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业园区与城市营销

导读:你听说过城市营销么?

你听说过城市营销么?“长沙要深夜,重庆得三伏,广州就是钻老街,北京多半三里屯”…… 2018年以来,抖音上以西安、成都、长沙为代表的一批网红城市兴起,之后不少试图跻身“新一线”的二线城市和谋求拉动本地消费的下沉城市,由政府机构牵头,纷纷加入城市营销战局,化身成为本地营销的主体。“城市营销”和“品牌城市营销”的概念也随之被引爆。


一、城市营销的概念


城市营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在他看来,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而城市营销则是指一个城市如何用心经营,吸引和城市发展相关的资源要素集聚。如果把城市当作产品,从产品的市场供需以及市场三方面考虑问题,城市营销则是多元主体博弈的市场行为,同时通过看得见的手的管理,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国内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


1.0 城市旅游营销:吸引流动人口消费


在国内城市营销的起步阶段,各个城市通过主打城市品牌概念的电视广告片开启了城市营销的推广,例如2008年,涌现出好客山东、老家河南、七彩云南、大美广西等一批语言简练、形象突出的四字省市旅游品牌。与之伴随的是地产品牌迅速加入城市营销大军,以广告短片、户外大屏、电视媒介等手段强化曝光,高度绑定城市、以幸福感等关键词开启了第一波城市营销。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积极销售出目标城市内的房地产和有关的旅游业、制造业资源并获得巨大商业价值,通过营销旅游地产,宣传城市形象以吸引投资到城市发展工业、制造业,并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移民等消费群体到城市旅游、购买房地产、居住和生活。


2.0 政府强参与:城市内循环的推动


在城市营销的第一阶段,营销策略相对比较粗糙,通过旅游地产的简单策划来规划城市的形象与定位,城市形象相对单薄,吸引力也不是很强。在城市营销的第二阶段,伴随着国内都市圈、城市群战略的推动实施,各地政府更加倾向于突出和强调城市竞争背景下的“城市营销”,关注营销战略和城市差异化,在彰显城市特色的前提下,通过界定主客体、城市定位、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等策略以及营销战略的组合来达到合理开发城市产品的目的,从而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第二阶段的城市营销与上一阶段另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主要是吸引外部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的消费动力,而进入城市营销的后半场,政府在城市营销上参与度越来越深,例如成立专项小组考察,提供专门资金支持,策划曝光力度较强的短期的城市商业化IP活动以及投入长期的线下IP业态,由政府方提供的很多城市大屏广告类宣传资源极大降低活动成本,也让品牌方以较低价格得以参与其中。


政府平台的强参与下背景下,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内循环的影响。地方政府想要抓住内循环的发展机遇,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推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人口流动、资源配置、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变化都围绕城市群与都市圈展开,城市的枢纽性特征仍在强化,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优势和人口承载能力,是各类要素、资源的高度集聚。作为各种流通链的交汇点,城市枢纽作用发挥越充分,区域内循环网络运行规模越大,质量、效率越高。


三、产业园与城市营销的关系


现代产业园区除了厂房、办公楼、商务酒店等产业及商务需求的建筑以外之外,商业、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的产业载体共生出现,在功能和服务上都能够更加契合当前产业园区需求,对于企业发展和人才吸引都有更大帮助。过去产业园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实力,如今,要想集聚优质产业与人才,需要城市生态环境的助力,产业园作为产业的主要载体,其竞争的背后是城市实力的较量以及城市对于产业资源要素的强烈召唤。


下面通过分享合肥发展的案例来阐述城市营销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的价值。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简称“庐”或者“合”,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还是我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以GDP增速来看的话,合肥是近十年发展最快的城市。合肥2010年的GDP为2701.91亿元,排名全国第38位,2020年的GDP为10046亿元,首次突破10000亿元,排名全国第20位,十年间,合肥GDP增幅347.61%。


1、加入抢人大战


在快跑步入万亿城市序列的背后,是合肥集聚人才的红利显现,通过城市的建设,教育、医疗、交通、就业机会、城市环境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吸引着人不断涌入,城镇化率也呈现逐年升高,不仅人口红利在加强,人才红利也在加强。


2018年合肥在开始抢人才前,人才净流入率为负0.72,开始抢人后人才净流入率达到了6.55,变化高达7.27,排名全国第4。2020年,合肥常住人口达到936.99万,距千万人口仅一步之差,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仅次于上海、苏州、杭州、温州和宁波,未来破千亿人口也指日可待。


2、市委班子牵头领导产业招商,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在逐渐完善城市功能与环境的基础之上,产业高质量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优道路,市委班子亲自把关,重点聚焦12大产业,梳理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由合肥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发展思路、厘清产业链发展的具体需求、提出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建设产业链创新型企业库、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等。


3、通过产业投资,打造最牛风投城市形象


合肥近年来发展迅速,除了深耕产业,合肥政府深谙资本的力量,懂得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在“延链、补链、强链”的过程中,合肥国资灵活运用基金这一投资利器,通过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以“基金+产业”模式打造“基金丛林”,实现“四两拨千斤”,不断优化完善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条。


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例,2007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仅300亿元,而京东方开建的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所需的17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完全由合肥政府托底;在“基金丛林”的支持下,合肥延伸覆盖上游原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和下游智能终端,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这其中,建投集团发起设立的总规模近300亿元的芯屏基金,全部投向合肥市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储备项目、在投项目和退出项目并存的良性投资生态。


四、结语


产业园是各地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地方政府若想打造高质量的产业园区,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打造自己的科学、差异化城市营销策划。其中,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提高城市投资吸引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城市智慧、生态、人文建设,梳理投资与产业目录,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二是提高城市消费动力,把满足健康、教育、生态、文化等新需求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时代内涵和发展方向,推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生态场景与消费有机融合,提升城市供给体系对新需求的供给能力。


文末标志.png

责任编辑: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