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too存在即合理,也是中国医药发展的必经之路

导读:耐心锤炼,把眼光放长远,不为创新而创新。

经过2006年药品注册核查风暴引发的低谷后,从2009年起,国内创新药申报开始缓慢增长;2015年医药研发新政实施后,创新药研发进入暴发期,每年的新药申报数量都创出新高,到2020年,仅化学创新药(1类新药)注册申请受理号就达909个,批准的受理号达到835个(平均一个品种有2个受理号,即相当于400多个新药),年度批准临床和生产的化药创新药个数可能比美国还多。


image.png

image.png


什么时候创新药也能烂大街了?难道中国研发实力已是世界一流?


2021年9月18日-19日,专家云集的“2021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PDI)”正式举行。名为“创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的主题会议以大会分论坛的形式召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期间以“当me-too变成了we-too,创新药该何去何从”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汇集了投资界、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多名专家,深度剖析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image.png


主持人:药智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天泉


对话嘉宾(左二起)


中信建投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贺菊颖


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国家新药评审专家李晓辉


药智数据首席专家,康洲医药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侯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主任方翼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雷皇书


康臣药业集团副总裁、药研中心总经理李政海


海金格医药医学总监刘永升


如何看待me-too变成we-too现象?


想当年刚开始做新药的时候,众人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创新药应该怎么做,如何下手;经过五年发展,现有国家的me-too已经过多过滥了。这种状况到底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还是其他国家也有,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me-too的出现?


中信建投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贺菊颖表示如今中国企业的创新转型的路径,基本上还是符合这个行业发展规律的,例如药明康德由全球业务转头做中国业务,就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重要变化。一味要求所有企业短时间内做出差异化的靶点,或者在一个成熟靶点上面作出差异化的方案,明显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时间点上,因为各项政策推动下,或许的确存在靶点集中或者过剩的现象,但这也必定是进化的必然过程。而政府方面也正在积极引导整个行业变化。


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国家新药评审专家李晓辉则表示,之所以目前会出现企业扎堆创新的局面或许来源于创新药本身的难度过大,我国目前基础研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药智数据首席专家,康洲医药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侯钰表示,创新药研发无外乎资金、人才与时间三者,前两者从现有情况看来,国内并不逊色于海外市场,但时间范畴上,部分企业过分强调短期收益化,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耐心锤炼,把眼光放长远,如此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me-too。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主任方翼则表示,之所以中国市场大量出现me-too而甚少First-in-class的原因,其实在于“资金”,做me-too也是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只有原始资本积累起来之后,让他有抗风险能力之后,他才敢去做稍微有点创新性的工作。另外方毅教授还强调,创新工作除了靶点创新,还有多维度的创新,一切能对临床缺陷有弥补的创新的工作都应值得尊敬。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雷皇书更是认为,we-too没有任何问题,就是应该这样做,但做me-too药的同时,也要以优势为目的,争取做出更多me-better。至于低端重复,集中扎堆的避免方法,最好的方法也就是“不为了创新而创新”,而不是目前连临床试验都不敢启动的怯弱。


康臣药业集团副总裁、药研中心总经理李政海认为,既然现象存在,那就必定合理,大多数企业之所以we-too其实更多是为了生存,在仿制药收益下降的今天,从博弈角度来讲,metoo仍是最好的选择,最后导致的we-too局面也是国家所希望的局面,因为只有大量企业扎堆创新才能有基础进行药品降价,受惠于民。


海金格医药医学总监刘永升表示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因素,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小康,然后达到发达国家才会共同富裕。企业也是同理,me-too至we-too,再到First-in-class,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中国创新药必经之路。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医药行业将如何突破同质化屏障


既然we-too局面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未来3-5年是否能在we-too的局面再进一步,进步的最佳方式又是什么?


贺菊颖对此表示未来三到五年,主流的创新药的公司,可能在国际化方面会有越来越大的突破,这也将是大多是大多数企业突破所在。


李晓辉也表示,不管监管也好,趋势也好,企业创新之路终将难以回避,企业不走创新大概率很难占领绝对的市场。同时国家方面也应该主导将研发的费用分担到药品价格上,使创新更有动力,更有未来。


侯钰坦言从me-too到we-too,再到me-better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方翼表示,要想突破屏障,就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要扎扎实实将科研做好,这方面已经又不少企业有所意识,未来3-5年很多潜在创新产品也将浮出水面。同时强调了创新药作为一个产业链需要众多成员共同努力,纠正医药圈现目前的混乱局面。


李政海则提出了一项全新的观点“管好老板”,对于部分对于研发不理解的老板,纠正短期收益最大化的思想,在保证企业发展的情况下,扎实研究,稳步前行。


刘永升则强调了突破的另一个要素来源于科研转化效率的提升,增大研发实际产出量,这才是未来3-5年突破的要素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众多专家基本一致认为we-too阶段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存在也是市场合理化表现形式,在国家与众多从业人员的努力下,现阶段看似混乱的情况在未来3-5年内也将得到基本缓解。未来也将出现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总体情况依旧光明。


另外,就医药研发而言,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新机制、新靶点的发现,没有这些发现何谈真正的创新药。


全程指望捡欧美国家的现成不可持续,紧跟世界生命科学前沿,寻找机会。


要优化创新药的市场环境,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是真正的指挥棒!


分割线.png


责任编辑|青霉素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