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RSNA参会有感: 影像医生走出阅片室,承担更多的工作

导读:当AI替代影像科医生,是否意味着影像科医生的失业?

2019年的RSNA,转眼就在昨日。在这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作为一个技术和影像诊断话题的国际顶级学术盛会,RSNA坚持走了很多年,也令我与以往参会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是什么使RSNA不断保持了105届的高水平学术和医学的活力?”


答案无疑是创新和人文的结合,这是躯体和灵魂的结合,缺一不可。这种结合体现在医学上,不仅仅是影像界,又或者是智能技术和可穿戴技术走近了人们,而向前的原动力更来自于“技术-医生-患者”的互动和进步。


每次参会,我都带回了不同的感受和知识,碰到老朋友和认识新朋友,有临床问题的学术争论,也有对未来技术的探索。我想这就是RSNA的那份活力。虽然芝加哥不是一个很有趣的城市,但每年的12月初,大家总会在这里聚一聚,谈过去,看未来。


今年的大会主题和价值观,主席Dr.ValerieP.Jackson传达得非常清晰了。结合以往几届的主线,总结了我个人的感受:


Beyond image reading room,


Embrace a patient-centered care;


Endeavor to be an interactive radiologist with both your patients and clinical colleagues (See Possibilities Together).


image.png


image.png


上一届主席Dr.Rao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影像工作和技术创新的结合,也在这一届得到了精神传承,热门话题依旧在继续,且附加了医生们更理性思考和实践。


鼓励医生走出阅片室,走近病人,接触多学科诊疗团队,看到更多,交互更多,研究更多,有效解决临床问题,提高整体价值和病人受益,是回到以患者或疾病为中心的更好实践。


其最明显的一个好开头便是RSNA第二天的大会报告,这天下午的ArieCrownTheater座无虚席。Dr.Jackson邀请了来自于临床的神经内科专家Dr.RobertPascuzzi(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以及分子遗传学和影像专家Dr.AndrewSaykin(阿尔兹海默症,AD),讲述了在阅片室之外,神经内科医生以及分子影像对于两大神经退变性疾病的理解和研究,和对影像不断的需求和创新。


image.png


image.png


这使得更多影像科医生可以真正地关心疾病本身,回到与病人的交互过程中,升华影像医生在疾病治疗为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的输出价值。结合我曾经也在AD和MS分子影像做过科研的经验,对于非有效治疗措施的神经系统疾病,影像的确担负着对于疾病前驱期机制和治疗期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探索,以及衔接融合诊断学(integrateddiagnostics)比如表观遗传学、生物检测学和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的重要组成以及评估工具。


image.png


在人工智能和相关的科研及设备探索方面,今年各大厂商均展出了智能相关硬件设备以及平台应用,例如GE医疗的Edisonplatform和深度学习CT重建算法再次提及,西门子AI-poweredSomatomCT,以及国内东软医疗的neuAI256和512层CT及MR。另外AIshowcase(Zebra赞助)今年也安排了丰富的演讲内容,并增加了医生可以亲身参与交互学习的AIdeeplearninglab和workshop。英伟达、google和Zebra等芯片和互联网企业也都纷纷参与。


人工智能还是会场的科研/产品热点,非辅助决策诊断类的深度学习应用主要集中在CT和MR图像重建和优化,快速成像后处理以及低剂量示踪剂下的PET图像合成及优化,这些基本上都会由大厂商主导或者初创公司与之合作。辅助决策类的集中在CT脑部出血分类检测、CT血管病变检测、心胸肺和乳腺的病灶分割,但MR相关的深度学习辅助诊断较少,且正式拿到FDA批准的510K或DeNovo级别产品只有不到30%。


韩国、中国和以色列厂商占据了50%左右的AI主展区。Googlecloud与梅奥诊所深度合作在腹部器官组成分割和多参数跨学科的图表知识总结提取。东软医疗智能云平台和与之附加的后处理算法已经开始在脑卒中自动化评估产品发力,飞利浦医疗也借助算力辅助大数据分析和急诊流程智能化。


而与以往两届不同的是,医生和企业开始趋于理性对待AI,数据量和算力已经不是主要关注点。主要思考和问题集中在:1)医疗机构意识到形成共识的标注较少但工作量巨大,质量不一;2)临床+影像和技术/计算机工程的跨学科交流障碍,复合型人才稀缺;3)训练集数据在不同机构的偏差导致质量验证的高昂代价;4)监管机构注册流程和质控以及商业化路径等问题。克服了大部分的问题后,产品才能真正为影像医生减负,提高工作流程效率,使其释放的时间可以积极参于患者的交互和多学科诊治团队的价值输出。


写在最后:


Beyond imaging and AI, there are more tasks that radiologists need to tackle with, and they need to professionally step forward as interactive caregivers in order to see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ecosystem of patient care. 除了影像和人工智能,还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放射科医生处理。

QQ图片20191031092423.png

责任编辑:青霉素

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热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做评论~
发布

Copyright © 2009-2024 药智网YAO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0200070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

投诉热线: (023) 6262 8397

邮箱: tousu@yaozh.com

QQ: 236960938