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的双刃剑划开全球医疗版图——布鲁塞尔的政策壁垒与北京的反制措施之间,悬滞着亿万患者的健康未来。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年6月30日,欧盟正式启动《国际采购工具》(IPI)禁令(依据:欧盟委员会实施条例),其发布的禁令主要从三大方面对中国企业造成影响:
直接禁入:中国企业不得竞标超500万欧元(约585万美元)的欧盟公共医疗项目;
供应链切割:中标非欧盟企业的中国零部件占比须低于50%;
高额罚款:违规者支付合同总值10%-30%的“再平衡贡献”罚款,效力持续五年。
(资料来源:四川省商务厅)
此外,据欧盟贸易署官网,欧盟委员会2025年1月IPI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要求-中国县级医院国产设备采购率必须达到70%的国产高端设备,203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95%;医疗招标中限制进口设备参与的比例显著上升;欧盟对华医疗器械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国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排除欧盟企业:4500万元人民币(约53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政府采购项目,欧盟企业被排除在外(在华欧资企业除外)。
供应链限制:非欧盟企业参与投标时,其使用的欧盟进口设备价值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50%。
但这场贸易争端也无疑为中欧贸易格局造成冲击,对于本土医疗器械企业来说,面临着头部企业退出欧洲公立医院重大项目的问题。并且,对于目前67家申请欧盟CE认证的中小企业而言,欧盟新规要求提供在欧盟境内完成的临床试验数据,这也将导致每项试验需追加约380万欧元投入。
而对于欧洲医疗器械巨头来说冲击更是难免。中国市场长期以来是各海外巨头看重并广泛布局的核心市场,而面对这一场贸易风波,将会有不少海外巨头面临市场萎缩、营收骤降等风险。并且,据研究机构预警,本次摩擦升级或致欧盟年损失近百亿欧元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风波也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变化。对我国械企而言,新兴市场正在崛起,中东、俄罗斯将成为本土械企的新增长点,并且对沙特等地区的出口也得到显著增长。对跨国企业而言,或调整布局:如“中欧联合制造”模式将成为规避贸易壁垒的出路。
无论如何,贸易壁垒最终伤害的是医疗服务的终端。当高端设备被政治化分割,医院采购成本上升,患者获取创新技术的路径也将被延长。并且,中国输欧耗材占比近半,欧盟对华依赖可能引发供应中断;而欧盟高端设备进入中国县级医院的道路也被政策阻断。
但贸易壁垒无法阻断技术创新:西门子上海研发中心突破7T超导磁共振技术,深圳呼吸机企业转口沙特订单激增,布达佩斯保税仓的“中欧联合制造”CT机整装待发——这些碎片化的合作拼图,正悄然重组被政治割裂的医疗版图。
责任编辑:木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