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药企中层,我很害怕

导读:一位小药企中层的独白。

和很久没联系的制药朋友通了次电话,她刚刚经历过跳槽,从一家小药企,跑去了一家大公司。从职位上看,级别低了很多;从收入上看,则增加了一些。她笑称,自己是被吓走的。


为表述方便,下文我们采用第一人称。


没做环评设施

是一颗定时炸弹


那年我来到了这家小药企,算是公司里第一批员工,和很多初创型企业一样,招聘从上到下,先招上面的,除了一个法人、财务、生产负责人,我去质量部做了经理。


很多时候,你刚入职时并不能真正了解公司,公司的一些风险并不会向你展示。你必须真正进入到核心岗位,或者从一次次的外来检查中,才会明白自己药企欠了多少作业。作为一个新药企,或许是因为设计之初考虑不周到,或者因为担心能不能达到运营的那一天,公司的厂房建设时,环评设施并没有去做。当初没投产,等到了后面,才会知道埋下的这颗雷有多猛烈。


在中试投产半年后,环保部门来了一次调研,尽管各方都积极配合,表达出“研发阶段,还没正式投产”的理念,但环评部门还是提示“一切暂停,尽快补充设施和材料”。


那一刻,我深深的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药企会有新批号冒充旧批次的情况。用新的冒充旧的,保质期直接变短,降低了货架期,不利于销售。所以一些报道里一些食品企业会把批号尽量往后延,但药企以“新”代“旧”,有更深层的含义。


那些延续旧批号生产的企业,除了减少一些项目里标准品对照品的应用成本外,还有一个不方便说明的因素。那就是因为已经报告了停产,在停产期内你不能生产新批次。停产日期明确,开工又达不到验收条件,只能把产品往以前批次上套。


那段时间,很是害怕,心力交瘁。如果只是简单的因为生产力、质量检测量,根本不是那种感觉,反而是有种做贼的心虚感。后来,我们尽快找了第三方环评公司做了补充资料,多次磨合,终于投资把环评消防等搞定,可以正式生产。


人事问题“扯皮”

社保一拖再拖


除了环评设施的问题以外,我还遇到了公司人事问题。


高层如果见过太多不合规的企业运行模式,比如新员工入职半年不买保险,不缴纳住房公积金,甚至拖延不签劳动合同等。那人事就极有可能会并言之凿凿的表示:从没有见过入职就签合同的!


至于为什么不交社保,更是以各种理由来搪塞:“你要是干不了多久,或者发现你能力不匹配,再去给你停社保,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但新毕业的人,都是经历过劳动法熏陶的,各种法律问题并不陌生。所以哪怕招一个质检员,也要面试大量的人员,从中选择一个能接受这些不合规问题的。毕竟晚交社保这种事,你根本没法在招聘启事里对外公布。


前期我认为只是利用面试和筛选来躲避社保费用,后来觉得可能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利用这种不合理制度,对员工进行逆向淘汰,找到最容易拿捏的人”。毕竟干活的人,最好的是要听话,千万不能开口闭口劳动法。你今天敢谈合规性,谁敢保证明天会谈什么。


这样的避险机制,对应着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你要一个人既能干,有担当,却又要求其心智上一定不能太成熟,要听话。这明显是冲突的,又不是给出天价薪资,怎么可能让优秀的人才留在这里?


尽管我们公司早已改邪归正,但这种问题并不少见,还有其他公司在把这种策略玩到极致。


640.jpg

图源知乎


此外,前不久还有一篇报道,女员工怀孕五月遭辞退。


640 (1).jpg

图源微博


其实,之前的公司也有过这种类似的操作:怀孕休产假要走辞职程序,等你休完产假,可以再来投简历应聘。


店小易受“歧视”

甚至直接被“无视”


上面都是对内的事情,但同时,很多对外的事情也并不合理。


因为小公司的市场份额小,所以产量规模也不大,遇到店大欺客的情况就更多。曾经研发部要买一种色素,买来后索要质检报告,对方爱答不理的。本着提前了解原辅料的原则,核对出厂报告和所参照的质量标准,也就是国标。发现有几个指标在质量标准上有,但质检报告上没有。于是再次联系厂家,对方听完后,直接问:“你们一年要多少货?”


研发想了想,怕开口说的太少,对方不重视,于是扩大了十倍报量。结果对方笑了,“要不你去别家看看吧,一年还不到几千块钱的量。


我们曾经有款片剂产品涉及到塑料瓶,这类的产品在市场上比较多,所以直接选了一个已有的瓶型,没有自己设计尺寸,这样可以省下开模具的费用。后面突然发现出现了无法正常拧盖的状态,可以明确尺寸与以往的留样不同,供应商那边则表示无任何变动,如果实在用不了,可以全部退回。


我猜测,大概是其他大客户对尺寸要求做了变更,我们也只能跟着变。据说当年老干妈辣椒酱瓶子不够用,只能去玻璃瓶厂买人家的尾料,才有了后面辣酱女神的局面。我们也想这样逆风翻盘,但是机会渺茫。前期确实省了模具费用,后期却也增加了变更风险。


制瓶厂肯定是基于大客户需求,都是类似带量采购,也预示着不可能通过给我们提高单价的方法单独生产。我们也不能老以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商业上的谋略战,只能怪自己前期图省钱省事。


其他的试剂、耗材也是同样道理,任何行业的经营原则都是把握主要用户群体。对于小群体用户,只能是要么提高单品价格,要么是直接无视。


和新毕业生不同,我这个年龄段担负着房贷、车贷、孩子老人的花销,一遇到质量问题,或者销路不佳,第一反应就是担忧。担忧企业生存,也担忧自己生活。尽管不是什么股东,也是打工者,越往上走却越容易和公司产生共情。这种负面事件共情如果长期频繁的发生,则消耗个人情绪,甚至会透支,令整个人惴惴不安。


在小药企做中层干活累,累不到哪里去,但透支精神力让人产生倦怠感。尤其是靠你的努力,已经无法改变太多,只有投入相匹配的资源才能实现时,那种无力感让人崩溃。衡量再三,我最终选择离开。


走的时候倒也顺畅,毕竟人事部门早已见多了分分离离。


「新闻时讯、深度评论、咨询报告、线上直播、学术会议... 一键获取!

找工作、招人才、查数据、找供应商、悬赏交易、信息发布,点击药智网,一网打尽~」


分割线.png

责任编辑: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