC药品则仅占20%左右市场。
而印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市场的重心却在偏远地区,商业难点在突破复杂的分销渠道。
因此东南亚是一个看似统一的市场,实则企业需要面对的仍然是各国相对独立的分散市场。
最后,中国企业长久以来都擅长在性价比和生产环节中建立和创造优势,但东南亚市场的原研药早已由MNC把持,仿制药市场被印度的药企大量占领。
在价格低廉的印度仿制药冲击下,单纯的价格优势是很难建立的,还需要在产品的疗效、质量、安全性或价格等方面具备相应的竞争力。
探索:下半场赛点在哪?
出海是起点,不是终点。
对于中国创新药企而言,更重要的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和自身产品的清晰定位作出决策,运用自己的核心优势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扩大市场影响力。
面对东南亚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药企都提出了哪些竞争策略?
药明生物:“全球双厂生产”,继美国马萨诸塞州基地后首次布局亚洲地区海外大型CRDMO基地,平衡地缘政治影响,保证产品的全球供应,同时消除在不同供应商之间进行技术转移的风险。
晶泰科技:与国家药物研发平台——实验药物研发中心(EDDC)建立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强大的科学团队和丰富多样的研究管线,加强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持续缩短生物学研究成果向临床药物转化的周期。
君实生物:与康联达生技(RxilientBiotech)在新加坡设立合资公司,在东南亚9国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进行合作开发和商业化,今年二月新加坡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篇幅有限,在此仅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竞争策略,对于中国创新药企在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市场中接下来的商业表现,智药局也会进行持续地观察。
责任编辑:白芨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战况播报—————————
2024中国医药CRO/CDMO企业排行榜评选活动
投票倒计时1天
截至4月16日9:00时,已有126家企业报名参赛。累计投票数达204906票,访问量达91万+;
都正生物凭借32938票暂列CRO企业人气品牌榜首,科默医药和华威医药分别暂居第二、第三;
亚宝药业以14782票暂居CDMO企业人气品牌榜第一,亨迪药业和星昊医药分别暂居第二、第三。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