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毕聊中药那点事儿——要想当县长 就要办药厂

导读:旧中国的中成药工业基本是空白,建国初期基本处于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状态。到1980年,全国的中成药产值为8亿7132万元(同期化学制药总产值为51.34亿元),但中成药厂已经发展到660余家,平均每家的产值也就在130万左右,小、散、乱、差。


旧中国的中成药工业基本是空白,建国初期基本处于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状态。到1980年,全国的中成药产值为8亿7132万元(同期化学制药总产值为51.34亿元),但中成药厂已经发展到660余家,平均每家的产值也就在130万左右,小、散、乱、差。


“要想当县长,就要办药厂”是改革开放初期十分流行的一句口号。我曾经问过一个县长为什么热衷办药厂,他很形象地说,老百姓是在砂锅里煎药,咱是放在大罐子里煮药,本质上没啥区别。办中药厂投资不大,也不需要啥技术,再没有什么行当比办中药厂简单和来钱快了。


地方办药厂、学校办药厂、医院办药厂、军队办药厂……,当时除了不许个人办药厂。到了1979年国家一看乱了套,指示卫生部会同8个部门在全国范围进行药厂整顿。到1983年4月整顿结束时,全国662个中成药厂保留了478个,关停并转了184个。30多年前,中国的中成药工业就是在这样一种既没有技术门槛,也不要科技含量的情况下起步的。“现代中药”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贴上严谨的科学标签,没有为自己建立起神圣的尊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办药厂的风后来非但没有遏制住,反而越刮越猛,高峰时期我国中成药厂的数量至少是1983年的4倍,产能的“体量”更不知翻了多少番。


办药厂需要文号“出生证”,因为我国中成药处方来源的资源优势(前文所述,1956年到1959年一纸号令就收集到秘方、验方多至千万)和下放至地方的新药审批权,第一次中药创新浪潮拍岸而来,势不可挡。我见过的新药审批的“临床总结报告”就400字的方格纸两页,手书,一位或几位中医描述说,他们用此药治好过许多病人,其中一个特别典型被“妙手回春”等等。据说,上世纪70和80年代初,拿到一个中药新药证书少则人民币三位数,一般在四位数,很少听说超过五位数。


一放就活,药厂多了,新药多了,问题也来了。1986年始,卫生部不得已用了10年时间“整”掉了近一半的批准文号,剩下4000多。药监局成立后在企业的“呼声”和“监帮促”理念指导下,通过“统一换发批准文号”,又恢复了一批文号。


中药创新的又一次大浪拍岸,来源于另外一种理念:我国药业的症结所在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剂不如人”。这一点恰恰迎合了企业通过变规格、改剂型来形成“独家品种”的市场需求。于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韩国人给人整容,中国人给药整型。古老的中成药被拽进改剂型的现代“整容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改”不到的。几年的功夫,一个“板蓝根”就愣生生弄出十几种剂型1200多个文号。


药智网微信公众号.jpg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