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的新逻辑

导读:以“不变”应“万变”。

近日,阿斯利康发布年报,仍稳居在华跨国药企的第一位。


事实上,过去的一年,面对政策改革深化,医药行业转型升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各家MNC在“求变”之路上所做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并不逊色于国内药企,其中阿斯利康的表现最为引人注目。


无论是深度布局中国研发创新,不断根据市场环境进行架构调整,还是近年来深化“本土化”打造五大区域总部,做平台和生态圈,阿斯利康的敢为人先,让它始终扮演着行业引领者的角色,而对趋势变化的敏感,也让这家公司鲜少在“亡羊”后才开始“补牢”。


这种先知先觉,得益于它扎根中国29年积累下来的洞察,而时刻瞄准患者需求,则让它始终能以内在的“不变”,应对外界的“万变”。


“全渠道”的逻辑


2021年,整个医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传统药企还是Biotech企业,都面对着集采和内卷等压力所带来的阵痛。为了顺应这种变化,阿斯利康中国也进行着一系列的架构调整。


当中最受关注的,是其罕见病事业部与全渠道事业部的成立。两者所致力于解决的,也正是“罕见病”与“患者可及性”这两大痛点。


2020年,阿斯利康通过收购美国罕见病巨头Alexion正式进军罕见病领域,后者亦为阿斯利康带来了强大的产品组合、创新的罕见病产品线、全球人才队伍以及强大的生物制剂生产能力。2021年9月6日,阿斯利康中国宣布罕见病事业部正式成立。据了解,目前Alexion全球已获批5款产品。


除了罕见病事业部,其全渠道事业部的成立,也昭示出公司全新的业务逻辑。


2021年,在经历了内外环境的诸多震荡后,外界一度认为,开始做减法的阿斯利康中国将砍掉核心市场之外的部分业务。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公司选择了顺势而为,将及县慢病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社区业务部、飞鹰业务部及东五县域市场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全渠道事业部,实现了零售、社区、及县、乡镇等渠道的全面覆盖。


不是不做,只是换个方法做——此举在一众同样禁受着考验的MNCs中,堪称独树一帜。


而化零为整后,阿斯利康中国那些在核心市场之外的,单一规模相对较小,需求却很巨大的市场业务,终于能够“抱”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


“规模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对内,“全渠道”事业部作为一个整体,其话语权不容小觑,相比从前的单个部门,如今它显然更容易获得公司相应的配套支持和资源倾斜。而整合之后,从前有难度的跨部门协作和管理,也变得更容易实现。


对外,当全渠道内部形成相对统一的模式,就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在每个地方都发明一个体系,而是有很多可以共享的经验,并形成强大的合力。


当民生药店和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社区和城市医院等渠道之间都能有机统一的发展,基层患者的“可及性”难题将得到极大改善。而对阿斯利康中国来说,在竞争激烈的核心市场之外,它也为自己的业务找到了一个可腾挪的缓冲地带,以及一个更新更广的增长空间。


对阿斯利康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备受争议,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自我革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为行业提供一个极具借鉴意义的样本。


“本土化”之先


说阿斯利康是本土化最为彻底的的跨国药企,很少会有人反驳。作为“最懂中国”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在华的战略布局一直紧跟中国发展趋势。其本土化如今已不仅体现在“引进来”,还包括“走出去”——既帮助更多创新药和解决方案在中国孵化,又能将本土创新药物开发出来并带到全球。


2019年,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号召,起步于长三角、总部设在上海的阿斯利康,有了“中国总部+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五大区域总部”的战略布局设想,并在2021年全面落地。


如今,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已在上海市静安区正式建成并启用,位于北京、杭州、成都、无锡等地的区域总部也已全部启用,不久之后,广州的区域总部也将正式启用。


除此之外,在建设区域总部的同时,阿斯利康中国也在依托地方产业特色,建设对应的区域创新中心(CCiC)和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


以无锡为起点,目前阿斯利康的八大创新中心已在北京、杭州、成都、广州、上海、烟台、海口等城市逐一落地。其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也已形成了全国协同的生命科学创新生态网络,覆盖无锡、北京、杭州、成都、上海、广州、宜兴多地。


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尝试,几乎开创了行业先河,并被后来者一一效法。而“生态圈”的建立,则让阿斯利康中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助力着中国本土原创新药的开发,通过自身努力,孵化壮大一批本土创新药企,并帮助他们走向国际。


2021年,阿斯利康联合中金资本成立10亿美元的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专注于创新药物、医疗器械、诊断服务、数字医疗等领域的产业投资。


如今这一基金已完成首期22亿人民币的募资,并投资了7家创新企业:和誉医药、西比曼生物科技、奕拓医药、智众医疗、深睿医疗、高光制药、科睿驰医疗。其对本土企业的扶植力度,在众多跨国药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向前期研究进发


长久以来,阿斯利康中国一直以“自研+合作”的方式,构筑着自己的管线护城河。


随着时间推移,阿斯利康中国研发中心在全球研发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21年10月,其“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


Title的几字之差,却彰显了其研发能力的巨大飞跃。从刚开始没有本地化团队,发展到部分开发功能的开发团队,再到现在立志覆盖整个新药开发全功能,阿斯利康中国研发中心的壮大,颇像中国创新药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


而在其地位“升级”的过程中,“同步研发”的能力也在一同升级。这不单单指同步注册,更重要的是从早期就参与到全球研发中去,帮助研发团队从中国患者的角度去识别那些更有意义的领域。


一组数据也佐证着这一点。


截至目前,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达15亿美元,在中国的研发管线有150多个在研项目,其中与全球管线内同步研发的项目接近90%,预计未来5年内还将有近60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近几年,随着国家优化进口药品上市审批流程,公司有多款创新药物及新适应症在中国的获批都早于欧美和日本。


而接下来,公司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的工作重心,将从开展中国确证性研究、支持新药上市,转向更早期的研发拓展。其中,“数字化”或将成为重要推手,目前其研发中心正通过“数字化”战略,以使药物开发过程更加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并不是阿斯利康中国在研发上开出的唯一硕果。 


早在2017年,跨国药企在华研究中心纷纷遭遇裁撤危机时,阿斯利康就另辟蹊径,将其当时的创新中心(ICC)分拆出来,与国投创新联合成立了迪哲医药,旨在通过这一开创性的研发战略合作,加快中国本土研发创新药物。

而迪哲亦成为这场裁撤浪潮中“唯一的幸存者”,并在去年走上了科创板上市之旅,大批科学家因此而获益。


除了自研,阿斯利康中国也强调“合作”,并在全球范围内与知名药企展开了广泛的研发合作,包括第一三共、和记黄埔、礼来、珐博进、亚盛医药、默沙东、赛诺菲等。


29年来,“敢为人先”的精神为阿斯利康在中国蹚出一条血路,其中国业务收入一度让全球仰望。而在产业的急剧变化期,它这次的一系列应对能否带它重回坦途,需要时间证明,却也让人不失信心。


文末标志.png

责任编辑:大乔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