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自免市场,下一个爆发点

导读:口服自免药物正在加速崛起。

在自免治疗领域,传统生物制剂一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修美乐为代表的经典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因需频繁注射给药、存在潜在感染风险等局限性,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口服自免药物凭借居家便捷给药、无需冷链运输、生产成本可控等多重优势,正在加速崛起,成为行业下一个爆点。


下一个爆点


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00种不同类型的自免疾病,这些疾病几乎可以影响从皮肤、关节到消化系统等身体的任何部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哮喘等大适应症覆盖的患者群体已突破亿级规模,构成自免领域的核心治疗需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规模由2018年的1137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1323亿美元,并将于2030年攀升至1767亿美元。


微信图片_20250506141219.png

图片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长期以来,生物制剂凭借精准靶向的优势,占据自免药物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这类药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依赖注射给药,需要专业医护操作;对冷链运输要求高,增加了使用难度和成本;同时,还存在潜在的免疫原性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患者依从性普遍较低。


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技术突破,为自免治疗领域带来新的转机。


口服剂型的小分子药物具备诸多天然优势,诸如无需专业医护操作的便捷性;其良好的穿透性使其能够突破血脑屏障,实现更精准的靶向治疗;可与生物药联合使用发挥协同潜力。此外,相较于生物药复杂的生产工艺,口服药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024年全球自免药物销售额TOP10”榜单显示,艾伯维的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凭借在类风湿关节炎、特应性皮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自免疾病治疗中的出色表现,2024年销售额飙升至59.71亿美元,同比增长50.4%,位居榜单第七。Incyte/诺华联合研发的小分子JAK1/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也以49.11亿美元的销售额成功跻身第九。这两款小分子口服药的亮眼成绩,标志着口服自免药物已跻身全球TOP10自免药物行列,未来凭借优势将更受市场青睐。


巨头竞逐


当前,国际制药巨头正通过高频次的并购与战略合作资本动作,加速填充下一代口服自免药物管线,在差异化竞争中构建技术与产品双壁垒。


强生:环肽技术重构IL-23口服化赛道


IL-23作为连接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键节点,其异常激活与银屑病、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强生、艾伯维、诺华等企业早已在注射用IL-23抑制剂领域分食市场:强生的Stelara(乌司奴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103.6亿美元,艾伯维的Skyrizi(利生奇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为117亿美元。


强生通过与Protagonist公司合作,开发口服环肽类IL-23受体拮抗剂Icotrokinra(JNJ-2113),这是第一个选择性阻断IL-23受体的靶向口服肽,并且适用于12岁及以上患有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成人和青少年。


ICONIC-LEAD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24周时,PASI 90应答率达到64.9%,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4.4%;74.1%的JNJ-21133治疗患者达到0/1分。


礼来:押注口服IL-17


在银屑病领域,IL-17靶点是研发焦点。以注射用单抗为代表的创新药,如诺华的苏金单抗(Cosentyx)、礼来的依奇珠单抗(Taltz)凭借较好的治疗效果,已成为全球银屑病治疗的核心产品。2024年,依奇珠单抗以18%的增速实现销售额32.6亿美元;苏金单抗以25%的增速实现61.41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诺华销售额第二大药物。这些药物的市场表现印证了IL-17靶点的巨大潜力。


礼来并未满足于依奇珠单抗取得的现有成绩,而是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将目光投向口服药物领域。


2023年以24亿美元收购DICE Therapeutics而获得DC-806和DC-853,正式进军口服IL-17小分子药物赛道。DICE Therapeutics通过其核心技术将IL-17受体的结合口袋转化为可被小分子识别的结构,让小分子药物能精准结合IL-17受体,阻断信号传导。尽管DC-806因肝毒性折戟,但是迭代分子DC-853正在进行银屑病临床2期试验,相比DC-806活性更强,有望实现更低的给药剂量。


赛诺菲:IRAK4降解剂的差异化突围


在JAK抑制剂竞争白热化、IL-23/IL-17通路拥挤的背景下,赛诺菲另辟蹊径,将宝押在IRAK4降解剂上。2020年赛诺菲与Kymera达成高达20亿美元的研发合作,共同开发针对IRAK4的潜在first-in-class候选降解剂KT-474(SAR444656)。


IRAK4作为TLR通路的核心激酶,其异常激活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相关,而传统IRAK4抑制剂因抑制范围过广,导致感染风险升高。降解剂则通过E3泛素连接酶精准降解IRAK4。在1期特应性皮炎临床中,瘙痒程度减轻63%,评估患者疾病程度和严重性的EASI评分下降36%。


艾伯维:NLRX1与IL-23双管齐下


艾伯维于2024年斥资收购Landos Biopharma,将其first-in-class口服NLRX1激动剂NX-13纳入管线。作为定位于线粒体的关键免疫调控蛋白,NLRX1通过独特机制抑制NF-κB通路过度激活,从源头阻断多种促炎因子级联反应。目前NX-13已进入溃疡性结肠炎2期临床研究。


在成功打造IL-23单抗明星产品Skyrizi(利生奇珠单抗)的基础上,艾伯维进一步强化该靶点布局。艾伯维通过收购Nimbus获得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口服IL-23抑制剂,同步纳入其专有肽合成平台(Nimble技术)。这一布局旨在构建“生物药+小分子”协同产品线:前者凭借高特异性占据中重度患者市场,后者以口服便利性渗透轻中度人群及维持治疗场景,形成全病程覆盖的立体化竞争优势。


在挑战中突围


尽管前景广阔,口服自免药物的研发之路却充满艰难险阻,诸多技术难题与现实困境亟待攻克。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且高度异质,以IL-23通路为例,尽管靶向该靶点的生物药Skyrizi已成为百亿级单品,但口服小分子抑制剂需精准抑制IL-23信号,避免因抑制同源的IL-12而干扰Th1细胞功能。对此,强生的Icotrokinra另辟蹊径,通过靶向IL-23R而非p40亚基,实现了对IL-23的高度选择性抑制,为同类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小分子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必须重视。如口服JAK抑制剂因血栓风险被FDA黑框警告;PROTAC分子潜在的非靶向毒性更需长期系统监测。


此外,中国市场的药品集采政策持续推进,促使临床用药选择向高性价比产品倾斜,这对研发成本动辄10亿美元的创新药(如口服肽类、PROTAC)而言,如何在这片市场中快速站稳脚跟,值得深入思考。


结语


随着艾伯维NX-13、强生JNJ-2113等新一代口服药进入临床,自免治疗正从生物药主导向生物药与口服小分子协同的方向转变。这场始于给药方式的创新,不仅为全球数亿患者带来居家治疗的便利,更标志着自免治疗商业竞争力的重塑。


参考资料

1、各药企官网、财报

2、开源证券

3、荃信生物招股书

4、《2024年全球自免药物销售额TOP10》,医药地理


微信图片_20250224105858.jpg


药智.png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