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转化收益近20亿元,西北工业大学如何击破三大科研转化难点?

导读:击破难点?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交出的一张科技成果转化答卷亮了。

仅两年时间,西北工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就到达到了近20亿元,单是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就为地方贡献税收超4亿元。据悉,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121项知识产权评估作价达到2.03亿元,并新增20家成果转化企业,作价金额和新增企业都实现了翻倍。

不仅如此,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还以知识产权增资入股羚控科技、因诺科技和博恩生物3家市场估值过亿的企业,并支持帮助了7家成果转化参股企业完成融资3.63亿元。而在成果转化企业中,华秦科技登陆科创板,鑫垚股份、超晶科技完成股改,4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进入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为什么西北工业大学可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外,其实还在于其“西工大转化模式”的搭建,以及精准击破科研转化的三大难点。

“西工大转化模式”

简单来说,西北工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可以凝练为16个字,即“创新机制、贯通链路、技术引领、协同创新”,以政策为导向,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因素协同合作。

1、创新机制
早在2009年,西北工业大学就明确科技成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转化受益分成,将学校成果作价奖励成果完成人的股权比例定为不低于50%。此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众多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并因此投入到转化事业中。
“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政策,才诞生了铂力特、鑫垚等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西工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在一次采访中谈道。
同时,随着近两年国家相关的政策的出台,西北工业大学在机制上也不断调整完善。
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修订了《西北工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不仅规范和明确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的流程管理、学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归口和流程,还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岗位聘任、项目结题、人才评价和工资、奖励制度,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次年,为了构建“三项改革”的制度体系、西北工业大学又相继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文件,从国有资产、职称评定、资金支持等三大方面,基本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贯通链路
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重点贯通三条链路:
一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系统集成创新,最后到产业化的技术链路。这个过程中基础研究起到了最初的源头活水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除了国防七子的美誉外,还是我国唯一同时涉及航空、航天和航海的重点大学,这里造出了我国第一架无人机、第一台水下智能航行器、第一台机载计算机。
二是从实验室到工程化服务平台,再到产业化公司的平台链路。这个阶段,西北工业大学各地研究院都建设有工程中心、中试基地,帮助创新团队完成项目的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等。
三是从科技成果的管理部门到成果转化的服务单位,再到成果转化的持股平台的服务链路。当前,西北工业大学工有两个众创空间,一个位于学校周边创新大厦的“工大翱翔众创空间”,另一个是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飞天科技企业孵化器”。两者功能互补,为创新团队免费提供资金、工位和服务,以竞争性立项的形式提供。当在团队完成在众创空间的成长之后,部分有条件的团队就会创建企业,进入飞天孵化器。孵化器提供的则是更专业、更商业化的服务。这时学校就会择优进行投资,更好地提供孵化服务。
 
3、技术引领
众所周知,科学家是创新地源头。西北工业大学选择通过构建首席科学家体系来引领前沿技术。这其中就包括了鑫垚的张立同院士、铂力特的黄卫东教授等等。
当然科学家并不是成果转化中的唯一因素,作为同等重要的元素,西北工业大学也提出要有专业运营团队来负责管理企业,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为了确保企业核心技术正常发展,西北工业大学设立首席科学家“一票否决”制。在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时,由投资者组建专业运营团队,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设立首席科学家,负责企业技术发展规划。首席科学家一般由学校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并在公司章程中对其职权进行约定,作为董事出席董事会,拥有企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一票否决权。当企业发展方向违背其组建初衷,首席科学家可行使一票否决权,避免企业发展方向偏离正轨。

4、协同创新
基于学科学科优势,西北工业大学转化的主要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航海、材料和制造五大领域。从2017年到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共转化专利447件,合同金额达到7.52亿元。
同时,西北工业大学本身在军事工业方面研究实力突出,而经过技术解密,能够实现“军转民用”的创新技术,无疑是对现有技术的降维打击。


攻破三转大化难点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多重掣肘,而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这三大难题。为走出这些困局,2022年3月,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并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

1、确定风险免责,打消科研人员转化顾虑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并非易事,一方面科研端与产业端之前存在大量隔阂。这使得科技成果不适应市场,无法商品化,或者降维商业化。另一方面,即便极少数成果完成了中试,也会因为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面临流失的问题。一旦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有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诸多因素让科研人员有了“不敢转”的顾虑。
为打消这一顾虑,西北工业大学新出台了《职务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在管理责任方面,取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非转经”事项审批。同时,在处置方式上,规定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有资产,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为成果管理、成果转化“风险免责”。
在国有资产上的“放手”,也让西北工业大学改善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行政化现象。西北工业大学青年教授罗剑仅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只用了一个月便走完了审批、评估、专利出资到位等流程。

2、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价,激发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
在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高校职称评审还是更加注重论文、项目、奖项等方面。相比之下,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后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在职称评审中认可度不高,晋升通道狭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因此,西北工业大学将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与收入、奖励等挂钩,单独设置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为相关人员评定了正高和副高职称,并出台《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2022版)》。根据“评审办法”,原有职称体系中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科学研究的可选项;在专职科研岗位中增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中,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设置了指标,满足其中一项即可申报晋升高级职称。
据了解,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已有60余位教师将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写入了职称晋升申报书,2人获评科技成果转化系列高级职称,另有30余位教师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高级职称。

3、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明确了横向结余经费的出资路径
“缺钱转”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堵点。
一方面是科研人员缺少金融资源,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横向项目账户闲置了大量结余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缺少合理有效的资金利用渠道。
为了盘活横向项目的结余经费,西北工业大学出台《西北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允许科研人员将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形成激励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是这压根是这压根是这压根是这是这压根是这压根压根
此外,西工工业大学还设立了横向结余经费“资金池”,允许科研人员将结余经费划入资金池,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根据需要提出资金使用申请,经专家组可行性论证后,根据投资金额进行分级审批。
截至目前,西北工业大学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已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0余家。

写在最后

整体来看,“西工大转化模式”首先得益于系统的政策保障,为科技成果转化梳理出一条合理的路劲,帮助其科技成果快速进入转化程序。而融通各个链路,则是帮助创新团队在研发、中试阶段以及产业化阶段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同时,学校又通过建立首席科学家体系和专门的运营团队,实则是让各个阶段的成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最后是切入市场,高度的创新在融入市场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次降维打击,这些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就已经处于技术的高地。

当然,在整体转化模式下,西北工业大学合理运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因素,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这条主要脉络。另外,于细微之处,西北工业大学更加关注创业投资和风险高、转化成果不计入绩效考核等方面,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实现了高校科研人员从“要我转”到“我要转”的转变。因此,高校还需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内生动力的问题,才能更多的成果走下“高阁”。


药智新闻底图.png


责任编辑:青霉素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