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Immunocore宣布其产品Kimmtrak(tebentafusp-tebn),已获得欧盟委员会(EC)的批准,用于HLA-A*02:01阳性,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的成年患者。
就在此前1月,Kimmtrak通过实时肿瘤审评(RTOR)程序获得FDA的批准,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TCR疗法。
mUM是一种侵袭性黑色素瘤,占所有眼部黑色素瘤的85%,逾50%的患者会发生全身性转移,而根据现有数据,发生转移的患者一年存活率仅为15%。在Kimmtrak获批之前,mUM一直缺乏有效的药物。
EC的批准是基于IMCgp100-202 III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该试验为mUM中进行的最大的III期试验。2021年9月,相关结果发表在NEJM上,数据显示,Kimmtrak的风险比(HR)为0.51,一年存活率达到了73%,对照组仅为58%(对照组有Keytruda、Yervoy和达卡巴嗪),同时未出现4级以上的毒副作用。
作为与CAR-T疗法“同出一脉”的新技术,TCR疗法的商业化却显得迟缓,直到近期才迎来Kimmtrak的突破进展。拔得头筹的的Immunocore做对了什么?Kimmtrak“梅开二度”后,会否稳占TCR疗法市场?
精准疗法的“丰满”与“骨感”
TCR-T疗法属于过继免疫细胞治疗的一种,同类还包括NK 、LAK 、DC、CIK、TIL等疗法,但具有特异性的只有CAR-T和TCR-T细胞疗法。因此,该两种疗法也被看作是当前最有前途的细胞疗法。
来源:东吴证券
从原理上说,CAR-T和TCR-T疗法都是通过离体修饰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并将其回输患者体内以杀死肿瘤细胞。区别在于,二者识别抗原的机制不同——CAR-T识别的靶抗原是细胞表面蛋白,而TCR-T则能做到对MHC分子呈递的细胞内抗原片段的靶向。
这意味着,TCR-T疗法的靶点范围更广(几乎可以靶向所有人类蛋白质组)。而且,相关研究发现,TCR-T介导的细胞因子释放量更少,代表其具备更低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风险。
目前,全球共有七款CAR-T疗法上市,预计到2024年,相关市场将增长至66亿美元。但当CAR-T在血液肿瘤领域大放异彩时,却始终难以更进一步,向实体瘤突破。而TCR-T的作用机制,赋予后者在攻克实体瘤方面的更多优势和可能。
深耕TCR领域的李懿博士曾接受过写意君的采访,他表示,相比传统的抗体药物,TCR疗法的难度、失败率以及费用都要更高。
核心在于,不同于传统药物,TCR工程涉及更多对象、纯化及测试分析,因此生产周期更长、步骤更多、成本更高。甚至跟CAR-T相比,TCR-T也需针对不同人群的同一抗原,采用不同的T细胞受体制作。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报告,包括TCR疗法在内的细胞基因治疗,相关临床前及临床阶段的研发费用约为传统药物的1.2-1.5倍。
靶点的选择、筛选最佳亲和力的TCR、安全性评估、时间和成本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TCR疗法迈向商业化的门槛。那么,作为一家小型Biotech,Immunocore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
Immunocore制胜之道
针对精准定位,同时广泛打击肿瘤,减少免疫逃逸的诉求,Immunocore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名为ImmTAX的新型TCR双特异性平台。
得益于此,Immunocore基于天然TCR来设计可溶性靶向和高亲和力的TCR(提高至pM水平),将其与效应子片段偶联形成双特异性的ImmTAX分子。这一结构的巧妙之处是,前者具有精确靶向作用,后者可驱动广泛免疫反应(不论T细胞对肿瘤的特异性如何,均被效应域吸引)。
Kimmtrak作为其孵化的首个上市产品,也同样由两部分组成,一端是具有高亲和力的可溶性TCR,另外一端是抗CD3的免疫效应结构域,使得其可特异性靶向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瘤中可见的抗原gp100。
这种组合具备相当的灵活性,可以针对特定疾病的蛋白质,更为确切的说是疾病蛋白质所呈现的HLA片段,来设计和定制特别的ImmTAX分子。Immunocore开发了一系列专有的噬菌体展示技术,能够对包含数十亿个在6个pHLA结合区域具有突变的TCR变体的文库询问。与此同时,Immunocore还拥有具有超过300个TCR晶体结构的数据库。这些都极大辅助了ImmTAX分子的设计。
众所周知,抗体药物局限于细胞表面靶点,标靶范围仅占10%左右。另一厢,由于细胞表面靶点也在健康细胞上也可见表达,抗体药物也常产生脱靶效应,安全性问题较受关注。但ImmTAX分子标靶范围超过人类蛋白质组的90%(包括胞内蛋白),可减少肿瘤逃逸,同时由于高亲和力和特异性,使得其可以极低密度与靶点结合,提升生物学作用(类似gp100靶点在细胞膜上的表达量极低,比传统的CD20、EGFR等低2两个数量级,如果TCR亲和力不够,是没有用的)。
因此,ImmTAX平台不仅限于肿瘤学,还具有传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Immunocore根据各个治疗领域分别对其命名,以区分TCR靶向系统识别的靶点类型和特定的效应域。
ImmTAC是肿瘤领域内的平台命名,目前该平台已经孵化了四个临床项目,针对的都是具有高度医疗需求的实体瘤。其中,Kimmtrak是首个获得商业化的产品,美国市场定价为40万美元/年,GlobalData分析师认为其年销售额可达到1亿美元。
在研的其他产品中,IMC-C103C项目为Immunocore与Genentech共同开发,是针对HLA-A*02:01 MAGE-A4抗原的ImmTAC分子,正在进行非小细胞癌、头颈癌、卵巢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试验;IMC-F106C靶向HLA-A*02:01 PRAME抗原,针对包括乳腺癌、小细胞癌在内的多个多发性实体瘤患者,预计2022年下半年,Immunocore公布其I期结果;GSK01靶向NY-ESO HLA-A*02:01抗原,用于滑膜肉瘤治疗,其商业化以及开发权均属于GSK。
TCR疗法的“新战事”
Kimmtrak的获批是突破性的,它向人们证实了针对细胞内抗原的药物开发策略的可行性,同时也对未来的靶点设计带来新的启示。(参考阅读:写意对话│全球首个TCR药物获批对未来细胞治疗新靶点筛选有哪些启发?)
TCR疗法同样也让Immunocore名声大噪。根据公开信息,Immunocore已与众多行业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6月,Immunocore与Genentech就可溶性TCR双特异性治疗候选化合物的开发、制造和最终商业化方面达成合作。Genentech支付2000万美元的初始预付款,从而获得Immunocore的IMC-C103C以及一个未披露的独家许可。2018年,Genentech行使了IMC-C103C项目的优先谈判权,Immunocore因此获得5000美元的初始预付款和IND申请后支付的5000万美元,用于IMC-C103C的首次临床试验。
同样在2013年,Immunocore还与GSK签订了合作协议,GSK可提名至多四个产品拥有其专有权,GSK01是第一个被提名产品,2017年GSK提名了第二个。若产品上市,Immunocore可获得总计约2亿英镑的开发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截至2020年,Immunocore已收到了2290万英镑的预付款和早期开发里程碑付款。
2014年,礼来以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换取Immunocore的三个产品的选择权,Immunocore负责为每个靶点开发可溶性TCR双特异性治疗药物,而礼来则负责GMP第一阶段材料的生产以及费用。此外,Immunocore有资格获得产品里程碑付款的最大金额为3.36亿美元。
对于像Immunocore这样Biotech而言,通过前沿成果和独特的技术优势保持细分赛道的绝对领先,再通过合作、授权获取可支持自身发展的现金流,不失为可行的持续创新路径。2021年Immunocore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在其披露的招股书里,Immunocore就曾透露,其TCR疗法的生产由CMO的承接,Immunocore负责质量和技术审核,以确保流程合规。
除了抢先上市的Kimmtrak,TCR疗法基本上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伴随着肿瘤患者的持续增多,具备精准医疗的TCR赛道增速迅猛。根据头豹研究院预测,2021至2025年,仅中国的TCR-T疗法行业市场规模有望从387.0亿元增长至104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1%。由此可见,TCR-T的商业化前景值得期待。
事实上,不单是Immunocore,诸如Kite Pharma、Juno Therapeutics、Adaptimmune Therapeutics等全球药企也都看到TCR疗法的潜力,进行相关药物的开发与布局。截至发稿日,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检索“TCR”关键词,可查询到485项登记的相关试验记录。
国内布局TCR-T疗法的企业也不少。由检索结果可知,在中国地区开展TCR试验的,有广东天科雅、深圳宾德、来恩生物、香雪制药、广州泛恩生物和华夏英泰等多家公司(受篇幅所限,国内具体试验信息表格可在后台回复“TCR”获得),但整体都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尚未有进入到III期阶段的产品。
但如果要论突破,香雪精准的TAEST16001,在2019年拿到了我国首个TCR-T临床试验许可,目前正在开展针对软组织肉瘤为主的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此外,香雪精准授权的TCRT-ESO-A2项目也于2020年获得FDA批准临床试验。
综上,Immunocore在TCR领域的领先可能是暂时的,至少还需要面对Medigene、Adaptive、Lion TCR和TCR2 Therapeutics等一众Biotech的追赶。创新“内卷”亟待翻页,谈论技术的篇章正被掀开。在世界范围内,TCR疗法会不会开启下一轮变革浪潮,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七斤
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