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人物丨赵春华:干细胞技术产业春天已来临

导读:干细胞药物的春天已经来临。

640.jpg

赵春华
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
医科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任973首席

图片来源:同写意官微


6月1日,同写意干细胞产业俱乐部在海南博鳌成立,赵春华院士出任首届俱乐部理事长

1、攻克慢病的治疗瓶颈从创新开启

2024年春天,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协和基础所)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的科技成果信息引来业界关注:我国第一个干细胞新药“人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已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续将由第三方企业推动该药走向上市NDA阶段。

回首过往,皆为序章;聚力前行,征程再起。跨越25年的干细胞新药研发历程,身为该药物发明人和首席科学家、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长江学者——赵春华教授终于把这条产学研合作的路线走通了!他在守望干细胞药物的春天,也期待在干细胞药物产业化领域的更深探索,能为科学家同行与产业合作共建新质生产力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板。

2、学术研究:二十五年磨一剑研制干细胞

1998年,是干细胞研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报告从胚胎和生殖脊成功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使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在体外生长和增殖。也是在这一年,赵春华晋升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血液肿瘤骨髓移植系助教授,任首家成体干细胞研究所正式教职。

随后两年,干细胞连续登上《科学》杂志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风头压过人类基因组研究。如果说基因研究正全力构筑生命科学基石的话,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将打开疾病治疗“突破口”,而赵春华也一直为此而不懈努力。

1999年,赵春华全职回到祖国、开启了干细胞发现之旅,先后担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美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国家“十五”863计划“组织器官工程”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他结合中国国情,独辟蹊径地选择了流产术后的胎儿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一是考虑到胎儿是最接近胚胎发育原始状态的成体,二是能够规避使用胚胎的伦理争议。

没有任何国内外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切只能自行摸索,期间艰辛毋庸赘述。最终,他从人类胎儿组织中分离获取并鉴定得到一种全能性仅次于胚胎干细胞且安全性媲美正常组织细胞的成体干细胞亚群,这是国际首个原创性发现,这些成体干细胞亚群被命名为“亚全能干细胞”。

亚全能干细胞除不能发育成完整生命个体之外,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实现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细胞的跨胚层多系统分化,拥有仅次于胚胎干细胞全能性的亚全能性。

在对亚全能干细胞进行系统研究后,赵春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亚全能干细胞学说”,即:人体多种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存留有一种具备多系统分化能力的成体多能干细胞,即亚全能干细胞。

这类细胞在胚胎发育为个体后虽逐渐丢失部分原始干细胞表型,但仍具有全能基因组,如果在适当微环境下激活此类细胞的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程序,它们就能够跨系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以维持人体发育和新陈代谢的平衡,以此可通过移植该类细胞给受者,使其参与受损组织再生与修复,为糖尿病、恶性血液病、脑血管疾病、肝脏损伤等多种严重疾病拓展了新的治疗途径,并显著降低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基于亚全能干细胞的发现、理论和系统性基础研究,赵春华带领团队在该领域累计发表论文380余篇(SCI论文152篇),先后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干细胞科学系统专著、第一部间充质干细胞英文专著,领导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干细胞领域的“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系统性研究了干细胞新药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首次揭示干细胞促进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s)抑制过炎免疫系统并实现免疫双向调控作用。

该成果被“Facultyof1000”收录并评价:“发现了干细胞体内诱导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印证干细胞……成为治疗重大疾病有效手段。”;Immunity杂志2012年度对赵春华特刊专访介绍道:“首次创新性解析亚全能干细胞移植调控免疫系统平衡,成为治疗器官排斥和自身免疫等疾病新策略”。

基于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绩,赵春华于2014~2023年连续10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球年度及职业生涯前2%顶尖科学家2022年、2023年榜单……在成体干细胞领域的学术成果得到国内外业界越来越多引用、认同和尊重。

3、临床转化:自立自强开展首个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

赵春华不仅努力推动了成体干细胞基础科研,还一直致力于干细胞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国内,干细胞按照药品、技术并行的“双轨制”进行监管:医疗机构开展的干细胞技术临床研究由国家卫健委监管,属于医疗技术研究;而按药物临床试验路径进行注册申报的,则属于国家药监局监管,属于药物。

他想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干细胞治疗药物。

早在本世纪初,他就将新药研发概念和技术手段创新性引入成体干细胞技术的产业化。200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赵春华出任首任主任至今。期间为了筹建干细胞实验室,多方奔走。那时,正是SARS肆虐,他独自一人密集往返在疫情期间的京津列车上。

实验室成立之初,条件十分有限。他带领师生们冒着酷暑在没有空调的实验室内坚持开展工作,在实验室课桌上过夜也不止一次两次。在开展干细胞新药研发的关键阶段,他干脆就把实验室当做了家,在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宿舍,与同学们一住就是3年。

就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他带领团队成功克服了干细胞药剂学免疫功能不稳定的成药技术工艺难点,研发出干细胞免疫调节可控的关键技术和制备工程化工艺,发明了种子干细胞获取与鉴定、干细胞免疫功能诱导等系列核心技术,建立了业内第一个成体干细胞体外规模化制备工艺技术流程和功能评价体系。

终于,在2004年,赵春华所在的协和基础所注册申报的中国也是全球第一个干细胞新药正式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为此,国家卫生部、科技部专门召开了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进展。

随后2006年其团队研发的第二个干细胞新药“间充质干细胞心梗注射液”也获得了临床批件。两个新药临床批件适应症涵盖了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难治性疾病。赵春华团队制定了符合新药规范的临床方案和标准,先后在解放军307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以证明干细胞作为药物在难治性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质量可控性。

I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后,“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于2006年4月获得II期临床批件。2009年,该新药成果获得我国干细胞领域的首个国家干细胞发明二等奖,并在地方政府的盛情邀请和扶持下,成立了专业从事干细胞技术产业化研发基地和集成生产平台,建成了行业规范的GMP标准干细胞新药生产车间及标准化制品公共储存库。

然而,干细胞产业迎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乱象丛生。2011年,原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国内的干细胞行业一瞬间整体陷入停滞!

在行业严冬中,赵春华依然努力坚守。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从自己熟悉的科研实验室踏入陌生的产业转化领域,再加上身处科研机构,与“资金充足”与“融资渠道”这些词汇基本搭不上边,行业政策风向突变造成项目能够获得的外部资源支持更少了。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其团队坚定推进干细胞药物产业化的脚步。

2015年,国家卫健委和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随后《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出台。次年,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成立,赵春华获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了该套管理规章及其配套技术文件的起草、修订,以及全国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及临床研究基地的评审和日常监管指导。

随着对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文件出台,干细胞药物行业的寒冰开始消融。“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III期临床也在2020年获得正式批准,是国内第一个研发进展进入III期阶段的干细胞药物。

此外,2023年开始,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陆续发布了包括《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在内的十余项技术指导文件,干细胞药物行业也迎来了复苏时刻。当年全国共计取得IND受理的干细胞新药就有42个,均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干细胞新药产业重新开始蓬勃向上。

4、守望春天:科学家与产业界携手共建新质生产力

干细胞药物的春天已经来临。

回到本文开头,全国第一个干细胞新药成功实现完全技术转让,其标志性意义不言自明。事实上,技术成果受让方企业多年来对该项目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也对项目推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2006年底,“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获批进入II期临床后,该企业与团队所在单位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将该药物的后续开发权益以技术转让形式转让后进行联合研发,双方从此结伴同行,不离不弃。

获批进入III期临床后,通过再次签订《补充协议》,对该项目进一步追加投资,并明晰了药物知识产权的归属。后续,双方将继续合作推动该药走向最后的NDA阶段。

如今倡导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科学家要有使命有担当。这些年在干细胞药物产业转化上的经历,让他越发坚定地相信,科学家与产业界之间必须有连接、互动。科学家不能“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而是要将科技创新应用于产业,真正推动产业转化。

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机构中的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往往在前端,其研究成果大多在申报临床前后就转让至产业界。其实科学家们不妨再多参与一段,尤其细胞医药把I期临床做了,进一步验证候选药物的科学性。科学创新要有产业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最终还要通过产业实践加以检验,要主动迎合市场需求。

让科学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生物医药产业向原始创新转型,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方向之一。如今通过细胞医药成果证明这条路走得通,当这种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复制,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水平必然得到提高。

长路漫漫,未来可期。赵春华用20余年守望终于迎来干细胞产业的繁盛!



新闻照片.png


责任编辑:白芨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