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市场规模!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分析

导读:抗糖斗争,已持续几百年。

同款药物多个适应症,似乎成为药企成功的又一秘诀,“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就是如此。


据诺和诺德2022年报披露,司美格鲁肽所属的GLP-1业务全年收入833.71亿丹麦克朗(约合118.12亿美元),同比增长56%,可谓“重磅炸弹”级药物。


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彻底点燃全球药圈的研发热情:近期包括信达与礼来共同推进的玛仕度肽,针对减重适应症的临床二期数据,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但其实,司美格鲁肽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均为二型糖尿病。


降糖类药物,一块可媲美减肥药市场的“大蛋糕”,正浮出水面。


抗糖“斗争”,

已持续几百年


糖尿病被最早记载于公元前1550的古埃及的医书中,来自罗马的阿勒特斯可能是医学史上第1个使用diabetes来记录大量排尿的消耗性疾病的医生。


直至1900年,德国科学家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研究发现,狗被摘除胰腺后出现了糖尿病所有的症状并在不久后死亡,胰腺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开始被发现。


1921年,格兰特爵士和贝斯特重复了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实验,他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将健康狗的胰岛提取物注射到糖尿病的狗体内,可以使其恢复过来。


“直到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胰岛素注射疗法。”海金格医学总监——刘永升博士提到。


二甲双胍于在19世纪20年代便已成功合成,但是由于胰岛素的使用,二甲双胍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视。


直至50年代,人们发现胰岛素的局限性,二甲双胍再次回到人们眼前。经过临床验证,二甲双胍于1957年上市,成为一款双胍类降糖药。


1976年达蒙发明了胰岛素泵,使其成为一种便携式设备,定期向患者体内输送胰岛素。


发展至今,已有多款口服、注射等降糖药物面世。


百亿市场规模,

口服类降糖药分析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近几年保持个位增速,处于3%—7%之间。


2022年,在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加持下,迅速突破10%,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


微信图片_20230601093255.png

图1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

图片来源:医药笔记


从国内数据来看,中国则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数量全球第一。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6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8%,2020年高达11.9%,为1.3亿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位列世界第一。


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下,降糖药发展十分迅猛。


“在糖尿病的治疗上,前期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初期用以二甲双胍为代表的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当口服降糖药大剂量使用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仍超过7%后,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刘博士说道。


随着非胰岛素药物呈不断增长趋势,糖尿病治疗用药方面,传统药物仍是主流,胰岛素为刚需。


目前,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有8类,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SGLT2抑制剂、磺脲类、格列奈、DPP-4抑制剂、GLP-1等。


表1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微信图片_20230601093304.png

数据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新兴疗法/药物频现,

全新治疗曙光?


当下,降糖药物种类繁多,虽已经有相对完善、规范的治疗指南,但基于国内人口基数大、患者群体庞大的情况来看,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并不规范。


“就目前来看,医疗水平无法治愈糖尿病,只能通过相应手段进行控制。”刘博士认为。


刘博士提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寿命明显延长,合并疾病纷杂,降糖类药物的研发,需要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配合伴随疾病的治疗,减少药物之间拮抗作用,加强疗效协同或减少用药次数增强依从性,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以极大的减轻患者、国家卫生服务机构的负担。


好在随着全球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捷报频传,糖尿病患者迎来曙光。


2022年11月,FDA批准CD3单抗Teplizumab上市,用于延缓或预防成人及8岁以上人群的临床1型糖尿病,这可谓是糖尿病治疗里程碑事件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601093307.png

图2Teplizumab作用机制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历经24年终于研制成功的Teplizumab足以证明,相信随着此类糖尿病药物的陆续研发上市,数亿糖尿病患者将迎来更多福音。”叶博士说道。


事实上,除了药物控制、延缓疾病进程等手段,还有不少新兴疗法/药物已取得良好进展。


“比如糖尿病基因疗法药物已经进行临床阶段,RISPRTherapeutics和ViaCyte的VCTX210、Genprex开发的GPX-002等等。”罗博士提到。


除了基因疗法外,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也值得期待。


专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230601093311.png

刘永升,海金格医药医学总监、博士。


海金格医学战略委员会核心成员,近10年临床研究医学事务经验,涉及Ⅰ-Ⅳ期。进行过多项干细胞、细胞产品的IND申报工作、临床运营的医学支持等工作。


经验领域包括肿瘤、内分泌、呼吸、消化、风湿免疫等。协助多家Biotech公司及Biopharm公司进行医学策略梳理及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HeroldKC,BundyBN,LongSA,etal.Ananti-CD3antibody,teplizumab,inrelativesatriskfortype1diabetes[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19,381(7):603-613.


894ba01ed5dfb2d99b6ca51913f1e28.png


责任编辑:豌豆射手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