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巅峰时刻

导读:2025年上半年,49起并购交易以127亿元的总规模,勾勒出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的清晰轨迹。

当三生制药的60亿美元出海交易震撼全球时,国内医药行业的另一战场正悄然升温——2025年上半年,49起并购交易以127亿元的总规模,勾勒出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的清晰轨迹。


量稳价降


2025年的医药并购市场,呈现出与出海热潮截然不同的冷静气质。数据库显示,上半年并购数量与2024年持平,但交易金额同比减半,这一“量稳价降”的特征,实则是行业理性回归的信号——告别了动辄数十亿的“天价收购”,企业更倾向于以“小步快跑”的节奏填补战略空白。


从交易标的看,三大主线尤为突出:


中药价值重估:上海医药以9.95亿元增持上海和黄药业至60%控股,不仅锁定麝香保心丸这一年销超20亿的中药大单品,更将胆宁片出海加拿大的成熟路径收入囊中。这标志着中药企业从“资源争夺”转向“国际化能力并购”,为经典名方的全球布局提供了新范式。


产业链垂直整合:奥浦迈14.51亿元收购澎立生物的交易,将临床前CRO业务纳入细胞培养CDMO体系,形成“研发-生产”闭环。这种“上下游咬合式并购”,使企业在生物药研发成本高企的当下,实现了20%以上的流程效率提升。


稀缺资质卡位:上海莱士42亿元现金收购南岳生物的交易堪称教科书级操作——后者拥有的湖南省唯一血液制品生产资质,与9家浆站、500吨设计产能形成“资质+产能”双护城河。收购后上海莱士浆站总数跃升至53家,1778吨的采浆量将使其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地域分布上,国资背景企业的动作尤为抢眼。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依托百亿级产业并购基金,推动本地龙头进行跨区域整合。例如上海医药的增持交易,便获得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专项支持,这种“资本+产业”的协同模式,正在重塑区域医药产业格局。


驱动逻辑


2024年“并购六条”的余温尚未褪去,2025年地方政府的百亿级基金已密集落地。上海100亿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北京500亿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广州100亿上市公司发展基金,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并购资本网络。政策的精准发力,正在打破过去并购中的“审批壁垒”“支付瓶颈”与“估值僵局”。


证监会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明确提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创新转型”,将医药行业并购审核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较2024年缩短40%。这种“监管赋能”直接推动了阳光诺和收购郎研生命等交易的快速落地——从签署协议到完成交割仅用58天,创下行业纪录。


市场层面的驱动力更为强劲。跨国药企的“专利悬崖”压力向产业链传导,倒逼国内企业通过并购抢占细分赛道。阿斯利康1.6亿美元收购珐博进中国,正是看中罗沙司他在慢性肾病贫血领域的独家地位——这款全球首个HIF-PH抑制剂2023年院内销售额近20亿元,能直接填补阿斯利康在肾病领域的管线空白。


而本土企业的生存焦虑更催生并购需求。集采常态化下,中小药企的利润空间持续压缩,2024年已有32家上市药企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超50%。圣湘生物8亿元溢价收购中山海济,便是典型的“求生式扩张”——通过将生长激素产品线纳入诊断试剂体系,开辟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中山海济1.05亿元的净利润已成为重要支撑。


模式创新


2025年的并购市场,正悄然发生从“买产品”到“买生态”的质变。NewCo模式在出海领域的成功,正被复制到国内并购中,催生出更灵活的价值分配机制。


康诺亚在CD38单抗领域的布局堪称典范——通过参股Timberlyne Therapeutics并授权海外权益,既获得3000万美元首付款,又以25.79%股权锁定长期收益。这种“技术授权+股权绑定”的模式,正在被阳光诺和借鉴:收购郎研生命时,阳光诺和不仅支付现金对价,还约定以自研管线收益分成作为补充,使并购从“一次性交易”变为“长期共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拼图式并购”。奥浦迈收购澎立生物后,将细胞培养试剂与临床前CRO服务打包,推出“从靶点验证到IND申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1+1>2”的协同效应,印证了丹纳赫“并购-整合-提效”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


对比国际巨头的并购路径,国内企业正在走出差异化路线。赛默飞通过并购成为全球生命科学巨头,靠的是“技术平台垄断”;而中国企业更倾向“细分市场卡位”——上海莱士专注血液制品浆站资源,科伦博泰深耕ADC技术,这种聚焦式并购反而更易在局部领域形成竞争力。


隐忧与破局


127亿元的交易总额背后,暗藏三重深层挑战,需行业以清醒认知应对。


价值评估体系的失衡尤为突出。国内企业对资产价值的判断仍存在短板,早期技术资产的定价逻辑常受限于短期收益预期,未能充分考量全球市场潜力与技术迭代空间,导致优质资产价值被低估或泡沫化定价的情况并存。这种专业能力的差距,使得国内并购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中仍处弱势地位。


地缘政治的隐性风险不容忽视。跨国并购中,知识产权归属、技术转移限制等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地区的产业保护政策可能对并购后的技术协同形成阻碍。尤其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领域,技术壁垒与地缘博弈交织,增加了跨境整合的不确定性。


整合能力的普遍不足是最大瓶颈。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收购即结束”的认知层面,对并购后的文化融合、流程再造、资源协同缺乏系统性规划。技术团队与管理团队的磨合不畅、研发管线与市场渠道的衔接断层,往往导致标的资产价值难以释放,甚至拖累主体企业的原有业务。


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三维评估框架”:技术维度需聚焦全球稀缺性与临床价值,以FIC(首创新药)潜力和平台型技术为核心指标,摆脱对跟随性创新的路径依赖;市场维度要建立“国内医保+国际商业化”的双轨测算模型,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布局;组织维度应将团队稳定性纳入核心条款,通过股权激励、研发协同机制确保关键资源不流失。唯有如此,才能让并购从简单的资产叠加,真正升级为价值创造的引擎。


结语


当ASCO年会上中国药企的73项口头报告震惊全球时,国内并购市场的127亿元交易正在完成更深刻的变革。这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场以并购为手术刀的“行业手术”——切除低效产能,缝合技术断层,重塑价值链条。


政策红利仍将持续释放: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为创新药企打开融资通道,百亿级产业基金提供并购弹药,而跨国药企的“专利悬崖”还将释放更多合作机会。东吴证券预测,到2030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0亿元,并购整合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推力。


或许正如上海医药收购和黄药业时的战略宣言:“我们收购的不只是一款药,而是中药国际化的整套方法论。”2025年这49笔交易、127亿元的数字,终将成为中国医药从“规模时代”迈向“价值时代”的里程碑。


参考资料:

1. 《2025年上半年医药并购“量价齐升”:政策加持下,高频小额交易成主流》,晨娱码头,2025年7月11日

2.东吴证券:《中国创新药行业2030年展望报告》

3.灼识咨询:《医药行业并购整合白皮书》2025版

4.各上市药企并购公告及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游小娟.jpg


药智.png


责任编辑:琉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