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破千亿、1类新药IND数量944个!2022年中国创新药研发报告

导读:《2023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

自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在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增加、技术进步、资本加持、人才回流等多重因素共同激励下,我国创新药行业迎来爆发式成长。在此期间,传统药企纷纷转型,新兴Biotech不断壮大,国内创新药研发硕果累累。

2022年中国医药产业持续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研发投入达1202亿元,1类创新药临床申报达944个品种,上市申报达40个品种,获批达21个品种。


第一节中国医药创新现状


一.2022年国内创新药临床试验登记数量增长进入平缓期

整体趋势上看,2017-2022年CDE受理的1类新药IND品种数量快速上升后进入平稳状态。如图1所示,2022年中国1类新药的IND受理品种为944个品种(共1668件IND注册申请),同比下降0.9%,与2021年基本齐平。推断其中原因可能为2017年后创新药支持政策红利释放,极大鼓励了药企进行1类新药的临床申报,2022年创新药政策进入常态化执行阶段,加上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热度下降,导致1类新药IND数量略微下降。


1.png

图12017-2022年CDE受理的1类新药IND品种数
数据来源:NMPA年度药品审评报告、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在创新药IND申报药物品种中,化药和生物制品占比远远大于中药,且生物制品申报品种数超过化药,成为最主要的申报品种。如图2所示,2017-2021年,化药申报品种数量占比一直超过50%,2022年首次低于50%。2017-2022年,生物制品占比从17.3%增长到46.6%,并在2022年首次超过化药。中药创新药占比一直较低,均值处于5%以下。


2.png

图22017-2022年我国1类新药IND药物类型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CDE、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2022年申报的1类化药和1类生物制品,各阶段临床试验数量较2021年均有所下降,其中Ⅰ期临床始终保持数量最多,占比接近50%,且下降数量最少,几乎与2021年齐平。虽然相较于2021年,临床Ⅱ期与临床Ⅲ期申报数量有所下降,但相较于2020年申报数量仍然是上升状态,增长率分别为17.2%和2.5%。


3.png

图32017-2022年我国1类化药和1类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分期情况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说明:本部分创新药包含按照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注册分类中药、化药、生物制品1类和原《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8号)注册分类中药1-6类、化药1.1类、生物制品1类受理的药品,其中包含国产创新药和进口创新药。


二.2022年中国上市的首发新药数量骤减


相较于2021年,2022年中国上市的1类新药(仅包括化药和生物制品,不包括1类中成药)和中国首发上市(在全球范围内NMPA最先批准上市,仅包括化药和生物制品,不包括1类中成药)药物数量骤减。2018-2022年,我国1类化药和生物药上市数量从9个增长至13个。中国首发上市药物,从2018年的9个,到2022年有13个首发药物,增长44.4%(如图4)。


4.png

图42018-2022年中国上市的1类化药和生物药上市数以及中国首发情况
数据来源:NMPA年度药品审评报告、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2018-2022年中国首发上市的化药和生物药中,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占比最大(67%),是目前医药研发的热点领域,其次是系统用抗感染药占比为33%。2018-2022年累计,化学药品占比达到75%,生物药品占比25%。


5.png

图52018-2022年中国首发上市药物治疗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NMPA年度药品审评报告,药智咨询整理


6.png

图62018-2022年我国首发上市药物各类型占比
数据来源:NMPA年度药品审评报告,药智咨询整理


表12022年中国首发上市药物(不完全统计)


7.png

资料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三.2022年国内生物医药创新热点领域


2022年1-6月,化药创新药IND申报适应症重点布局在肿瘤,血液疾病,心血管及消化,该四类适应症2021年同比变动为-28%,-36%,22%及-33%;生物创新药IND适应症重点分布于肿瘤,血液疾病及免疫,该四类适应症2021年同比增加28%,4%及22%。

从目前生物药IND分子类型分析,申报重点集中于单抗、双抗、ADC、FC融合蛋白、干细胞疗法及CAR-T疗法。2022年1-6月,同比增速较高的为ADC(67%)、干细胞疗法(100%)以及基因疗法(167%)。

国内1类新药临床在研靶点中,与癌症治疗相关的靶点占据主要部分,如排行数量前三的HER2、PD-L1、CD-19都与癌症治疗有关。在三个临床阶段中,处于临床Ⅰ期中的药物占比最大(43.2%),是目前对应药物研发的主要阶段,其中EGFR、PD-L1、PD-1、HER2等靶点的新药研究已趋于研发成熟期,而Claudin18.2、CD137、CD19等靶点正处于研发上升期,未来可期。


8.png

图7国内1类新药临床在研靶点TOP2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化药领域,国内1类化药临床在研靶点中EGFR靶点的数量最多,BTK、VEGFR、MET等次之。另外,TOP20中临床Ⅰ期数量最多,占比40.0%(I期占总体的54.01%);临床Ⅱ期次之,占比35.1%(Ⅱ期占总体的30.9%);临床Ⅲ期相对较少,占比24.9%(Ⅲ期占总体的15.09%)。从数据可以看出化药领域的靶点相对成熟,TOP20靶点II期和III期的研究占比更加集中,热门靶点推进速度更快。


9.png

图8国内1类化药临床在研靶点TOP2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生物药品领域,1类生物新药临床在研靶点中,数量排名靠前的CD19、PD-L1、PD-1、HER2靶点差距不大,与1类化药临床趋势类似。另外,TOP20靶点临床Ⅰ期数量最多,占比62.6%(Ⅰ期占总体的51.98%);临床Ⅱ期次之,占比25.3%(Ⅱ期占总体的30.13%);临床Ⅲ期相对较少,占比12.1%(Ⅲ期占总体的17.89%)。TOP20靶点大多为新开发的靶点,表明新靶点、新技术涌现更快,并迅速成为热点。


10.png

图9国内1类生物新药临床在研靶点TOP2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四.2022年国内企业创新药出海征途开启


2017年中国加入ICH,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契机。如图10所示,2017年是国内企业引进项目的转折之年,中美双报数量显著增加,从“输入中国”转化为“中国输出”,随着中国自主研发实力的加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产品走出中国,而国内企业项目走出去的转折之年在2020年,标志着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渐得到国外企业的认可。2022年licensein事件发生了92起,licenseout事件60起,纵观全球市场,内卷态势下,中国创新药出海谋求出路,取得不俗成绩,国产创新药出海征途开启。


11.png

图102015-2022年license-in和license-out交易数量趋势
数据来源:美柏资本,药智咨询整理


第二节中国创新药市场情况及商业化模式


一.2022年中国创新药市场高速发展

中国在2016-2022年间共有150个1类新药申请号被批准生产,按通用名计共104个药品,排除原料药批文,共有80个1类创新药。

统计近年来创新药的医院销售额,如图11所示,创新药的销售在2022年6月达到104.87亿元,占2021年全年销售的62%。2016-2021年创新药的销售额快速上涨,且增长幅度从2018年开始变大,主要原因为创新药数量增加和创新药销售开始进入放量阶段。


12.png

图112016年-2022E上市的1类创新药医院销售额(亿元)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从近年上市新药医院销售额增长曲线可以看出,2021年销售排名第一的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在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依然稳居第一,2022年其医院销售额为27.56亿元。分析2016-2022年上市新药TOP10,从治疗领域分类可以看出,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药占了6个药物,TOP10中的一些药物即使上市时间短,但销售增长迅速,比如恒瑞医药和信达生物的PD1产品完成医保谈判纳入医保目录。


13.png

图122016年-2022E上市的1类创新药医院销售曲线图(TOP10)
说明:该图选取2022年销售额TOP10的药品,未包括TOP10以外的药品;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从图13可以清晰看到,近年来我国新药批准生产最多的是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占比超过一半(占比72.55%),其次是神经系统药(占比10.07%);抗肿瘤药一直是新药研发的热点。新药上市后可以给原研药企在专利保护期带来巨大的收益,在专利期后由于抗肿瘤类新药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和较高的仿制成本,仿制药企业对于此类药物会有更慎重的考虑。


14.png

图132016-2022年上市的1类创新药治疗领域占比(按品种数统计)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根据治疗领域分类,将2016-2022.6年批准上市的新药进行分类计算,销售额增长趋势如图14所示。其中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分类的销售额是增长最迅速的,抗感染领域的销售份额近年快速下降,血管和造血器官领域的创新药市场占比从2020年开始逐渐增大。


15.png

图142016-2022.6年上市的1类创新药销售份额变化(按治疗领域)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


注: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统计结果及分析的统计范围为2016年以后上市的I类创新药,仅包括化药和生物制品,未包括中成药。

本文节选自《2023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
未完待续...


2023年6月16日,《2023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将在《2023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开幕式隆重发布。

《2023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火热招商中,有意请联系:王经理19922864877(同微信)、张经理13368443108(同微信)


16.png

17.png

18.png


新闻照片.png


责任编辑:木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5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