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药企业多急于转型,其中,很多选择了向创新药转型。而创新药的“3个10”(耗资10亿美金、耗时10年、成功率10%。在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成本没这么高),即使放眼全球,也只有少数企业敢于尝试。
为避开仿制药的过度同质化,很多企业选择了改良型新药,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成本(耗时、耗资)和成功率介于仿制药和创新药之间,但其销售的确定性较高。其技术壁垒还可降低同质化程度,从而延缓达到国采竞争门槛(第十、十一批门槛是≥7家)。
现据药智咨询于6月20日发布的《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2025)》,对我国注册分类改革以来改良型新药的研发进展,尤其研发成本,做一汇总分析。
所谓“改良型新药”,即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根据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改良的类型又分为2.1类(活性成分改良)、2.2类(新剂型、新工艺、新给药途径)、2.3类(新复方制剂)、2.4类(新适应症)等4类,并分别给予3年、4年、4年、3年的监测期。
批准:累计128个
2016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总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号)》正式给出改良型新药定义。
2018年,我国首次按新注册分类批准了2个改良型新药(按品种计,下同)。其后获批上市的品种数量逐年增多至2024年的31个。
美国FDA通过505(b)(2)(类似于我国的改良型新药,下文简称美国改良型新药)批准的产品更多,2017年达到峰值72个,其后每年批准的改良型新药数量也几乎占到当年批准新药总数的一半左右。
截至2024年底,美国已累计批准改良型新药648个。其中,2018~2024年批准了395个,是我国同期批准数128个的3倍。
2024年,在我国注册的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创新药达39个,即将追平同期美国的批准数(41个)。我国创新药批准数量与美国差距很小,但改良型新药与美国差距还很大。(详见下图)
申报
一、申报类型:2.2类跃居第一
2017~2024年,我国已累计申报改良型新药2379个。其中,申报最多的是2.4类,已过千个(1076个),占了45%。其次是2.2类,也申请了近千个(906个),占38%。混合类(其他)、2.3类、2.1类分别申请了190个、136个、71个,分别占8%、6%、3%。
2024年,全国共申报改良型新药548个,创历史之最,其中,申报最多的不再是2.4类,而是2.2类,2.2类申报了266个,占了近半(49%)。2.4类已退居第二,申报了181个,正好占了1/3。(详见下图)
二、申报企业:恒瑞第一、越洋第二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申报改良型新药品种数Top10企业中,本土:外企之比为7:3。
其中,申报改良型新药品种数最多的是江苏恒瑞医药,2017~2024年共申报了40个。
第二是后起之秀越洋医药,累计申报了25个,其中,越洋医药申报的口服改良型新药数量长期独占鳌头,作为中国化学制药协会二类新药(改良型新药)专委会创会主任委员单位,越洋医药乃实至名归。
另5家本土药企依次是上海云晟研新、石药、齐鲁、人福和浙江和泽,分别申报了21个、18个、17个、16个和14个改良型新药。
3家外企分别是强生、诺华和阿斯利康,分别申报了21个、20个和17个改良型新药。
不管是传统药企、医药新秀,还是全球医药研发巨头,都非常重视改良型新药的研发。(详见下图)
研发成本
改良型新药的优势之一就是比创新药的研发成本低,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呢?
改良型新药在我国诞生时间尚短,数据积累不多,企业主动披露的更少。谨据《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2025)》统计的部分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数据做如下分析。
一、耗资:少则2千万、多则5亿
到目前为止,研发投入最高的是按新增肿瘤领域适应症(2.4类)批准上市的马来酸吡咯替尼片、氟唑帕利胶囊,分别花了5.7亿元、1.16亿元,都不足1亿美元;
其次,是按2.2类批准上市的普通注射液改脂质体注射液,在临床前和临床I期的费用合计正好1亿元;
按新处方工艺(2.2类)批准上市的醋酸阿比特龙片Ⅱ,在上市前的所有投入为5294万元;
按新增神经系统适应症(2.4类)批准上市的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只花了3000万元;
按2.2类批准上市的普瑞巴林缓释片,在上市前的所有投入为2330万元;
按2.1类批准上市的盐酸(R)-氯胺酮(S构型改为R构型),在临床前的费用为1386万元;
按2.2类批准上市的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普通注射液改胶束粉针)花费更少,在临床前的费用还不足1000万元,只有869万元。
总之,仅就已披露的部分数据而言,与创新药相比,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尤其在我国,少则2千多万(普瑞巴林缓释片2330万)、多则5个多亿(马来酸吡咯替尼片52700万)。(详见下图)
二、耗时:少则1年、多则3年
研发占用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成本。
占用时间最长的是按2.1类批准上市的氨丁三醇奥扎格雷注射液、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以及按2.3批准上市的阿达帕林克林霉素凝胶,都用了正好3年的时间,具体分别占用了1147天、1146天、1112天(按自然日计,下同);
其次,是按2.3类批准上市的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艾司奥美拉唑镁碳酸氢钠胶囊,分别用了2.7年(971天)、2.1年(758天),都不足3年;
耗时1.5~2年的有3个,即按2.1类批准的左奥硝唑片,以及按2.3类批准的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和尼拉帕利阿比特龙片,分别用了1.9年(708天)、1.53年(559天)、1.5年(547天);
耗时1~1.5年的有3个,即按2.3类批准的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茚达格莫吸入粉雾剂、茚达特罗莫米松吸入粉雾剂等3个气粉雾剂,分别用了1.2年(454天)、1.1年(391天)、1.1年(391天)。
总之,仅就已披露的部分数据而言,与创新药相比,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时间成本优势也非常突出,少则1年(茚达格莫吸入粉雾剂1.1年)、多则3年(氨丁三醇奥扎格雷注射液3.1年)。(详见下图)
今年3月19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自改良型新药首次境内上市许可之日起,给予3年数据保护期”。
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李利局长在《学习与研究》撰文《以深化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快罕见病新药上市速度,将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防治罕见病的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随着政策的鼓励,更多企业进入这个赛道后,内卷将加剧,并增加集采的几率,毕竟此前已有很多改良型新药纳入了国采。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