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值2万亿,贡献总量近50%!医药园区如何助力产业?

导读:专访芮国忠秘书长。

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集成化趋势明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园区发展迅速。


据测算,2019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约2.04万亿元,贡献了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量近50%。


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园区如何加速产业发展,成为医药行业重要增长极?


就此,「药智访谈」专访「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联盟秘书长」芮国忠教授,听听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经济与管理资深专家」如何发声。


636X360_副本.jpg


1.0到5.0蜕变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正从1.0时代向5.0时代转变。


产业园区1.0时代:主要以生产型产业园为主,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方向,特点是生产功能单一,生态环境薄弱。


产业园区2.0时代:为效率型产业园,管理模式以招商为主,具备社会管理职能。主要特点是在1.0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基本的标准化职能。


产业园区3.0时代:满足企业办公,生活等多种需求,注重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特点是园区自组织,注重环境和体验度。


产业园区4.0时代:具有复合功能的产业集群,完善配套满足企业不同时期发展需要,特点是在3.0时代的基础上配套服务更丰富,产业更具有融合性。


产业园区5.0时代:聚合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大数据支撑,集合研发制造、产业服务、贸易会展、智慧物流等完善产业功能的“互联网+”智慧产业园。


“特点是重在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培育产业资源、推动政策发展,从最初的可持续发展演变为高质量发展,所以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会按照创新生态、特色产业、开发协同、产城融合和体系治理的模式进行。”芮教授说道。


创新创业高地


目前,国家级和省级生物医药园区,已成为推动区域和我国医药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和创新创业高地。


“目前的园区主要是高新区和经开区两类。”


高新区从1988年建立到现在走过了30年,现在国家认定的高新区是168家;而国家经开区到现在认定的是219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接近500家。


据测算,2019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约2.04万亿元,贡献了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量近50%。


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增长既带动了产业发展,也吸引了专业人才,促进了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发投入在当前生物医药创新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园区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其中天津滨海高新区研发投入占国比高达40%、深圳高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


2019年研发投入比2018年增加57.36%,研发经费投入加大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和产业发展。


园区如何当好“店小二”?


显然,生物医药园区凭借其在产业集聚方面的优势,在汇聚技术、资本和人才,促进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的主阵地和主承载区。


那么,生物医药园区如何发挥承载作用,当好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店小二”?芮教授提出了8点建议。


1、探索特色创新模式,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建设集群内协同创新组织,建立集群间协同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协同共治,不断推进创新集群和生态建设治理现代化。


中西部生物医药园区应当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加快制定并出台系统化的创新政策,在支持建设创新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研发补贴等方面加大力度,突出区域特色,探索生态优势转为科技和经济优势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对标学习,并充分借助先进园区的科技力量,探索“柔性引才”、“异地孵化”、“建立产业合作联盟”等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加快提升创新水平。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区域生物医药园区,应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通过共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强与中西部生物医药区的创新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协同创新发展。


2、多措并举,构建鼓励创新产业政策体系。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贸易,以及科技项目、基地、人才、评价等政策,协同支持生物医药创新集群载体建设、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与引进。


研究制定包括鼓励和扶持创新环境建设、公共平台建设、技术转移平台、科技金融平台、高端人才引进、知识产权平台、重大项目招商、国际科技合作等要素集成的一揽子产业政策体系,生态赋能,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型产业生态。


3、优化园区创新型人才结构,打造多层次人才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端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技术人才等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园区创业和发展,在安居落户、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同时支持建设二级学院、实训基地、互联网培训平台,支持园区企业与本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专业技术院校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立长期人才合作机制,围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研究重点,加强在职在岗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园区从业人员技能,形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滋养创新生态系统土壤,构建共生共荣创新环境。


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既需要“关系网络”,也需要基于规则、契约、制度的正式组织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互动,这样才能更好、更有序地刺激创新生态系统的发育。


5、补链强链,推动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加速促进创新主体间形成有效强关联关系,强化知识生产与分享,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根据区域创新链条分工和布局,搭建从基础研究、药物合成、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到产业化的链式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公共实验室、药品检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GMP中试基地、GCP临床试验基地等,鼓励领军企业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将集群内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全面提升生物医药园区创新成果孵化转化能力。


6、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开放式创新。


通过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设立海外孵化器、推动企业“抱团出海”等,积极鼓励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实施产品出口、设立海外联合实验室,推动开放式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


鼓励企业通过加强与园区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海外高端人才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不断引进适宜的生物医药创新项目,构建国际合作项目“产业孵化加速”平台。


7、强化统筹规划,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统筹规划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只有在全面的规划下,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统筹规划方面:一是要突出园区优势,以园区定位为导向,做到结合当地区域优势,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二是全面规划,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布局,避免产业同质化现象,减少恶性竞争;三是杜绝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入园,选择企业时,差异化布局各产业集群定位,合理利用企业的技术和优势,重点扶持顶尖产业集群,瞄准市场经济的趋势,完善产业机构、健全的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8、加强产城融合,打造国际生态宜居环境。


借鉴美国硅谷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首先在园区硬件环境上,园区内建有高档的住宅、豪华的酒店、大型购物中心、超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等;其次在园区软件环境上,园区内不仅引进了一流的医疗、保健、教育、休闲娱乐等资源,还着重培养园区特有的社会人文气息,通过举办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以增强人才对本地的认同感。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打造人才高地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着重解决园区“宜业不宜居”、“产业网络发达而社群发育不足”等问题,推动产业建设与城市功能建设,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并重,结合城市国际化要求,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以高端产业区域现代社区的有机结合而打造生活实验室,建设生命科学、健康生活示范城,从而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专家介绍


芮国忠教授,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联盟秘书长。


中国农工民主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6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1988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科技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联盟秘书长,火炬国康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曾先后在国家卫生部科教司、卫生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药监局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部门任职20多年,拥有30多年从事生物医药科技服务(注册申报、技术转移、项目评估、项目融资、产业孵化等)丰富经验,为地方政府和各类园区编制生物医药产业规划/产业发展研究100多项,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经济与管理资深专家。


多次获得“全国技术市场先进个人”、“中国农工民主党优秀党员”、“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个人”等殊荣,被授予“北京优秀技术经纪人终身成就奖”、“上海奉贤东方美谷亲商大使”、“南京江宁药谷专委会副主委”等称号。


图片2.png


中国药谷院士专家大讲堂:聚焦“核酸药物和疫苗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 与大家相约!


据悉,本次直播将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院士等顶尖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投资机构十余位大咖与大家相约直播间,共话核酸药物新时代!


届时,芮国忠教授将作为大会主持人,与您共同探讨!


识别或扫描二维码

查看直播详情

图片3.png

分割线.png


责任编辑:八角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