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加快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其关键3点因素

导读:药智访谈人物专访。

近年来,国内创新药品种陆续上市,如何在国内特殊的医药环境之下,成功实现创新药的商业化,也成为诸多药企、研发机构面临的重要议题。


随着医药行业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政策在创新平台搭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国民需求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医药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那么,医药行业该如何打通“政用产学研”脉络,提高临床成果转化率?进而推动创新药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对此,药智网特别邀请到行业专家——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冯涛教授,做客[药智访谈]栏目,分享“政用产学研”(以下简称产学研)一体化经验。


900-383.png

冯涛教授


国内创新药研发情况


我国制药企业中大部分以仿制药为主,真正拥有创新药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近年来,在一系列药物研发政策的鼓励下,中国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013年以来,国产创新药申报数量除了在2016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均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12月8日),据药智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统计,2020年中国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受理号数量达1143个,按药理分类,主要集中在抗肿瘤领域、消化系统领域和心血管系统等领域。


6.png

图片来源:药智数据


“虽说国内创新药形式一片大好,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急功近利,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仿制药多,源头创新药物少。”冯涛教授说,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必须由系统的专业机构、专业人才来做。近年来,不少药企的战略布局眼光不够长远,缺乏持续创新能力、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只“为研究而研究”,造成行业创新成果屡屡流失,“加快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显得很有必要。”


医药“产学研”融合3点关键


在冯涛教授看来,国内医药行业“产学研”系统脱节问题非常严重,追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是行业对科学分类认识不足,对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来说,不应该用产、学、研三个字进行区分为各个阶段,它本身就是一体的;第二是部分药企对科学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楚,忽略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规律,不只是企业,包括高校、研发机构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不应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发展的本质去认识问题,才能抓住要义发展医药行业。”冯涛教授说。


创新药生物技术高速发展,要求医药行业必须进行“产学研”融合,“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冯涛教授说。对于产学研如何进行有效融合,他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3.jpg


第一,从药企、研发机构来说,药物创新技术必须匹配社会发展速度,让研发跟上发展的速度;企业资源的布局、分配,必须进行合理优化;企业的药物研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产业化与高校、研究所成果结合起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第二,从政策来说,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合理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近年来,国家正积极推进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医药改革政策,倒逼企业转型,走创新发展之路,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转变。同时,应该提高制药企业的准入门槛,应该充分重视产学研的能力,事实上,只具备生产能力的药企,发展的空间和前景都是非常有限的。相信未来在国家的积极推动下,医药改革政策能够愈加完善,促进医药行业发展。”他说。


第三,从高校来讲,做医药研究的学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要具有市场意识,积极推动商业化,而不是只用于论文发布的素材,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此外,在研究时,学者对医药各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更加深入,不能分割。从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能够实现弯道超车,改变在原创新药方面落后的状况,此次新冠疫苗的研发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高校助力“产学研”融合


据悉,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于2006年正式组建。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高校“产学研”融合的示范基地。作为重医药学院的党委书记,冯涛教授给出了高校在“产学研”融合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分享。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药学院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其培养方面,不仅仅在提高人才的能力方面,还包括个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不能光有知识,没有文化。”


第二,重医药学院紧紧围绕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三个方面下苦功夫,形成了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并重的学科发展格局。在成果转化、横向课题研究方面都制定了扶持和引导政策。比如,协助企业开发了减肥药奥利司他、创新麻醉药EL-052等,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第三,注重与国内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医药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拥有强大的实习基地平台,搭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促进医药行业“产学研”发展。


冯涛教授说,医药行业的“产学研”系统有效地结合,不仅仅在于高校的努力,更多的是,医药市场的主体——药企、研发机构等社会角色,共同助力行业发展,促进创新药成果转换。


专家简介:


冯涛,教授、博导,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学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5篇;培养硕士38人(累计培养博士3人,硕士35人)。


主要从事基因工程﹑肿瘤发病机理及基因治疗等领域研究。承担研究生《生物制药》等教学工作,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四轮药学类规划教材《生物化学》1本。


be761398f43d8fd9c5fac81f456eadfe.png


责任编辑:鱼腥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