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洪博士 | gold rush再现?PROTAC技术如何赋能突围创新药赛道

导读:专访苑东生物副总陈洪博士。

你知道有这样一种技术被礼来、拜耳、辉瑞等多位业界大佬所青睐吗?你知道这项技术截至目前已成就百亿交易、带来百亿市值吗?这项吸引万众目光的新兴技术就是目前药物研发的新宠——PROTAC技术

PROTAC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创新药研发中不可成药、难成药靶点等成药性方面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国外甚至因此刮起一阵PROTAC技术的“淘金热”。PROTAC可谓是初出茅庐却万众瞩目,然而这项新兴技术是否值得入局?它自身又有怎样的优势与风险?

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本次药智访谈专访了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发中心总经理陈洪博士,为我们深度解析PROTAC技术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应用突破与未来发展方向。


陈洪,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发中心总经理。河北省“百人计划”医药专家和外专局特聘专家、四川省“千人计划”医药专家,美国ClevelandStateUniversity分析化学博士学位。两年ClevelandClinicFoundation生物医药博士后研究经历。拥有25年在美国Adolor、J&J、Teva和NexgenPharma和以岭药业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历;曾担任过全球最大仿制药公司Teva的分析和技术服务总监以及美国NexgenPharma的研发总监和高级总监,以岭研究院副院长。领导和参与30多个新药和仿制药的研发,其中一个一类新药(Entereg)和17个ANDA固体和液体制剂产品获得美国FDA批准和3个固体一致性评价获得中国CDE批准上市。现负责苑东生物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仿制药研发和国际制剂注册申报,有着丰富的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国际认证、研发质量体系建立、制剂注册申报的经验。


记者:对于PROTAC技术发展的现状,您如何评价?

陈洪:关于PROTAC技术发展的现状,简要的讲,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

一个是时间的维度,对比ADC药物百年发展史,从技术萌芽到发现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问题,直至成功爆发的历程。PROTAC技术虽然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我认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有很多的技术难点等待克服、也有很多的技术盲点等待发现和优化。

第二个维度,是技术深度PROTAC技术从理论上讲,与小分子药物作用机制有本质的区别。小分子抑制剂通过对靶蛋白的结合、抑制,阻断靶蛋白的生物效应,可以理解为“1对1”的关系;而PROTAC分子一端结合靶蛋白,另一端则发挥E3泛素酶招募功能,利用机体众多的泛素酶来清除目标蛋白,并且循环利用,因此可以理解为“N对1”的关系。

可以说PROTAC是小分子创新药领域的一项技术革新,点燃了整个创新药行业的热情。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PROTAC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超过二十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不仅技术本身日趋成熟,同时也基于PROTAC技术理论,拓展了很多细分研究领域,例如溶酶体、自噬体蛋白降解技术(LYTAC、ATTEC和AUTAC)、抗体偶联PROTAC(AbTAC)、纳米抗体PROTAC(GlueTAC)、光控蛋白质降解技术(PHOTAC)等新兴前沿技术。

总结来讲,PROTAC技术初出茅庐、潜力无限。

记者:您提到了PROTAC技术与传统小分子抑制剂在机制上有着本质之分,那么您认为这些区别让PROTAC技术更具备哪些优势?

陈洪:刚刚我们提到了PROTAC分子与传统小分子抑制剂在机制上的本质区别:传统小分子抑制剂与靶蛋白是“1对1”的关系;而PROTAC分子可以借助“N个”泛素酶,并且可以循环利用。理论上,PROTAC分子与靶蛋白达成了“N对1”的关系。那么从这一点来看,PROTAC技术具有增效减毒、减少药物用量、提高安全性的潜在优势。

此外,更为核心的是,小分子抑制剂必须要与靶蛋白强结合,“牢牢抓住”结合口袋才能发挥抑制作用;而PROTAC分子依据的是“接近-诱导”机制,理论上不需要与靶蛋白有很强的结合,这样就为80%的小分子不可成药靶标,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可能性。可以说,在解决不可成药、难成药靶点的成药性方面,潜在优势、前景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小分子抑制剂对靶蛋白的抑制是“可逆”抑制,PROTAC则是“不可逆”的降解、清除靶蛋白。对于一些易于发生耐药的靶点,PROTAC在克服耐药性方面,也具有很好的优势。

记者:目前PROTAC技术本身的发展瓶颈/壁垒是什么?该如何突破?

陈洪:关于技术发展瓶颈/壁垒的问题,首先可以坦诚的讲,我们采用的策略主要还是跟随式创新,或者可以说是follow的基础上,有我们差异化的创新思路。所以,对于更大、更深入的瓶颈/壁垒不做过多的延伸,结合我们实际的研究案列,我小范围的谈谈我们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的解决思路。

例如BRD4这个靶点的PROTAC蛋白降解剂,我们看到了包括PROTAC技术先驱Arvinas公司在内的众多行家,都看好这个靶点,都在做相关PROTAC的研究。但是,几乎所有的PROTAC分子设计都采用了同一个结构母核的“弹头”,这也是大家最后得到的结果数据几乎相同,在这个靶点上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因素之一。可以说是药化设计方面的一个瓶颈/技术壁垒。

我们的突破思路,或者说拟定的突破点就是针对性的开发新颖性、成药性更好的小分子弹头。在真正开展PROTAC研究前,我们的药化科学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不断的优化小分子弹头的结构,最后成功应用于PROTAC分子的组装、优化。

其他瓶颈方面,包括PROTAC分子在药学性质的优化、制剂处方的筛选、临床前PK/PD评价等方面,相比传统小分子候选药物,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壁垒,当然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也得到了解决。

记者: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PROTAC技术运用到创新药的研发中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怎么去解决突破这些挑战?

陈洪:前面谈到PROTAC技术发展现状,我提到PROTAC技术初出茅庐、潜力无限。当然潜力不等同于商业化能力。特别是PROTAC技术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最终的成药性还需要等待临床验证。

国内当前的创新环境,通俗的讲,创新的呼声很热烈,但对创新失败的接受度并不高。PROTAC技术蕴藏了巨大的机会(goldrush),但终究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将PROTAC技术运用到创新药的研发中,面临最大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是需要从战略布局层面去做决策,挑战的是决策者怎么把握机会,同时将风险最小化。如何决策、布局思路,包括品种的选择、布局思路,创新属性的定位,以及技术平台的建设等都需要考量。

总的来讲,应对挑战需要远眺机会、正视风险。

记者:PROTAC技术如今已经趋于成熟,您认为未来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领域有哪些新探索?

陈洪:关于PROTAC技术的发展趋势,CraigM.Crews教授2022年在权威期刊Nature上做了详细的review,在此我不单独总结。Craig教授认为PROTAC未来发展的四大趋势将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确定最佳的蛋白降解靶点;扩大E3连接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将临床治疗范围扩展至肿瘤学以外的疾病;开发其它PROTAC模式。

对于提到的未来四大趋势,我们更关注的是最佳蛋白降解靶点的选择和E3连接酶的研究进展。因为,这两方面与PROTAC品种成药性的提升密切相关,也与我们的动态决策更为紧密。

记者:PROTAC技术现在是新药研发的热点,苑东生物基于怎样的考虑,也切入该领域的研发工作?

陈洪:苑东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的上市企业,我们早在创立之初就将研发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在创新药方面,我们目前有1个品种在临床3期,1个生物药进入临床2期,1个小分子药物即将进入临床2期,IND申报阶段的品种有3个,其它临床前探索阶段的项目有10余项。

PROTAC技术可以说是新药研发领域绝对的热点,无论国外bigpharm还是国内创新药企、biotech,大家都想抓住这个风口技术。

我们一方面也算是紧跟热点,但切入该领域,更多的基于对PROTAC技术本身作用机制、技术优势的分析,以及在解决未被满足临床需求方面的潜力所吸引。还有一方面,实际上PROTAC技术总的来讲,在技术转化、临床应用方面,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提供了很好的创新机会,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总的来讲,PROTAC带来的机会促使我们快速的切入PROTAC领域。


新闻照片.png


责任编辑:木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